第89章 八十九
七夕過後, 孫天佑和李乙父子先後離開李家村。李乙原本打算多留一段時日,但李家新買的宅院需要拆除院牆、重新粉刷裝修,傢具、石料需要從縣城採買,然後通過船運送到鄉下, 這些事家裡的夥計拿不了主意,必須由他本人親自出面料理。李子恆急著回球場恢復訓練,也不能多留。
不過父子倆的行裝包袱雖然早就收拾好了, 卻拖拖拉拉著沒動身,直到孫天佑先告辭離開,父子倆才趕著牛車出發,而且明明是前後腳離開,硬是不肯搭坐同一條船。
對此李綺節也很無奈, 李子恆隨性莽撞, 就不說了, 李乙向來含蓄, 用後世的話說,就是悶騷,平時很少有強烈的感情外露。他這樣近乎幼稚地抗拒孫天佑,實在是有些出乎她的意料。意料之後,則是感慨和悵惘, 不論李乙能不能理解她的言行和思想, 這位土生土長的明朝老父親,確實在最大限度上對她做出了許多讓步和妥協。他的一片拳拳愛女之心,從不摻假。
李乙故意對孫天佑橫眉相對, 不是出於對這樁婚事的不滿,而是一種無聲的發泄,就像即將遠行的旅人忍不住和家人大吵一架一樣,用爭吵和冷戰來減輕離別的傷感。李綺節即將出閣嫁人,李乙的一腔憤懣鬱氣,無處疏解,最後當然只能盡數撒到女婿身上。
李綺節不想去刺激李乙,思量過後,決定置身事外,假裝不知道。如何處理翁婿之間的關係,還是丟給孫天佑去頭疼吧。
孫天佑似乎早就料到李乙和李子恆的冷淡反應,沒有急著到未來岳父和大舅兄跟前賣好,而是老老實實地夾起尾巴,甚少在父子倆跟前現眼。連幫忙牽線搭橋,替李家搜尋手藝實在的精巧匠人這種露臉的好事,他都是讓阿滿代勞的。
他深知張弛有度的道理,越臨近年底,反而變得從容淡定起來,不像先前催促婚期時那樣迫不及待。
這一進一退,很快打消了李乙心中的那點不愉快,甚至還因為自己的反覆無常,對未來女婿產生一絲愧疚。人人都說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滿意,李乙一人身兼父母兩個角色,在對女婿橫挑鼻子豎挑眼之後,順帶著也體會了一把丈母娘看女婿的感覺。
孫天佑接下來的目標,只剩下李子恆一人了,至於李大伯和周氏,早就在他各種殷勤周到的噓寒問暖和接連不斷的豐厚禮物攻勢下繳械投降。而剛剛登入李家族譜、成為李綺節堂哥的李南宣,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即使李大伯已經多次暗示等他出孝后,會讓他接觸李家的帳務,他依舊態度遊離,從不多管李家家務事。孫天有試探過他幾次,很快把他拋在腦後。畢竟不是李綺節的親兄弟,不必下太多功夫。
張氏不止一次提醒李南宣:「三郎,你終歸不是李家的人,李家的恩德要報,但是你不能因為李家對你好,就忘記你父親的遺願!將來你一定要認祖歸宗!否則你父親九泉之下,也不能安息!」
李南宣眼眸低垂,濃密的睫毛下是一雙平靜無波的黑眸:「孩兒明白。」
李大伯和周氏答應過張氏,如果李南宣真的能夠考中前三甲,他們絕對不會阻攔他重回父族,所以張氏才會答應讓李南宣認到李大伯名下。
李南宣的生父半生蹉跎,為家族不容,無法和妻兒團聚,仕途上也是渾噩渾噩,沒有什麼建樹。他寒窗十幾載,一頭青絲熬成滿鬢風霜,平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夠蟾宮折桂,讓家族長輩對他刮目相看,讓那些曾經取笑他的族人俯首帖耳聽他的指派。
壯志未酬,身已腐朽,他抑鬱而逝,臨終前仍然放不下執念,要求兒子必須用三甲功名去撬開父族的大門。死死盯著李南宣把誓言重複三遍之後,他才捨得閉眼。
他撒手之後,未亡人張氏痛不欲生,惟有靠他的遺志苟延殘喘,他留給張氏的,除了傷痛和麻木,還有更加執著和瘋狂的執念。
因為這個執念,李南宣埋頭書本,焚膏繼晷,日以繼夜,一刻不敢鬆懈。他寫出的文章得到先生誇讚的次數越來越多,人也一天一天的消瘦下去。他不能放鬆,也不敢放鬆,亡父臨走之前的不甘和憤恨始終壓在他的心頭,沉甸甸的,讓他透不過氣。而且哪怕他從不鬆懈,張氏依舊一次次耳提面命,讓他必須銘記生父的遺志。父母的雙重執念,織成一張羅天大網,將他罩在其中,除非完成父親的遺願,他這一生,都將無法擺脫父母的束縛。
李大伯和周氏不明白張氏為什麼堅持要李南宣考中前三甲,在他們看來,李南宣能考中秀才,成為名正言順的讀書人,就很值得高興了,何必非要強求頭三甲呢?
周氏不是沒勸過張氏,然而張氏整天以淚洗面,形容枯槁,唯一支撐她活下去的理由,就是撫育李南宣,以告慰亡夫的在天之靈,周氏根本勸不動她。
夫妻倆不忍李南宣一輩子被父母的執念拘束,將他過繼到自己膝下,除了確實喜歡他的人品之外,也是出於同情和憐惜。
在夫妻倆看來,科舉考試哪有那麼簡單。三年一次鄉試,舉人大約不過千。三年一次會試,考中者兩三百。瑤江縣不是名額充裕的天子腳下北直隸,也不是文風昌盛的文人之鄉江南,歷來人才凋零,自隋唐開創科舉以來,瑤江縣從未出過狀元、榜眼或是探花,甚至能順利入宮參加殿試的士人都屬寥寥。能夠僥倖考中舉人,就能在本地縣誌上留名,足夠族人念叨個幾十年。
李南宣真正開始一心攻讀詩書才多久?沒有名師指導,沒有族人幫襯,想要一飛衝天,簡直是痴人說夢。
假如張氏轉不過彎來,她可能真的會讓李南宣一輩子這麼考下去,好好一個少年兒郎,哪能把一輩子的光陰都蹉跎在一個極有可能永遠無法實現的執念當中?
讀書人靠科舉考試揚名立萬,走上仕途,但科舉考試並不是讀書人的全部。沒看到清高如孟舉人,都曉得開館授徒,掙些銀兩束脩養家糊口么?孟雲暉得中秀才之後,也沒有繼續沉醉書本,而是迅速走出家門,和本縣文人結交往來,為將來鋪路。
連李大伯和周氏這樣的老百姓都曉得,讀書人想要更進一步,靠的不全是從書本上領會的學識,他們的生活,也不僅僅只是一場場考試。
可看張氏教育李南宣的法子,分明是壓抑李南宣的一切需求,把他培養成一個只知道讀書考試的工具。
張氏這頭聽不進任何勸說,李大伯和周氏只能從李南宣身上想辦法,他們並不想阻止李南宣為父爭光,但也不想看著李南宣踏上他父親的老路。人活著,需要一個想頭,但也不能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想頭而陷入瘋魔。
李大伯的方法簡單粗暴:先試著讓李南宣接觸李家的家務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中的繁瑣小事,看似簡單尋常,其實哪一樁都飽含世情學問,李南宣就像一個無欲無求的苦行僧,渾身上下,找不到一絲破綻,讓他沾染一些煙火氣,才能打破他身上的禁制。
無奈李南宣性子冷清,又是在寺中長大的,養出一副冰山性情。李大伯使出渾身解數,依然不能從這個嗣子身上找到其他波動情緒,不過李大伯一點都不泄氣,依然樂此不疲地為軟化李南宣努力著。
至於曾在張氏面前立下的、不會阻止李南宣認祖歸宗的許諾,李大伯壓根沒放在心上。
一來,每屆科舉考試,能夠大浪淘少得中前兩百的,個個都是人中龍鳳,隨便拎一個出來,無不是出口成章、才思敏捷,前三甲哪有這麼好考的?哪怕偏心如李大伯,也沒奢望過李南宣能夠拔得頭籌。
二來,瑤江縣以往的進士老爺們,幾乎都是白髮蒼蒼的老者。假如李南宣果真能考中前三名,怎麼說也得有四十好幾了,那時候他肯定已經兒女成群,連孫子、孫女都能滿地跑了,就算他要認祖歸宗,也不會真的把一大家子全帶走,怎麼著也得給自家留下一兩個兒孫吧?
三來,退一萬步說,假若李南宣果真如張氏如願,考中前三,那可是響噹噹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啊!連知縣老爺都得好好奉承的人,日後必定前途無量。到時候只要他不忘李家對他的養育之恩,肯提攜一下李家,足夠李子恆和李綺節受益一輩子,不管他認不認祖歸宗,李家還不是佔到好處了?攔著不讓他認祖歸宗,白白得罪一個前途無量的大老爺,不是自找死路嗎?
所以,李家人對李南宣考中前三之事不抱任何希望,但李南宣真的考中了,他們也會替李南宣高興,畢竟他的辛苦和投入,他們全部看在眼裡。
如果李南宣能夠在讀書之餘,適當地放鬆一下自己,李大伯和周氏會更滿意。
於是在張氏又一次對李南宣施壓過後,眼看著好不容易露了幾回笑臉的李南宣再度回到以前那種麻木枯槁的狀態,周氏忽然突發奇想,要李南宣放下書本,和她一起張羅李綺節的出嫁事宜。
「官人和我年紀大了,能照管你們到幾時呢?你們兄弟姊妹幾個,唇齒相依,只有互相扶持、守望相助,才不會被外人欺負。三娘是咱們家頭一個出嫁的,後頭還有四娘和五娘,你雖是男伢,不管裡頭的事,也得跟著看看章程,心裡有個大致的譜兒,以後外頭遇到麻煩才不會慌手慌腳。九郎那邊沒有兄弟妯娌,三娘出閣以後,只有小夫妻倆兩個過日子,省心是省心,可一旦碰上什麼難事,連個幫手都沒有,到頭來,凡事還是要倚仗你和大郎這兩個娘家兄弟。」
周氏一點都不見外,既要把李南宣當兒子養,就不能一味寵著他,更不能把他當成玻璃人一樣捧著,得讓他懂得自己該盡的責任,讓他一點一點融入李家,有了市井生活氣,他才不會被張氏教成一個麻木的泥人。
周氏一席話說完,看李南宣神色如常,臉上並沒有抗拒之色,鬆了口氣,「三娘出門的時候,你和大郎都得去送親,我和你娘說了,她也樂意讓你去呢。」
李大伯和周氏把李南宣視如己出,允許他私下裡繼續為生父服喪,還允諾將來不攔阻他認祖歸宗,張氏心裡十分感激,這件事,怎麼說都是他們母子佔盡便宜。這份大恩,無以為報,張氏雖然固執,也盼著能回報李家的恩德,自然不會阻止李南宣和李子恆等人親近,何況是嫁娶這樣的大事,李南宣作為李家長房之子,當然不能推託。
等事情定下之後,家裡的婆子丫頭奔走相告:「太陽打西邊出來了,三少爺竟然丟下書本,摸起算盤來啦!」
有幾個想得深遠的,偷偷找到正忙著給花慶福寫回信的李綺節:「三娘,大少爺什麼時候回來?太太已經著手讓三少爺幫忙記賬啦,大郎再不回來,家裡還有他的位子嗎?」
李綺節:……
萬萬沒有想到,他們李家,也有面臨兄弟相爭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