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噴神> 第24章 阿三為什麼不思變

第24章 阿三為什麼不思變

  「謝謝主持人。」南筱裊款款而又簡短地致謝,然後也直奔主題,

  「窮則變這三個字是數千年來的經典圭臬,我方當然不會就哲學原理表達不同看法。但今天的辯題是『窮則思變』,這個判斷就涉及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


  那麼,『貧困/窮途末路』是否會極大概然地促使人思變呢?我方的觀點是未必,即窮未必使人思變。


  下面,我方將詳細陳述具體原因:首先,辯題中這個則字,從語法來說,應該解釋為『就』,也就是說,對方辯友的立場,應該是『窮,就會導致人思變』,這個『則』代表了充分條件。因此只要找到反例,證明有些人窮了也不思變,自然就屬於『窮未必思變』。


  其次,對方辯友或許會說,『思』代表的是人的主觀內心活動,而非外在有跡可循的客觀行為。因此即使『思』了,也不一定用行動表現出來。如果這麼解釋,那麼『窮』在對方辯友看來,或許只是導致『變』這個行動的『必要條件』——但我方要說的是,即使將『窮』認定為『變』的『必要條件』,同樣是不成立的。後續我們將一一證明。


  因此我方的觀點總結如下:窮既不會必然導致思變,也不是導致思變的必要前提。窮與變之間也沒有明確的概然性關係,很多被認為是窮則變的事例中,真正導致變的原因也不是窮……」


  「在印度,有數以億計的窮人,他們遠遠活在溫飽線以下,每天的營養攝入根本達不到國際衛生組織定的維生熱量閾值,但這些人數千年如一日,從來沒想過改變什麼。這就是窮不生變的有力證據……」


  「在華夏,或者說在全世界各個上進、奮進、機會主義氛圍濃厚的國家。無數功成名就的偉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了實現個人的自我價值求變不息。他們同樣不是因為窮和匱乏……」


  隨後南筱裊也在陳詞里舉了一些具體的例子,毋庸贅述。總的來說因為對方也還沒展開對攻,反方也不能說得太細,免得給評委們落下過於「我揣測對方會如何進攻」的印象。


  行文自然是花團錦簇的,表情神態、語速氣度也拿捏得很不錯。三分鐘的時間,到30秒提醒剛過,堪堪把例證部分說完,然後踩著15秒提醒后,兩句短促地豹尾收關。


  「場外功夫倒是不錯,這個陳詞居然不落下風。」正方主力胡彪暗忖,沒想到花瓶們的實力,倒是不像他預料的那麼不堪。


  南筱裊的才能雖然不濟,但是這個開場陳詞著實沒有輸給顏若男。大不了後面自由辯論環節南筱裊始終打醬油,也值回票價了。


  胡彪有一種抑制不住的躍躍欲試,就等主持人宣布進入自由辯論環節。


  「下面是自由辯論環節,請正方先發言!」


  胡彪第一個站起來。


  「首先,根據對方的立論,我想提醒對方辯友注意,我們今天討論的是『窮則思變』,而思當然是一種主觀心理活動,不一定要有客觀行為表現。我們這裡不是刑法學的課堂,不講究『主客觀相統一』。


  所以,我方認為,只要窮有較大的蓋然性促成了『以行動求變』的客觀表徵,就足以證明『窮則思變』,至於那些一小撮沒有付諸行動的,只是他們能力不濟,或者說受限於見識,思了都思不出怎麼變而已。」


  胡彪這番話一出,評委們和主持人都不由在內心默默嘉許了一下。


  這個說辭確實很巧妙,因為一個人的內心是很難去心證的。


  按照胡彪這個邏輯,窮了卻沒有變的人,當然極可能是自己能力不濟,做不到,變不了。


  想是很想的,只是想了也想不出怎麼干而已。


  同時,這番話也把南筱裊立論中的第一種假設輕輕抹在一邊,明車明馬擺開戰場,告訴反方:就在第二點的範圍內應戰!

  師大隊這邊當然也不能讓胡彪這麼舒服地構建起體系,於是先靠田海茉投石問路:


  「但請對方辯友注意:思不思變,和窮不窮沒什麼關係,窮並不是導致思變的主要原因——否則,按照對方辯友的觀點,你們應該是贊同『窮身奸計,富長良心』這種說法的咯?你們是否覺得越窮的人就越容易不擇手段?」


  馬來亞這邊自然要立刻否認這一點的,畢竟這種言論帶有濃厚的歧視窮人、政治不正確,需要釐清分開。


  胡彪正在構思,於是馬加鑫就頂了上去:「我方當然不支持『窮身奸計、富長良心』的說法,這是典型的歧視!但我們也應該承認,窮可以激發出人的潛能,讓人在同等能力、智力、見識的情況下,比富足時更能想出變通的辦法,用更多的手段去實現『變』的目標……」


  連續七八次的短兵相接,唇槍舌劍,雙方都在逐例逐次地辯難窮是否比富更能激發思變的潛能。或者潛能超常發揮的主因是否真的是窮。


  這種例子都有些似是而非,戰況一度膠著。


  「怎麼都陷入到對人內心主觀心態的爭論上去了?這種東西都是沒法證明的,同一個例子正反方都能用,這怎麼分得出勝負。就算最後一方贏了也不體面。」評委之一的央視製作人羅胖子如是思忖。


  他也是兩個國內時就當過評委,到了如今的國際賽依然當評委的嘉賓之一。


  馮見雄也鋪墊性地針鋒相對了幾句,表現還算中規中矩,但看不出比胡彪更強。


  直到他覺得火候差不多了。


  「請問對方辯友,你們如何解釋同等受教育程度的印度窮人和華夏富人,明明那些印度窮人窮得都快餓死了,他們思變的動力卻遠遠不如比他們優渥得多、也絲毫沒有面臨緊迫的華夏人?」馮見雄咬住了這一點,開始主攻。


  胡彪想都沒想:「你憑什麼說他們不思變?受教育程度並不能代表見識程度。他們或許只是缺乏見識。」


  「別『或許』,我可以給你一個合理的解釋——我們之所以覺得『窮則思變』是一種常態,常識,只是因為我們生活在漢文化圈內。我們都說漢語,接受的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氛圍熏陶。所以我們習慣了一個有social-ladder,有上升通道的社會。


  但是如果我們生在一個首陀羅生下來就是首陀羅,一輩子不管怎麼努力都只能是首陀羅。剎帝利生下來就是剎帝利,再怎麼墮落都能當剎帝利的文明中呢?思變有用嗎?所以,不是窮讓人思變,歸根到底是有上升通道,變了有用,人們才去思變。有上升通道的文明裡,就算不窮,也會比沒有上升通道的文明裡窮的人,更能思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