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三章:計劃經濟VS商業經濟?
農業化,工業化,信息化。
不論什麼時代,不論什麼變化。
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一個變化,從農業化向商業化變化,再往後的變化,只能算是自身的一種突破性質的變化。
工業化和信息化雖然天下第別,也被人看作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但其內在的含義是一樣的,都是一個商字。
所以,現在大唐面臨的也是這個問題。
工業化,李元吉已經提出來有幾年的時間了,這一點也在一點點的推進著,儘管速度並不快,但是從零開始的,也不能算是慢。
社會想要進步,就必須要打破現有的設定,正所謂不破不立。
想要保持農業,那在其他方面固然可以發展,但是能發展的空間終究是有限度的。
但是農業也不能完全捨棄,畢竟這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一個帝國即便在強大,一但自身的糧食需要外面提供的話,那麼這個國家就等於是將自己的命脈交給了別人,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說一千,到一萬,總結下來還是一句話的問題,如何才能達到一個平衡?
其實很簡單,控制一個區域內的人口數量就可以了。
人口多,必然會導致公共資源均攤率下降,人口少,公共資源也不能不修建。
同理,人口多的地方,還要面臨一個問題,需要提供大量的工作崗位來維持這些人的生計,而這又會佔據耕地,影響糧食的產出。
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中原地區,這一點幾乎是自從華夏進入工業化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的,而且到李元吉穿越的時候都沒有解決的。
人口密度過大,又要承擔糧倉的任務,根本沒有太多的空間去發展其他的方面。
現在還算好一些,放在後世那會,比兩個大唐還多的人口擠在一個中原地區,想想壓力該有多大?
不過這是另一個問題,說回當下。
馬周的疑慮的確是當下所遇見的問題,想要解決,其實也沒那麼容易,但真要認真起來的話,其實也不難。
只是,李元吉一時還沒拿好主意。
無非就是兩個模板,一個是計劃經濟時代,一個是自由開放的時代。
兩者各有各的好處,各有各的劣勢,但怎麼操作,還要看各自的抉擇。
「傳太子!」李元吉突然吩咐道。
辦法,今天是肯定要定下來的,沒時間再去耽誤了,但這件事情也可以讓太子參與進來,算是積累一些經驗,如果能夠得到一些收穫,自然是再好不過的。
而在這期間,李元吉也一直在考慮著兩者的優劣問題。
不過,李元吉的腦洞從來都是不受限制的。
計劃經濟最大的好處在於穩定,而最大的劣勢在於不夠開放,短時間內還好,會帶來突飛猛進,對於現在的大唐來說,絕對會是最合適的辦法。
但是從長遠來看,計劃經濟又顯的死氣沉沉,早晚有一天要本著改革開放走的,雖然這只是內部的變化。
而直接走改革開放那一步,也不是不可以,但現在的問題在於,百姓還沒有完全接受,也沒有那麼大的膽子去做這些事情。
畢竟一個工廠不是開玩笑的,僅僅依靠一個人的身家,是不可能撐起來的,前期必然要到處借錢,甚至是貸款,成功了還好說,可若是失敗了呢?
這還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經驗。
他們沒有任何的經商經驗,特別是在關乎到身家問題的時候,這就會是一個大問題,敢將自己賭進去的,怕是沒幾個人。
但若想不出現什麼隔閡,不出現真空期,最好的辦法就是兩者同時進行,讓兩者不會出現某些真空期,可以完美的銜接在一起。
起初的時候必然是計劃經濟佔據上風,當自由經濟佔據上風的時候,計劃經濟就可以逐步的撤出,有序的撤出,前提是有足夠的民間資本湧入,只有這樣,才不會引起什麼動亂。
至於國家操控,這個辦法不是不可以,但是從長久來看,官商一體,並不是什麼好的決定,這會極大的滋生貪腐的環境。
「父皇……」不大會兒的功夫,李承光從東宮趕了過來。
李元吉點了點頭,算是回應了。
不過這一次,李元吉卻沒打算去問李承光的看法,這個事情太深奧了,李承光怕是答不出什麼來,與其浪費時間,不如讓他多聽一些。
「開放一些技術可以,但是形式必須要改變一下,民間從未如此操作過,朕擔心他們信心不足,所以最好的辦法,應當是朝廷主辦,由各地來負責挑選項目,然後派專人管理,如此,可以保證效率,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但僅是如此遠遠不夠,同時也要鼓勵民間個人投資,兩者相輔相成,在資源上,儘可能保證公平對待。」李元吉直接說道。
「朝廷直接參与?」馬周愣了下,他原本想的是讓商業集團擴大投資範圍的,但沒想到李元吉更絕,直接讓官府參與。
但這樣一來,在資源上又怎麼可能會公平對待?
不過李元吉既然這麼說了,必定有其中的道理,馬周只是表示了下疑惑,卻也沒問更多的。
「朝廷與地方官府直接合作,其中朝廷以技術以及一成的資金投資,佔據四成的股份,並負責後期的技術更新,地方官府投資餘下的資金,佔據六成的股份,負責運營維護等。除此之外,各縣也可以自主引入一些項目,讓其成為縣裡的資產,但是這些,各州府要做好規劃,避免項目重疊率過高,從而導致生產出來無人問津。」李元吉大致的解釋著,但有些問題他還沒考慮清楚,所以也就沒說的太明白。
不過馬周卻是聽出了點意思,說白了,這些工廠的真正目的並不是盈利,或者說,在官方面前,他們不是盈利的,更多的只是為了提供一些工作崗位,在對外的時候,他們可以是盈利的。
「比如說水泥作坊,朝廷與州府合作建立,這樣使用的時候依舊只支付工錢即可,而個人若是也想開辦,那他的水泥就只能賣給普通百姓?」馬周說著。
「是這個理,如果有多餘的產能,也可以賣到民間來賺錢,但這個時候,就需要去跟民間作坊來比拼價格和質量了。」李元吉點了點頭。
「但問題在於,朝廷的作坊只有工錢,材料什麼都是不出錢的,但是民間作坊一切都需要出錢來買,兩者成本根本不一樣,價格方面,就算朝廷賣一半,也是有的賺,而民間作坊只能賠錢。」馬周立即搖了搖頭,這不是個好辦法。
一個有成本,一個沒成本,那還不是怎麼賣怎麼賺錢?
百姓也不傻,有價格低的,質量好的,為什麼不選價格低的?就算質量都一樣,又憑什麼去買貴的?錢多的沒地方花了?
就算對朝廷作坊進行限價,可他們就算賣個最低價格,依舊是大賺,但民間作坊就不一定了,這兩個的出發點根本就不一樣,這還讓人怎麼玩?根本沒得玩。
計劃經濟的重點就在這裡,它的核心內容在於下任務,接到任務就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都可以拿著任務去要,免費的,而他們維持正常的開銷,靠的都是國家撥款,基本沒有創收任務。
後期國家撥款跟不上了,才想起來自主去創收,但即便這樣,初期的時候優勢也很明顯。
不過到了後期,因為技術什麼的跟不上,銷量不行,又需要龐大的資金來維持開支,入不敷出,自然而然的也就慢慢被淘汰了。
「父皇,兒臣認為可以分為計劃任務與自由任務,計劃任務則是朝廷下發的任務,這類任務他們可以零成本的拿到原材料去生產,同樣零成本的提供出來。但是自由任務的話,他們就需要按照正常的價格來採買原料,如此一來,不就可以保證兩者的差距不被拉大嗎?同時,也算是給相關單位增加了一些收入項目。」李承光也聽明白了點,這一年多的見識不是白學的,這點見解還是有的。
別看他只是個小娃娃,說起道理來照樣不比大人差多少,當然,比起那些老油條還是有差距的。
「恩,此計可行,適當的釋放一部分產能用於營收,這些資金可以用來維持作坊的正常運轉,只要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工坊建成之後,朝廷便不必再去投入了,而等到計劃任務基本完成之後,也可以全面投入商業任務用於營收。」房玄齡附和道,這個辦法雖然看似有些問題,但問題其實並不大。
相反,他更擔心的是貪腐問題。
雖說現在的風氣很好,但在大量的流動資金面前,有沒有人管不住自己的手,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他不敢保證,任何人都不敢去保證。
當然,管不住又怎樣?
管不住就可以不做了嗎?照這樣的話,人類社會恐怕現在還是原始社會呢。
「恩,此事玄齡與馬周合計下,拿出個最佳方案來,項目優先在鐵路,水泥路,卡車三個方向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