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五章:非常之時,當行非常手段
救星!絕對的大救星啊!
閔賢甚至想直接抱著劉措狠狠的親上幾口,劉老爺子他聽說過,但沒有見過,他家的幾個小兔崽子也就更陌生了。
但這並沒有引起閔賢的懷疑,也沒人敢在這種事情上騙他。
「不知貴府有多少餘糧?本縣好提早做些準備!」閔賢強行壓制著心中的興奮問著。
「少說也有三四千石吧,具體的我也不太清楚,小弟善正在統計,縣尊帶人過去之後,便可得知。」關於家中還有多少存糧,劉措還真不太清楚。
進進出出,他只是在幾個月前看過一次賬簿,誰又知道現在還剩多少呢?
「好!劉家不愧為涇陽仁義世家,如此國難當頭,劉家是第一個站出來施以援手的,本縣定要寫上一封奏疏,上奏雍州府,為劉家請功表頌!」聽到有三四千石左右,閔賢心中終於是鬆了口氣,臉上的笑意再也難以掩飾。
三四千石的糧食並不多,但也不少,按照目前的速度,這三四千石糧食少說也能夠讓涇陽用上兩三個月的時間。
而在這兩三個月內,自己還可以想些其他的辦法去解決。
如果再省著點用,僅僅依靠這三四千石糧食,堅持四個月也不成問題。
官府的救濟並非一日三餐那種救濟,誰都知道現在缺糧,不僅百姓缺,官府也同樣缺。
所以官府這幾個月來一直是以每日正午施粥一次,每人一碗。
縣城內由縣衙統一負責,各村落遠些的則提前一日發放等量糧食,近一些的則當日早晨發放,從來不會多一粒,有多少人就給多少糧。
一碗粥,扛過一日。
這種日子很難熬,但百姓家中也並非沒有一點存糧。
許多人將這一碗粥帶回家以後,再添些水稀釋一下,改作兩餐來果腹,而自家的糧食則等到是在扛不住了,在拿出來吃上一些。
依靠著這種方式,涇陽縣的百姓們已經度過了幾個月的艱難時光。
「來福,快快將劉公子引入府內稍作歇息,好生伺候著!」閔賢連忙朝著管家吩咐著,又轉頭看向師爺道:「景緻,快去聯絡駐軍,從他們那裡借用一些馬車出來,最好再借一些人,咱們爭取早些去劉家把糧食拉回來。」
「縣尊莫慌,糧食就在庫里放著呢,早一會兒晚一會兒無所謂,既然決定了拿出來,劉家是不會反悔的。」正欲進入衙門歇息的劉措,回過頭來朝著閔賢安慰道。
雖然人不怎麼聰明,也有些古板,但也不是老二那種堪稱禍害的傢伙。
臨出門之前,劉善特意提醒了自己一些事情,劉措想不到的,但在經過提醒過後,這個時候卻能做到。
「賢侄有所不知,管倉內存糧幾乎已經見底,這一日糧食不入官倉,不僅吾心不安,百姓們也會有所不安,這早一日將糧食運入官倉,多少另算,最起碼能夠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劉家是第一個送糧的,幫閔賢解決燃眉之急的,饒是以往鐵面無私,不近人情的閔賢,此刻也表露出了一副親近的態度。
正所謂患難見真情,不管劉家這次是抱著什麼目的,這個天大的人情自己必須要接著,這是最基本的為人之道。
……
數千石糧食可不是個小數目,二百駐軍,加上四十多台馬車,以及閔賢從城中調集的五十多台馬車與五百民夫,勉強湊齊了一百台馬車,饒是如此,一趟也運不完這些糧食。
龐大的隊伍浩浩蕩蕩的離開了涇陽縣,直奔縣城以西三十里處的劉家。
等趕到劉家的時候,基本上也到了下午。
劉家門前此刻是熙熙攘攘,一片熱鬧澎湃的景象。
「這是……」閔賢覺得自己好像上當了,尼瑪說好的捐糧,怎麼就變成了放糧呢?心中稍有不快,但表面上卻只能疑惑不解的看向劉措。
「家父說家中糧食全都捐出去了,將來若是糧食依舊不足,其他村的百姓還能到主家去借糧,可我們劉家沒了糧,到時候這些百姓又該怎麼辦?所以這次打算趁著把糧捐出去之前,給村中每人發一斗糧備著,也算是盡了些主家之責。」劉措早知道閔賢會問這件事情,便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措辭。
事實上,選擇在這個時候放糧,也是劉善提前準備好的,就是要讓官府看到這件事情。
捐糧,劉家已經不動痕迹的得罪了一大批地主階級,若是不能在官府那裡落個好,那劉家或許就只能考慮遷徙鎮北了。
「原來如此,劉公還真是一副普世心懷吶,吾自愧不如!」閔賢有些羞愧的自責道。
沒有搞清楚事情的原委,便在心中數落人家的不是,現在反而被打臉,雖說沒人知道,但自己心裡卻過不去這道坎。
大老遠的便瞅見一大票人朝著村子走來,劉善將分糧的任務交給其他人,而他自己則拿出準備好的資料,靜靜的等候著隊伍的到來。
大部隊並沒有進村,劉措帶著閔賢,以及一個軍官還有幾個兵進了村子。
劉善連忙上前迎接,將手中的資料遞上,臉上沒有絲毫傲慢的表情道:「小民劉善見過閔縣尊,家父因年紀大了略感疲憊,此時正在家中歇息,小民以命人前去喚醒家父,小民先替家父為閔縣尊賠個不是,這是劉家可捐出的糧食簿,請閔縣尊過目!」
「無妨!無妨!劉公年紀大了,就讓他好生歇息吧,吾觀這裡一時半會兒的也走不了,待劉公醒來之後,吾便親去拜會!」閔賢連忙制止劉善去喚醒劉父,人家沒有傲氣,閔賢這個縣令身上也沒有官僚氣息,也官僚不起來。
……
「捐了近四千石?」
萬綠叢中一抹紅,在全國各地紛紛告急的時候,涇陽縣卻是傳來了喜訊。
所有的地主都等著官倉告急,然後好接力官倉救濟萬民,好從中狠狠的賺上一筆。
像劉家這種一口氣就捐掉近四千石糧食的,倒是萬古一來頭一遭。
親自查閱了名冊,清點了倉庫,閔賢回到涇陽縣之後,立即寫了這封奏疏送到了雍州府。
若是平時,李道宗一定會認為劉家肯定是犯了事,想捐糧自保。
但是現在這個時刻,李道宗也不敢耽擱,直接拿著閔賢的奏疏來到了宮中。
「是,準確的說應該是三千八百石,劉家本是想留下二百石自用的,涇陽縣領閔賢覺得不太好意思,三千八百石后的零頭就沒有要,也一併留給了劉家。據閔賢奏疏所講,在捐糧之前,劉家曾給村內百姓施糧每人一斗作為備用。」李道宗繼續說著,手中拿著的奏疏,僅他一人看過,目前也只有他才最了解情況。
「拿來朕看看!」三千八百石,是這段時間李元吉聽過最小的數字,可這卻是收入,而非要糧。
對於全國而言,這點糧食根本不夠塞牙縫的,但對於涇陽縣來說,卻是救命的糧食。
奏疏上寫的比較清楚,閔賢自然不會只彙報有人捐糧這件事情。
在彙報的同時,也將劉家的情況大致的講了一遍。
劉老爺子年過六旬,平日在村中風評不錯,長子劉措,天性平庸,但也無大錯,屬於中規中矩的類型,次子劉舉,性格浮誇,喜仗勢欺人,十里八鄉有名的二世祖,劉老爺子頗為頭疼。
幼子劉善,天性聰慧,自由善於讀書,曾參加了上一次的科舉考試,但並沒有通過第一輪的測驗,后此子在家自學鎮北書院的課本,閔賢對其更是讚不絕口。
如果不是級別不夠,閔賢這份奏疏倒更像是對朝廷推舉人才的一封舉薦信。
「這個劉家不簡單!」看完了這封奏疏,直覺告訴李元吉,劉家所謀頗大,但是,自己喜歡這種聰明人。
如果掌控的好,這種人用起來很順手,當然,若是用不好,也會傷了自己。
房玄齡也接過那封奏疏看了一遍,意見與李元吉幾乎相同。
這手操作實在是太讓人熟悉了,不過也能看出操作此事的人也不是什麼簡單的傢伙,若是加以引導,未來必定會是個不錯的官員。
奏疏很快便傳給了其他幾人,在場的都是將來要入閣的人,這些日子也是沒事就往這裡跑,想多蹭點熱度。
「非常之時,當行非常手段!」一直矜矜業業整理著兵部的杜如晦忽然開口道。
什麼恩怨都成了過去,剩下的問題,是大家要一起去面對的。
繼續說道:「臣覺得陛下應當封劉氏為涇陽縣子,以示獎勵!」
「縣子?區區三千八百石糧,就能封子?此事若傳出去,令天下人如何看待?」魏徵充分展示了自己反派的角色,永遠都是第一個跳出來唱反調的。
但也不是什麼事都唱反調,三千八百石糧,就算朝廷想獎賞他們,給個九品,或者八品的官職就可以了,直接給個正五品上的縣子,又不是戰功,憑什麼?這不符合規矩。
李元吉淡淡的回應著:「此一時彼一時,若能以一個縣子的爵位帶動各地地主紛紛主動捐糧,如今大旱何足掛齒?玄齡,擬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