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唐朝最佳閑王> 第五零四章:說服

第五零四章:說服

  聽了王玄策的話之後,李元吉算是明白了,為什麼王玄策會坐不住了。


  同時也明白了,自己是有些過於小心了。


  總以後世的目光去看待現代的問題,總覺得現在的裝備並不能給將士們提供足夠的安全保護,可他卻下意識的忽略掉了,現在的海外,別說是鋼鐵戰艦了,就是連艘風帆戰艦都沒有,連艘像樣點的戰艦都沒有。


  所有沿海地區的漁民,捕魚的距離也是很有限的,因為沒有足夠可靠的船隻,所以他們只能在近海捕魚。


  什麼是近海捕魚?


  說白了就是膽小點的傢伙只敢在可以看見陸地的地方進行捕魚,一旦陸地消失,就會立即往回走,直到看到陸地為止。


  而膽子大一些的,則敢跑的稍微遠一些,但不論多遠,這個距離是一天內必須能趕回來的。


  這還要感謝當下的捕魚技術並不是特別的先進,加上海洋魚群並沒有像後世那樣被捕的到處都成了絕跡。


  所以,沒有對手,也就意味著唐軍只要能夠登上陸地,這場戰役就能獲得成功。


  雖然這話說起來有些自大,但唐軍的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加上大量的手雷,根本不是一般人能抵抗的,即便是遇上大和人,憑藉著他們那一代手雷的性能,也並不能給唐軍帶來什麼毀滅性的損失。


  況且,他們的手雷全部來源於大唐,大唐可以隨時切斷他們的手雷來源,讓他們重回原始時代。


  用後世的話來說,這場戰爭,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不對稱戰爭。


  「你的計劃呢?」李元吉已經接受了這個現實,還要三年,從開始到結束,即便是全部熟練了,一艘戰艦也需要三年的時間。


  三年造兩艘,即便是擴大造船廠的規模,可規模容易,人才卻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飛躍的提升。


  所以眼下最重要的還是技術,一是解決最耗時耗力的拼接技術,將現在正在用的加熱鍛打技術換成電焊技術,電焊技術雖然不難,可放在現在,卻幾乎是個無解的問題。


  另一個則是解決螺旋槳進水問題,這種引入再排的方式雖然能夠起到效果,但卻是以犧牲戰艦自身性能為代價的。


  搞幾艘出來嚇唬一下敵人,順便給自己練練兵,積累一下技術還可以,但是大規模的裝備,顯然不合適。


  所以,李元吉的心態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轉變了。


  他不在尋求等鋼鐵戰艦裝備以後再去行動,而是將原本的計劃,改為了技術積累和人才的培養這兩個方面,至於結果,聽天由命吧,這不是自己能夠解決的。


  「陛下,計劃還是先前的計劃,不過臣做出了一些細緻的規劃與改動。」王玄策心中猛然一喜,這意味著皇上已經同意了動手,連忙介紹道:「臣曾經去過那座海島,並且命人大致的畫了幅地圖,發現那座海島的位置極其重要,如果大唐能夠佔領那裡的話,就可以在上面大規模的屯兵屯田。一旦戰事需要,甚至在短期內都不需要從本土運糧食和裝備到前線。


  所以,臣的計劃是,用一年的時間徹底佔領那裡,另外在根據島上的種植情況來決定,不過基本可以確定,五年後島上的產量絕對可以滿足遠征軍的一切需求,同時,在屯田的時候,也可以將士兵源源不斷的送往海島,在那裡接受訓練,並進行屯田。


  如此一來,少則三五年,多則七八年,這座海島上的兵力便可以對高句麗,百濟,或者大和任意一個國家從海上發起攻擊。而且這麼做還有一個好處,我們可以儘可能的避免那裡糟糕的地理環境,從海上切入,只需推進幾十里的距離,便可直搗黃龍。


  當然,到時候優先攻擊那個目標,則需要看朝廷的安排,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準備的時間越長,海島的攻擊力就越強,若是有十年的時間,臣預計可以同時對三個國家發起攻擊。」


  王玄策吧嗒吧嗒的介紹著他的計劃和想法,除了最後一個有些不太靠譜以外,其他的都還中規中矩。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對王玄策的了解,李元吉可以肯定的是,這絕不是王玄策心中唯一的方案。


  原因很簡單,這份方案太過保守,甚至只能說是穩紮穩打,對於一個求穩的老將來說,他們更適合這份方案,可以多花一些時間,儘可能的減小自身的損失,擴大自身的戰果。


  但王玄策卻不是這種保守的人,當然,有些事情便是王玄策不說,李元吉心中也很清楚。


  計劃的確是這個計劃,但是為了能夠儘快的推動計劃的開展,王玄策應該會不斷的去讓這個計劃加速。


  比如說,要想完成計劃中的任務,首要條件就是海島上產出的糧食足夠大軍使用。


  可糧食不是想種就能種的,如果有人在那裡種地,直接接收過來就可以了,基本不用怎麼去準備,但如果是荒地,就必須先熟地,不然的話,是種不出糧食的。


  這個過程是需要時間去累積的,需要前期的施肥翻地養地,將一塊生地給變成可以種植的熟地。


  當然了,如果要求不高的話,生地也是可以種的,但土地的肥力基本是沒有的,一塊生地變成熟地,需要的時間可不是一兩年就可以辦到的。


  最少也要養兩年,第三年的時候開始種植,但這個時候的產量是無法達到要求的,按照現在的平均水平,這個過程大約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原因是肥料不足,秸稈什麼的,也都拉回家喂牲畜或者點火用了,根本沒人將秸稈還田充當肥料。


  不過也有個例外的地方,鎮州。


  那裡是牧場和耕地的結合體,各個地區都有足夠的肥料,所以那裡養地的速度比較快。


  海島的情況沒人知道,所以王玄策已經提前準備了不少的措施,比如攜帶漁民一同過去,通過捕魚來滿足將士們的日常需求,可以確定的是,這種方式,可以使一萬人規模的軍隊,一年節省一萬五千石糧食左右。


  而一萬五千石,是一萬軍隊正常的半年所需,如果是戰時,這些糧食也足夠他們使用四到五個月的時間,省著點的話,堅持一年也不是問題,但問題是,這樣部隊的戰鬥力會銳減。


  而這,僅僅只是省下來的,而沒有加上種出來的。


  如果那邊情況比較理想一些,五年的時間,就足夠達到計劃中十年的效果了。


  「朕之所以願意等,是不想看到太多的大唐男兒戰死他鄉,你……明白嗎?」李元吉已經同意了王玄策的計劃,事實上那正是他自己制定出來的計劃,只不過是由王玄策親自執行,並且改動的而已。


  水師和陸戰隊已經成立了三年多的時間了,對於登陸作戰,早已不知訓練了多少次,登陸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戰艦火力封鎖,運兵艦直接停靠碼頭,然後暴力奪取碼頭,這種登陸方式最快,最安全。


  因為戰艦上配備的那些老掉牙的大炮,在這個時代是無敵的存在,即便它的射程並不遠,即便它使用的是實心炮彈。


  而另一種方案,則是後世常見的搶灘登陸,兩種方案,將士們在三年的時間內都熟悉了無數遍,基本不會出現任何的問題。


  但李元吉還是說出了自己的底線,李元吉並不想為了那點功名,就讓無數將士血灑疆場。


  或許這就是財大氣粗的底氣,寧可等一等,寧可用其他的辦法去解決,也不願去用人命堆積勝利。


  雖然對於帝王來說,這種想法並不成熟,但李元吉還是不願改變,他不想違背自己的初心。


  「臣能明白陛下的苦衷,更能明白陛下對將士們的重視,臣願向陛下立下軍令狀,絕不會讓將士去無謂的冒險,若事不可為,臣寧肯暫退,也絕不會選擇冒失,若有差錯,臣願自裁謝罪!」王玄策怎能不明白李元吉的意思?

  皇宮對面的祭祀宮殿還在建造之中,這是千古以來,從未有過的建築,也從未有過帝王能想起過這件事情。


  所有人都覺得將士們的命好像不是命,哪怕他們表現出來的一副愛兵的姿態,可也沒人做出當朝的這些舉動。


  祭祀宮殿只是其中的一種,更多的,更願意被百姓接受的,是朝廷對於軍人的一系列福利和待遇,加上合理的規劃,職責劃分的明確,沒有文強於武的現象出現,所以從這方面,又杜絕了類似宋朝那種國強而兵弱的情況發生。


  王玄策知道李元吉的底線,所有人都知道李元吉在這方面的底線,這才是李元吉最成功的地方。


  一個不願拿將士性命當兒戲的皇帝,才能真正得到萬民的愛戴,得到將士們的擁護。


  王玄策也在改變,也在思考,也在放棄一些看似實用,但卻需要以人命去堆積的戰術。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細節方面,朕不會去干涉,另外,朕再給你一千禁軍,去準備吧,來年正旦以後,大軍出征!」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