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一戰導火索(上)
第220章:一戰導火索(上)
轉眼到1914年6月30日,何智興奮的走進來道:「少爺,你預言的事情發生嘍!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嘍!」何智興奮道。
何富知道,薩拉熱窩事件於1914年6月28日,巴爾幹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
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黑手社」的波斯尼亞青年學生)槍殺。
這次事件導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開槍打死斐迪南皇太子的是,一位名叫加費格里?普林西普的波斯尼亞青年,當時他只有19歲,還是個中學生。
普林西普其實並不機警,完全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使他成功刺殺了斐迪南夫婦。刺殺王儲斐迪南時,加夫里若?普林西普的身份是,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學生。
事後普林西普承認了自己的罪行,並在1914年10月,被判20年有期徒刑。獄中的普林西普因為健康原因,接受了切除手臂的手術,並於1918年4月死於監獄中。
斐迪南遇刺,僅僅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而戰爭的準備早已在進行中。
19世紀末,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爭奪歐洲霸權和分割殖民地的鬥爭中,已結成了兩個互相敵對的軍事侵略集團,即德、奧、意三國同盟和英法、俄三國協約。
進入20世紀,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重新劃分世界的叫囂嚴重威脅,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
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
德國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面的鬥爭使兩國的關係日益緊張。
德國的強大,使歐洲的「均勢」被打破,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係。
1902年1月,英國與日本簽訂同盟條約,假日本之手,削弱自己在歐洲的競爭對手沙俄。同時,英國也在歐洲大陸,尋找與它的宿敵法國接近。
為了準備戰爭,歐洲列強瘋狂擴軍備戰。從1911年起,德國每年都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增加軍事預算。
到1913年,德國已擁有由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現役部隊76萬。英國軍隊(包括印度軍隊在內)增加到41萬。
法國於1913年,通過新的軍事法案,將兩年兵役制改為三年,役齡從21歲到45歲改為從20歲到48歲,使軍隊增加到77萬。
沙皇俄國在大戰前夕,已擁有兵力為130萬的軍隊。列強還積極擴大海軍,英德兩國的海軍競賽最為劇烈。
1912年,英德兩國舉行裁軍談判,英國堅持兩國海軍,比例應為2:1,德國則要求定為16:10,談判最後破裂,雙方更瘋狂地增加軍費。
到大戰前夕,德奧兩國軍事預算達140億馬克,協約國軍事預算,也達47.66億馬克。兩大集團各自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和制訂作戰計劃,力圖先發制人。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曾經說:「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對於我們,戰爭越快越好。」
各國資產階級宣傳機構,也大肆活動,散布沙文主義情緒。資產階級御用學者竭力為戰爭辯護,宣傳戰爭可以解決人口「過剩」問題,挽救工商業危機,甚至宣稱戰爭能對人類起「優生」的作用。
德國騎兵將領柏第公然叫囂:「戰爭是萬事之父……戰爭不僅是一種生物規律,也是一種首先規律,因而是文明的不可缺乏的因素。」罪惡的戰爭終於在巴爾幹釀成。巴爾幹半島成了「火藥桶」。
談判
歐洲列強不甘心,巴爾幹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它們各自懷著侵略擴張的野心,進行干涉,使巴爾幹問題更趨複雜。
德國從維護自己在土耳其的利益出發,和奧匈一起支持土耳其,力圖阻撓巴爾幹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俄國出於自身的戰略利益,積極推動巴爾幹同盟的建立,企圖以此加強本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地位,使巴爾幹同盟,成為反對奧匈和德國的工具。
因為在俄國看來,這個同盟的形成,將在法俄兩條戰線以外,開闢反對德奧同盟的第三條戰線,這就意味著奧匈帝國的兵力,將從俄國戰線抽走,減弱對俄國的壓力。
同時,這一同盟的建立,也將切斷德奧與土耳其的聯繫。
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簽訂反土同盟條約。5月,希臘和保加利亞也訂立盟約,門的內哥羅也在8月參加。這樣就形成了,四個巴爾幹國家的反土同盟。
1912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首先對土耳其宣戰,保、塞、希也相繼在17、18日向土耳其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給予土耳其統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權,要求土軍撤出巴爾幹。土耳其拒絕了這些要求,三國遂對土耳其宣戰。
盟軍很快擊潰了土耳其軍隊。保加利亞迅速向伊斯坦布爾挺進,希臘佔領了薩羅尼加,塞爾維亞佔領了,馬其頓的大部分以及新巴薩爾等地區。
土耳其在巴爾幹的土地,幾乎全部喪失,僅剩下君士坦丁堡、蓋利博盧半島、亞得里亞堡、雅尼那和斯庫台五處。
土耳其政府被迫求和,形勢對巴爾幹同盟十分有利。但在議定和約條件時,歐洲列強各自支持一方,幾乎使這次戰爭擴大,為歐洲大國之間的戰爭。
塞爾維亞為了取得,通往亞得里亞海口的通路,要求進入阿爾巴尼亞北部。奧匈在德意支持下反對,俄法則竭力支持。
俄奧兩國都實行局部動員,局勢異常緊張。但俄國考慮到力量薄弱,作戰準備很差,不得不向德奧讓步。
巴爾幹問題被提交國際會議討論。1912年12月,在倫敦召開和約會議,同時召開歐洲英、法、俄、意、德、奧六國大使會議。
在大使會議上,協約國支持巴爾幹同盟,同盟國支持土耳其。這時,土耳其突然發生政變,親德政府上台,它在德國支持下拒絕放棄亞得里亞堡,談判遂告破裂。
1913年2月3日,巴爾幹同盟再度開始軍事行動,3月攻陷亞得里亞堡,土耳其不得不再度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