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唐朝最佳閑王> 第六三九章:攤上個好爹沒辦法

第六三九章:攤上個好爹沒辦法

  正旦朝會,李承光被正式冊封為太子。


  李靖,魏徵,馬周三人被任命為輔政大臣。


  李承光被冊封為太子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在一年多以前,朝廷就在準備了,而且大多數人對於李承光的表現還是感到滿意的。


  失誤固然存在,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況且李承光年紀還小,這一年多的進步,大家也都看在眼裡。


  平胸而論,這個年紀,能比李承光做的更好的,不能說沒有,但絕對不多,而且那些能夠做到的,怕是也沒有這個資格去做這些。


  加上李承光的長子身份,無形中又為他拉攏了不少的人心。


  大朝會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都是老一套的流程。


  不談政事,就是回顧一下過往,展望一下未來,然後就是祭拜天地等祭祀儀式,接著大半天的時間就過去了,散朝,各自回家過年去,等待著他們的,是為期半個月的超長假期,也是唯一能夠讓他們放鬆的假期。


  當然,除了這些以外,朝會還例行的公布了來年民間的課賦繼續再降一成,即較李元吉登基之時,明年百姓只需要繳納三成的課賦即可。


  一年降一成,穩如狗一樣的進行著。


  而這一次的大朝會唯一不同的,就是冊立了太子,冊立了諸多的封王。


  而王也是有區別的,同為楊氏嫡出的是親王,庶出的為郡王,但不論親王還是郡王,手中都沒有執政的權力。


  待他們成年之後,內務府會提供給他們每人五百貫的資金,這筆資金被用於何處,是他們的自由,但自此往後,內務府每月只會給他們親王五貫,郡王三貫的生活費。


  其實這筆資金可以看做是李元吉給他們的創業資金,能夠在商業上建立一片天地,那自然是最好的,可若不能,這些錢也足夠他們生活了,但想要繼續奢侈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少不了的,自然是王府,隆慶坊被全面推倒,新建了十座王府,被分配給了七位新王,那裡將會是他們之後的去處。


  什麼?

  你們以為李元吉對李承光的支持就這麼一點?錯了,大錯特錯。


  錯到大臣們在得知這些舉動的時候,都不得不感嘆,如果當初李淵能夠有李元吉的這份魄力,那麼玄武門事件就不會發生了,甚至皇子之間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矛盾。


  李元吉對於李承光的支持,絕對是史無前例的,儘管他只是一個即將步入九歲的孩子,可在做起這些決定的時候,李元吉沒有絲毫的擔憂,也沒有絲毫的疑惑。


  冊封太子,接受群臣的朝拜,這也意味著,自此之後,李承光擁有了參政的權力了。


  而在此之前,李承光最多也就只是聽一聽,問一問,就算他說的話,大臣們也可以選擇不聽。


  但是現在,他說的話,大臣必須要聽,在不違背李元吉意願的前提下,如果不同意,可以反駁,但絕不能像以前那樣,聽不聽自由,反不反駁也是自由。


  「陛下,兒臣有事要奏!」正當所有人都以為要進行祭拜儀式的時候,年僅不到九歲的李承光卻站了出來。


  被冊封為太子,他在朝中的位置,自然是第一排的左邊,而原先的那個位置,是尚書左僕射,這個時候他也只能往左再去一位。


  而大臣的站位分為左右兩列,每一列又分為三排,即一排一共六人,以中間的過道為準,左右兩列,靠近過道的地位最重要,在這個前提下,左側官員比右側官員級別更高一些,以左為尊,以中為尊,這是古制,李元吉也並沒有去改變。


  剛被冊封為太子就有事要奏,這要說沒有準備,鬼才信呢,而且李承光雖然被冊封為太子了,但年紀太小,可以想象到,近幾年之內,李承光真正參政的機會並不多,還是以多聽,多學,多問為主。


  誰都沒有想到,李承光會突然站出來上奏。


  但也很顯然,所有人都猜到了,這應該是李元吉的安排。


  「允!」李元吉面色不改的點頭道。


  大臣們猜對了,這的確是他的安排,真正知情的,只有內閣成員,而這次上奏的內容,也是在整個內閣成員的幫助下完成的,當然了,李元吉提出的,李承光操辦的核心,大臣們根據這些進行的一些修改,整個上奏內容的核心思路,還是李承光做出來的。


  「近一年來,兒臣走了很多地方,有富庶的,有普通的,有貧窮的,這些地方給兒臣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但卻有些一樣的感覺。


  這一年來,學習之餘,兒臣也在不斷的查閱著相關的數據,得知大唐五十歲以上長者約八百萬有餘,六十歲以上長者約四百萬有餘,七十歲以上長者,約八十萬有餘。


  而在去年之前,常平倉共有一千三百餘座,其中萬石規模一千座,十萬石規模二百八十座,二十萬石規模二十座,根據戶部常平倉統計數據,至去年九月份,萬石規模常平倉平均儲存量為七千餘石,十萬石常平倉平均儲存量為六萬石,二十萬常平倉平均儲存量為十四萬石。


  去年新修萬石規模常平倉三百座,十萬石常平倉二百座,二十萬石常平倉五十座,按照以往的入庫率,今年夏收以後,可以保證之前的常平倉儲存量為九成,而新修的常平倉儲存量為五成。」


  李承光的話讓不少大臣紛紛一頭霧水,又是老者又是常平倉又是儲存量的。


  隨著三年災害的過去,加上海產品的流入,大唐對於糧食的消耗的確減少了一些,而隨著鎮北,中原,關中三座糧倉的連年豐收,入庫量也一年比一年多,這也導致了戶部不得不開建常平倉來保證糧食的存儲。


  還有一點,今年朝廷打算開放一部分釀酒令,用於改變生活,順便消耗一下糧食,不然糧食放的時間長了,也只能壞掉,而且每年翻曬也不是件小事。


  可是,這跟李承光有什麼關係?他提這個又有什麼意圖?

  大臣們摸不清,但李承光和內閣大臣以及李元吉本人卻很清楚,這也是他們羨慕李承光的地方,沒辦法,攤上了一個好爹,只要自己不作死,躺著就能收穫人心。


  「兒臣看到了那些地方生活的艱辛,兒臣也不忍看著倉內存儲大量的糧食,只能等著幾年後被低價賣出。」糧食有保護價,但這個保護價不是一成不變的。


  隨著連年的豐收,隨著存儲的糧食越來越多,糧食的價格,自然不可避免的要下降。


  到今年,糧食的價格已經下降到了五錢一斗,比李元吉登基的時候,足足下降了幾十倍,而且照這個趨勢,糧價還會繼續下降。


  若不是有糧食保護價,朝廷投入了大量的資金,普通百姓會虧的更多,除非存著自己吃,但連年豐收,吃又能吃多少?

  糧商,成了最不賺錢的行業,現在已經見不到什麼糧商了,只有商業集團還在大規模的維持著,這不是利益驅使,而是政治需要。


  儘管一直都在虧損,但這個虧損又是必然的,好在朝廷也在不斷的下調保護價格,這也使虧損始終保持在一定程度內,沒有愈演愈烈。


  「古聖人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兒臣覺得,當朝廷有能力的時候,可以對老者增加一些福利,同時,為了避免這些福利會成為拖累朝廷的政策,故而應當理性對待,即設定一個安全界限,一旦達到這個界限,當停止福利的發放,或減少福利的發放。」李承光說出了自己的目的。


  或者說,這就是李元吉說的話,他只不過是根據這句話,去做了詳細的規劃,以及設定一個合理的界限。


  「說說你的看法!」李元吉點著頭問道。


  「兒臣覺得,此政策當因地制宜,以各地常平倉為中心,劃定相關區域,當常平倉內存糧高於七成時,則開放此政策,存糧低於六成,則全面停止,具體發放數量以及人群,則按照具體的存糧情況來決定。


  兒臣比較傾向於優先發放七十歲以上老者,若存糧足夠,則按照每人每月一斗來分,不夠,則相應下調發放數量。


  同時為了避免冒領,則需要求常平倉官員在一年內,隨即審視發放人員至少兩次。」李承光繼續說著。


  意思很明確,各地都有常平倉,按照各自不同的存儲數量來決定發給誰不發給誰,而常平倉基本上是每個縣一個,每個州有一個二十萬石規模的常平倉,新的老的五百多個十萬石常平倉,則均勻的分佈在各州。


  如果全部滿倉的情況下,五十歲以上的基本都可以發到,但是按照現在的情況,勉強可以做到六十歲以上的都發,但這長久不了,所以只能只發放七十歲以上的,這樣倒是可以穩定下來。


  雖說受惠的人群減少了,但這個政策一旦出來,不管是否受惠,來自百姓的擁戴絕對會如同潮水一般的猛烈。


  「卿等意下如何?」李元吉問著大臣。


  開玩笑,這是太子能提出來的嗎?這是他能想到的嗎?除了你皇帝親自指示,太子敢說這話嗎?大臣們知道了李元吉的目的,這個時候哪敢阻攔?況且常平倉的存糧的確太多了,以至於朝廷每年都不得不新修常平倉或者擴建。


  「太子仁義,此乃大唐之幸,萬民之幸,臣等無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