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三章:考試
這試卷真是讓陸平大吃一驚,原以為幾百份試卷怎麼著也應該是印刷之物,沒想到這還真是手抄,想、筆跡很是有力,一提一勾都躍然紙上,看得出對書法頗有造詣。
總共就有兩題,一是經義,一是策論。
經義題很是中規中矩,由「名不正而言不順」所發之言,而引導名分之題,陸平讀了王安石的《三經新義》,知道其最重名分,此題果然算是簡單,他立刻磨墨揮毫,洋洋洒洒地寫上千餘字,這些都是大道理,沒什麼可以變化的,把聖人之言摘抄過來幾句,然後發一通感慨,「噫,古之聖人尚如斯,今之人才不及聖人、德不及聖人,不尊長幼之分、父子之別、君臣之道,何如?則幼不幼、子不子、臣不臣,國之亂矣。」
最新手打版小說,盡在
這些套話他寫起來很順,本來就是唬人的,稍微引經據典,便可寫下很多字,他也不用腦袋想了,就直接寫上去。
這監考官也是四處巡考,兩眼不停張望,生怕這些士子們有人舞弊,而這些人倒挺自覺,都在默默地寫著,未有一人敢於抬頭。
陸平終於把最後一句「故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天道也。」寫下去后,一張大紙竟然都是文字,密密麻麻的,看著就讓人舒坦,他呵呵一笑,轉眼看那道策論題。
大宋朝考策論乃是很奇特,太祖當年也有過策論之試,不過只是一些皮毛東西,和經義很接近,後來乾脆把策論之試廢除,自范仲淹慶曆年間改革之後,策論又開始回歸考場,不過沒了經義試,它充其量只能算是做個樣子。
王安石變革科考,廢詩詞考,集所有為進士科,天下士子開始重視起了策論和經義來了,以《三經新義》為準線,長篇大論,皆不絕於耳。
自那時,策論之題便開始到了和時政掛鉤的地步,王安石在朝時,幾場科舉皆是以新法比舊法的優異為題,或是含沙射影,或是直截了當,策論還真變成了士子論國的地步。
司馬光上台以後,對策論試也是小利用了一般,就是他將要離世的那一年,出題為「以祖宗法規治天下,何如?」,算是對王安石的新法最後一次抨擊吧,而後來蘇軾出題說仁宗朝政令寬和,神宗朝政令嚴峻,各有各的不好,當今又該如何選擇?
這些策論之題偏向政治化的同時,也給朝廷增加了許多爭論,經常有人拿科考士子們的文章來做事,所以朝廷有人就主張淡化甚至是廢棄策論試,只是章淳上台後,又一次抬出三舍法以及以往的策論、經義取士之法,所以策論試並無多大改變。
然而不是每一道題目都可以出的,當年蘇軾出了拿到策論題,立刻被人彈劾,以王岩叟為主的朔黨和以程頤為首的洛黨立刻抓住機會,要不是太皇太后力保,蘇軾早就會被一貶再貶了,所以出題小心,也是大家不得不面對的。
陸平有些愕然地看著這個題目:「富民則富國,富國則富民,何如?」
這種題目,也不知道是誰想出來的,和現在朝廷開邊、執行新法、打壓舊黨可以說完全沒有關係,想來出題之人必是怕麻煩,就連題目也是聊聊數言,極盡簡單之本。
然而這樣的題,卻真是不好寫了,富國、富民,陸平長嘆一口氣,把目光抬向窗外,還是那翠綠松樹、滿地黃葉,卻顯得單調了好多。
他不禁想起了晴玉所說過的話,百姓疾苦,無人關心,只求一頓飽飯而不得,所以要是富國必要先富民,民先富而後國富,民先立而後國立,這些都算是上古良言了,然而真正說起來,誰會讓民完完整整地富起來呢?
錢財乃是國家之根本,現在這個時代,是小農的時代,是*天*地的時代,只要有田,不論是稻田、麥田、水田、旱田、桑田、茶田,都可以保證小農的生存,然而要做到富裕,難之又難。
改變生產方式,改變小農階層,這才是民富的基礎。
而這些,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就從執政之士大夫來說,也不可能願意讓新興階層觸及到他們的利益,更為重要的是,物質積累的漫長時間是要*穩定的政治局面來維持的,再過二十年,這個朝代就要被外族入侵而亡,再過一百多年,整個大宋也會被消滅,生產水平和新的階層會被一網打盡,積累的物質資料也會煙消雲散。
富民不現實,富國就現實了?
富國之道,還是在富民的基礎之上,若是民無財,那國之財又能從何而來?然而這個時代的士大夫們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還以為天下之財乃是定量,不會多也不會少,若要富國只能加稅,故而當年王安石提出「不加稅而國富」的理論后,幾乎所有人都不理解。
經濟重量提高了,那麼相同稅率便可以使得國家收入提高,這便要求國家用手段來使民先富,就像戰亂之後的天下,君王們總是說要免稅免役三五年,不只是做個樣子,也是為了休養生息,讓民先稍微富起來一點,再積累國家物質。
然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充分利用資源的再生產,江南水田一年可以兩季,然而百姓們卻無法及時地籌集好,所以很多時候都荒廢了,而當年王安石便是考慮此點,讓國家借錢給百姓們,讓他們可以先得到種子、水牛等物,待到收成之後加利還清,不耽擱生產,這種想法便是極大進步,可惜最終卻失敗了。
陸平心中一笑,這些人根本不理解經濟手段,又如何能使國富起來?不過還有一條特別的渠道,可以使國富起來,陸平沉思了一下,便提筆而書。考場上一片肅靜,陸平擦了擦頭上的汗,頭一次握著軟毛筆寫了這麼多字,他還真是有點累,不過看著自己寫了這麼多,他還是很有成就感的。
按照規定,若要離開考場,並要先把試卷寫好,然後通告監考者,待檢查無誤方可離開。
陸平扭頭四處張望,卻赫然發現那監考官正在自己的身邊,他翻了翻這幾張紙,然後揮揮手道:「可以離開,過幾日在太學上面會張榜題名,到時候若有你的名字便是代表你進入太學之中了。」
陸平點了點頭,輕手輕腳地走出了院子,抬眼卻看到那個張平寒正在石椅上坐著,他忙地走過去問好。
這邊風景尚好,由於現在時刻尚早,幾乎沒有幾個人,張平寒正孤坐在此,看到陸平不禁有些吃驚地道:「竟然如此之快?」
陸平笑道:「止有兩題,我答后便出來了。」
張平寒呵呵笑道:「一道經義、一道策論,考些什麼?」
當下陸平便把這兩題複述出來,張平寒呵呵一笑道:「甚為簡單,你也不必挂念了,待到後日即可知曉結果。」
陸平笑了笑,突然問道:「張監理,你認為這民富國富之論該如何?」
因張平寒任監理官,故而陸平稱他為張監理。
張平寒聞言一笑道:「如此極為容易,錢財取之於民,若有國富必先富民,故而必先富民,而富民亦有保甲、免疫之良法,此數言便可,民富而後國富,國富則穩天下,只要寫上幾筆便算差不多了,看來考官也算圖個懶兒,不想那麼費事。」
陸平裝作不經意地道:「如此真能富國嗎?」
張平寒笑道:「你就不用管能否富國,不在其位不涉其政,這些富國之策自然是有那些大人們來定,我等也就是在他們後面表表態便是了。」
陸平點了點頭,又和張平寒說了幾句,然後便告辭回去了。
此時已經過了午時三刻,汴京城又是一場人來人往,陸平走在大街上,隨著人流而行,直到新街。
這裡就是集天下之財為一體的汴京,這裡就是擁有將近二百萬人的汴京,這裡就是現在的世界第一大城市的汴京,這裡就是大宋的汴京啊。
小民們日夜奔波,但是他看到的雖有一些不滿之人,更多的卻是對生活充滿著希望的人,他們每日努力,便是為了自己和家人,希望會越來越好下去。
他慢騰騰地走回家,用了大概將近三刻,這時剛到大門,卻見到沈萬鈞就坐在門口,他趕忙上去道:「父親,你怎麼在這兒。」
沈萬鈞擺擺手道:「考的如何?」
。
陸平笑道:「考了兩題,皆是由王荊公的《三經新義》而來,想來希望甚大。」
沈萬鈞激動地站了起來,連聲道:「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你比那個不孝子好多了、強多了!看來我們沈家有望啊。」
陸平一汗,提醒道:「要到後日方知如何。」
沈萬鈞卻沒聽到他的話,猶沉浸在美夢之中,陸平無奈道:「父親,我先進去看書了。」
他尚未吃午飯,但是已經知道很晚了,所以也就空著肚子,直接走到自己的卧房之中,看了看那些書,和一本有些發舊的書《神宗實錄》。
這是元佑時宰相呂大防所作,其中很多言辭都是詆毀新法,所以在當今皇帝親政時立刻宣布此書為禁書邪書,著人回收燒毀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