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2章 992.微服調查
「趕快離開。」
「是。」
一行人來的快,去得也快,等他們走後,床上相擁的兩人此時緩緩從床上坐起,朝剛剛合上的房門看了過去。
「還真被你料到了。」
柳若晴抬眼看向一旁冷著臉的言淵,笑著打趣道。
「如果他有一絲一毫的忌憚,明日對那些災民就會有所行動。」
柳若晴點點,明白言淵話中的意思。
「欽差大臣」微服出現在義洲城,如果他心裡稍微有一絲忌憚,明日不管哪怕是假意都好,也會出面給那些災民治病,同時出糧賑災。
最起碼,得先把這位欽差給「糊弄」過去不是?
而此時的知縣衙門,當那知縣從手下的口中得知那位貴公子果真身份不凡,是朝廷派來的欽差大臣。
而那個身份文牒上說那位年輕的公子哥是新上任的戶部尚書。
「戶部尚書……」
知縣若有所思地眯起雙眼,重複著這四個字,嘴裡輕聲嘀咕著:「戶部竟然還有這個年輕的一品大員。」
站在知縣身旁的那個師爺,在知道那氣度不凡,氣勢凌厲的年輕公子竟然是皇上派下來巡視的欽差大神,官拜一品的戶部尚書時,就已經嚇得冷汗濕了一身。
年紀輕輕便是一品大員,可見其手腕和能耐,難怪他遠遠看他一眼,就被他周身的氣度給嚇得愣是不敢近身。
「大人,欽差大人都來了,那這幾日我們對城外的那些災民不聞不問,這萬一欽差大人追究下來,往皇上那邊參上一本,這可怎麼辦啊。」
知縣這會兒也是愁眉不展,他只接到通知,朝廷會派人運送賑災糧餉過來,卻未曾聽說會派欽差過來。
看樣子,皇上是打算給他來個措手不及啊。
前幾天他不聞不問的樣子,顯然已經入了欽差大人的眼了,他們這才自己大肆購買草藥去救人。
可眼下,除非去隔壁城鎮上調藥材,否則,城內的藥材根本就供不應求。
最終,還是得用上他。
這樣想著,知縣眯了眯眼,對一旁的師爺道:「既然欽差大人沒有打算暴露身份,那我們就權當不知,好好在欽差大人面前表現一番。」
好在,他聰明,察覺到不妥特地派人去調查那人,不然,等他回京參上一本,他這個知縣怕是要做到頭了。
師爺一聽,驟然瞪大了眼睛:「大人難道打算……」
他的話沒說全,但那知縣已經明白了師爺要問什麼,見他給了他一個「你是蠢貨」的眼神,道:「我們這義洲剛縫大災,就算想出手,也只能量力而行,明白嗎?」
知縣隨隨便便一句提點,那師爺便明白他是什麼意思了,當即立即上前拍馬屁,對著知縣豎起了大拇指,「大人英明。」
果然,如言淵所料的那般,在他來義洲的第三天,那沉寂的縣衙大門,終於有了動靜。
「聽說了嗎?知縣大人今天終於採取行動要救濟城外那些災民了,聽說他還親自去城外撫慰那些災民呢。」
「哼!這可真不容易,不知道那知縣大人怎麼突然就良心大發了。」
「噓,你小心點,小心禍從口出!」
此時,住在客棧里的一些人,都在議論今早知縣大人的舉動,大部分說話的口氣,都帶著毫不掩飾的不屑。
柳若晴端起茶杯抿了一小口,跟著看向言淵沉靜的面容,挑了挑眉,道:「還真被你說中了。」
言淵淡淡地扯了一下唇,眼底儘是冷意,「他雖然這會兒急於表現,但絕不會表現得太過。」
「嗯?怎麼說?」
柳若晴不是很明白言淵這話什麼意思。
區區一縣之長,得知欽差大人來了,還不好好表現彌補前幾天對災民不聞不問的過錯?
言淵似乎能讀懂柳若晴眼底的想法,道:「你是永遠想象不到一個人動了貪念,想要讓他將吞進去的東西吐出來,可沒那麼容易。」
在言淵看來,一個欽差沒那麼大的影響力。
言淵這樣一說,柳若晴便明白了,想到那天他們派出去的人查到的結果,那空掉的糧倉,她蹙了一下眉,道「你是說,他就算要在你面前好好表現,也絕對不會把糧倉內被他貪走的糧食分出來?」
言淵點點頭,淡漠的臉上,再度閃過一片冷銳之色。
「很快我們就知道了。」
用飯早飯之後,言淵看向一旁的護衛,道:「我們帶回來的夫婦二人,眼下如何了?」
「回王爺,那趙三的病情跟城外那些災民不同,陸先生說他的情況已經穩定下來了。」
「嗯,帶他們來見我。」
「是。」
言淵柳若晴夫婦二人回到客棧後院的房間沒多久,侍衛便帶了那對夫婦前來了。
「草民/民婦見過公子,多謝公子救命大恩。」
夫婦二人在言淵面前,行了個大禮。
言淵示意他們起來,斟酌了片刻之後,開口問道:「你們到縣城多久了?」那趙三的命是言淵救下的,夫妻二人對言淵自是感激不盡,對他的問題,也沒有半點猶豫,便回答道:「水災過後,我們那一代的鄉民本都不願意離開,只想著等災情過後,縣老爺這邊給我們分些緊急的糧
食度過這段日子再說。」
「沒曾想,正正過去半月,縣裡都沒有半點動靜,還有一些老鄉染了病,我們沒辦法,只能上縣裡求救,結果,那縣老爺根本連面都不願意見我們。」
「後來,來的鄉親們越來越多,他們就直接把我們給攔在城外了。」
說到後面,夫婦二人的臉上,滿是不忿之色。
儘管已經料到是這樣,可言淵聽到夫婦二人的回話,臉上已經陰雲密布,可怕得讓人不敢直視。
一時間,整個房間里,縈繞著一股令人窒息的低壓,誰也沒敢出聲。
片刻之後,才聽言淵低沉的聲音,緩緩響起,「那知縣不曾給你們分發過一粒米?」一般來說,每年朝廷都會在全國各出的縣衙存上一定的糧食,用來應急天災,從而盡量避免朝廷的賑災糧餉過來之前造成災民餓死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