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君主立憲
第526章 君主立憲
又是一個寒冷的冬天,12月12日,關續清來到北京城南內閣建築群北側的國會館,舉行了立憲會議,與會的有在北京的五品以上官員,並邀請了一些外國公使和政治學專家列席。
內閣總理梁啟超介紹了未來國家政體的動作模式,最遲不會超過1903年,國家將正式轉入新政體,其中最顯著的一個變化是皇帝將逐步放棄人事任免權,內閣各部級官員由內閣總理提名擔任,而內閣總理人選和最高軍事長官人選還將由皇帝親命,候選人可以由全國屆時所有有參政資格的政黨各自提出提名,並展開競選以爭取全國國民的支持,票數優勝者當選,獲得皇帝頒發任命的資格,在皇帝御批任命書之後,正式當選內閣總理大臣。總理大臣任期五年,並至多連任一屆。
而選舉的方法則採取近似美國選舉人制度,每個省份根據人口和經濟貢獻的排名,獲得不同數量的選舉人資格,全國總計八百張選舉人票,由各省分配得到九成五也就是七百六十張,其餘四十張,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
選舉人的產生辦法則由各省的各級諮議局選出,從鄉鎮一級上到縣州府,再上溯到省級,層層建立起代表民間意願的諮議局,並在內閣總理選舉年選出與總理任期一樣的選舉人。
而諮議局在平時也需要對各地方的地方行政官員進行選舉,但他們沒有提名資格,提名資格掌握在內閣總理大臣手中。以避免地方保護太強,削弱中央的弊端。
一直在京的八百名選舉人組成國會,日常內政和外交事務由內閣總理大臣和國會決定處理,對外戰爭或是應對戰爭的事務,則由皇帝親自處理,由最高統帥部頒發宣戰令。
帝國最高軍事權力歸屬於皇帝,最高統帥部部長處理日常軍事調配任務和發展規劃,也就是說帝國軍隊要絕對效忠於皇帝,但在平時接受最高統帥部的指揮。
從權力分配角度看,內閣掌握著行政權,也就是內政和外交的權力,而皇帝掌管著最高人事任命權和最高決策權,從這一點來看,關續清依然是帝國的絕對掌控者。
而帝國國會則掌握著立法權,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都將由內閣制定,在經皇帝欽定后頒行全國,形成一個規則制度者的集體。代表人物便是國會議長,議長由國會選舉而定。第一任帝國國會議長由關續清欽定為北洋三傑之一的王世珍。
司法權將從現行的行政體系中剝奪出來,由大理寺的各級分支機構掌握,擁有執行法律和行使審判的權力,大理寺改名為大理院,大理院院長由國會選舉出來,並由皇帝任命。
涉及的一些機構變更主要是:一、內閣規制不變,著照舊行。
二、設人事、民政、財政、教育、農工商、科技、外交等11個部,各部堂官,均設部長一員、副部長二員,不分滿漢。
三、大理寺改為大理院,專掌審判;增設資政院以博採群言、審計院以核查經費,各地均著以次設立分支機構。
四、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併入外交部,練兵處、太僕寺併入陸軍部;都察院改為肅政院。
這次會議為帝國確立了一個全新的政治制度,皇帝大幅度將自己手中的行政權力釋放了出來。在此之前,關續清授意內閣就新政體進行了反覆的研究,與其慢慢放出權力滋養出一些人對於更多權力的慾望,還不如一次性將權力釋放出來,並形成無可更改的欽定憲律以明白告知權力的內容。尤其是經過了袁世凱叛亂之後,關續清更是要求加快實施新政體的進程,中央權力應當適當的向下分配,地方大權也應當得到有效監督,這是袁世凱叛亂帶來的最直接的啟示。
新政體的頒行,使得皇帝得以從繁瑣的行政事務中解脫出來,來研究國家大的發展方向問題,新的《中華帝國憲法》也從制度的層面上鞏固了皇權的最高地位。當然,關續清並沒有直接照搬英國的君主立憲政體,他非常清楚,在中國這個古老的國度,皇權的至高無上對於帝國的發展是多麼的重要,所有人都依然在皇帝的掌控之中,他絕不會讓威廉二世的尷尬再自己身上重演。
《欽定憲法大綱》中為此寫道:「帝國皇帝統治中華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聖尊嚴,不可侵犯。欽定頒行法律及發交議案之權。凡法律雖經議院議決,而未奉詔命批准頒布者,不能見諸施行。統率陸海空軍及編定軍制之權。君上調遣全國軍隊,制定常備兵額,得以全權執行。凡一切軍事,皆非議院所得干預。宣戰、講和、訂立條約及派遣使臣與認受使臣之權……」
君主立憲制的頒行也沒有令許多官員感到非常驚奇或是難過,相反他們對於皇上的英明之舉都擊節叫好,這一代官員大多數都受過西方政治文化十來年的熏陶,加上整個國家的視野開闊了,很多人都知道,這樣的政治體制是未來的歷史趨向。否則皇上一旦龍馭賓天,國家將面臨無所適從的境地。
這次會議上,在皇帝的提議下,一致通過了試行選舉梁啟超為北京地區選舉人,也就是國會議員的提議。梁啟超也成為中華帝國國會,第一個議員,並在關續清的第二個試行提議通過後,成為國會終身議員。
趁著這股熱度,關續清也試行按照既定的任命儀式,正式任命梁啟超為新政體中內閣總理大臣。
第二天,梁啟超進宮謁見,領旨全權處理國家軍政大事,並受權在七日內完成組閣,而初步的組閣名單他早就呈報給了皇上御覽,內閣總理副大臣兩人,他提名由御弟載灃和熊希齡擔任。
這個提名顯示了梁啟超政治上圓滑的一面。載灃是皇上的胞弟,在新內閣中放上這麼一位皇家貴族,當然是為了讓皇上放心,另一方面載灃經過多年的官場歷練,也確實成長為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政治人才,讓他擔當副大臣當然是再合適不過得了。
再說熊希齡,天生聰慧,少年時就被喻為「湖南神童」,十五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人,二十五歲中進士,後點翰林。曾經與譚嗣同等在長沙創辦時務學堂,又參與創設南學會,創《湘報》,是維新運動中的中堅力量,也為帝國新政的推行立下了汗馬功勞。讓他任副大臣也是實至名歸的事。
各部部長的提名雖然有些變動,但都安排的非常妥帖。
外交部長伍廷芳,副部長顧維鈞。
農業部部長楊深秀。
科技部部長康廣仁。
發展計劃部部長楊士琦(原部長容閎因病退休)。
財政部部長唐紹儀(原部長李震由於年齡和身體的原因固辭)。
工業部部長楊銳。
商業部部長盛宣懷(兼任帝國投資銀行和帝國儲蓄銀行行長)。
文化部部長林旭。
衛生部部長孫文。
教育部部長康有為。
人事部長楊度。……
看著這份提名名單,關續清滿意的點點頭,看來梁啟超是費了一番苦心了,既要考慮到皇上的想法,又不能不考慮朝中各派政治勢力,更重要的是帝國的發展需要。
「啟稟皇上,目前各地水災已經得到治理,大壩也得到了加固,只不過天氣日漸寒冷,河道清淤不便繼續進行,只好待到明天春暖花開之時,再行操辦。各省都自籌資金加上朝廷劃撥下來的賑災銀、捐款等,重新劃出了土地,為百姓建房,給百姓提供耕作農具,各地的生產已經得到恢復,受災地區的學堂也都開課了。臣已將詳細情況已經擬給了內閣。」御前會議上,水利司司長武同舉把治災情況向皇上簡要彙報了一番。
「嗯。」關續清點點頭,說道:「河道的清淤不能放鬆,來年春天務必要繼續操辦,過去歷朝歷代水災頻仍,就是因為水災來時都抓緊治理,水災一過就沒人理會了,治河一事乃是百年大計,決不能輕忽。」
「喳。」
「要妥善安頓好災民生活,朕已決定今後三年要免除災區的賦稅,讓百姓休養生息,此事由農業部回頭向各地發一份邸報,就不必擬旨了。」
「喳。」農業部部長楊深秀應道。
關續清忽然想到了一件事,對武同舉說道:「朕還記得當初你說過打算在黃河三峽建一道大壩,對嗎?」
「是,臣當初是有此意,不過現在看來此事太過不切實際,大災剛過,各方面都需要用錢,建這樣一道大壩必然要舉全國之力才能建成,因此……臣就暫時放棄了這個念頭。」
關續清一擺手:「當初不切實際,不一定現在就不可行,這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也是帝國長遠的發展大計,一定要辦,而且要辦好。此事朕支持,帝國百姓也會支持的。」
「皇上聖明。」
關續清停頓了一下又說:「不過,今後兩年裡,水利司要協同各地詳細勘察黃河地形和水質,大壩可以建,但事先一定要有一個充分的調研論證才好,將來水利司拿出方案之後,提請內閣審議修改,記住,建壩並非兒戲,一定要穩妥,朕可不想讓帝國的錢被大水沖走了。」
「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