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丁力話秦朝(一)
整個階梯教室,再一次的變得靜寂起來。
丁力說的對,如果統治者用四百年的時間不遺餘力去做同一件事,還真有可能做成。
「啪啪啪。」不知那位,突然鼓起了掌。
再然後整個階梯教室的人都鼓起了掌,包括後面錄製的那些新聞記者在內。
當然,有幾個人是沒有鼓掌的,他們分別坐在駢春花周圍,並且還用眼瞪著那些為丁力鼓掌的,屬於他們的學生。
在他們嚴厲的注視下,有些學生不甘心的停下了手,有些學生卻宛如沒有看到似的,繼續通過掌聲來表達對於丁力的認可。
一秒鐘。
十秒鐘
一分鐘。
兩分鐘。
掌聲足足響了差不多三分鐘,才停了下來。
駢春花面帶不善的說道:「丁力,我要的是證據,不是推測,如果是推測的話,我可以給你推測出十幾種不同的結果來。」
「證據?」丁力笑了一下,「誰說我沒有證據了,你們知道高山這個人嗎?」
誰?
高山!
大家都是搞歷史研究的,自然知道高山指的是誰。
也有人不知道,比如站在後面拍攝的那些媒體記者們,就有人面露狐疑,一臉懵逼的神情,顯然不知道這個名字指的是那位高人。
「哥們,高山是誰啊?」一位看著攝像機的記者,朝著坐在他面前的三十男子問道。
「高山是南北朝時代,劉宋王朝的一個偉大詩人。」被問到了的中年男子,小聲回了一句。
「丁力,不會說高山就是證據吧?」駢春花反問道。
「為什麼不可能?」丁力追問了一句。
「你這簡直就是在胡鬧,高山是個詩人,不是歷史研究者,他的話怎麼可以成為證據?」
面對駢春花的質問,丁力臉上依然還是那副鎮定的神情,「高山有首古詩,不知道你們記不記得。」
「什麼古詩?」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葯,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丁力根據自己腦海中的記憶,將原本前世地球屬於李白的詩,變成了水藍星華夏國高山的詩歌,年代也從唐朝變成了南北朝。
念完后,他又花了七八分鐘的時間,將這首詩的意思詳細的解釋了一遍。
「秦王嬴政以虎視龍捲之威勢,掃蕩、統一了戰亂的中原六國,建立了一個統一的王朝。
天子之劍一揮舞,漫天浮雲消逝,各國的富貴諸侯盡數遷徙到咸陽,也就是秦朝的國都。
所謂大命天與,宏圖大略駕御群雄,形容了秦王的雄才大略。
天下兵器鑄為十二金人,函谷關的大門向東面大開,國內太平,秦王將全國所有收繳上來的兵器鑄成了十二個金人,然後整個國家進入了太平。
會稽嶺刻石記下豐功偉績,馳騁琅琊台瞭望大海,何處是仙島蓬萊,說的是秦王聽說東海有仙島,想要求取不死葯的意思。
至於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講的是秦王用了七十萬刑徒,也就是老百姓,在驪山下修建他自己的陵墓,反正就是勞民傷財的意思!
盼望著神仙賜長生不老之葯來,徒然心哀,派大海船入海,說的是秦王為了獲得長生,派人造起了大船,然後入海求葯。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五嶽,揚波噴雲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說的是他們在海中遇到了鯨魚,遇到了額頭就有山丘大,呼吸時揚起的波浪勢如雲聲如雷,魚刺一張開,青天看不見,有這些如山一樣大的鯨魚在海里,求葯的人怎能到蓬萊?所以他們為了求葯,用連發的弓箭射殺山一樣大的鯨魚,清除了所謂的妖怪。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說的是徐芾用樓船載了三千童男童女去尋仙藥,直到皇帝死了,都還沒有回來!所以驪山腳下的深土裡,金棺盛的只是皇帝冰冷的骨灰。」
劉小白急忙道:「丁老師,你的意思是驪山下面有秦始皇的陵墓?」
「這只是詩文的意思,具體有沒有,還要靠你們在座的諸位去驗證了。」丁力指著台下坐著的眾人道:「現代社會科技這麼發達,只要用儀器檢查一下,就能知道最終的結果了。」
「我一會兒就去打偵查報告,估計三個月之後就能組織人手進行探測了。」劉小白興奮道。
「這首詩歌是高山寫的嗎?」駢春花不死心的道:「為什麼我從來沒有在高山詩集當中看到過這首詩?」
「我們看看這首詩的含義,它就是在諷刺當朝統治者,要知道,南北朝時期,諷刺當朝統治者可是掉腦袋的大事,故而這首詩並沒有被收錄在高山自己的詩集當中。」丁力淡淡的說道。
「既然沒有收錄在他自己的詩集當中,那你又是怎麼知道這首詩的?」駢春花自認為找到了丁力話語當中的漏洞,迫不及待的反駁道。
「高山有個好友,叫做高林,我想你們在座的對於高林肯定不認識。」
丁力話音剛落,坐在下面的一個小老頭,便大聲的反駁了起來,這個小老頭赫然是屬於駢春花那一夥的。
只見小老頭瞪了丁力一眼,「別把我們這些搞歷史研究的想象的那麼低。高林,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生人,官拜翰林,他在位期間,奉命編寫晉朝史記。」
「啪啪啪。」丁力為反駁他的小老頭鼓起了掌。
但緊接著,那位小老頭又說了起來,「高林編寫的晉朝史記我看過,在座的眾人都看過,可裡面並沒有你所說的那首古詩。」
「這首詩沒有被高林收錄在他所編寫的晉朝史記,而是被他當作傳家寶收藏了起來,一直到劉宋王朝滅亡,高林的後人才將這件事給批露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