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章 偷盜官銀的大案(2)
第609章 偷盜官銀的大案(2)
這人的性子還真是張狂到了極致。以前在揚州就各種頂撞上官,然後被教訓了也不知道悔改。這次來了廣州更是變本加厲,得罪了裴經略使一家子一次還不夠,現在還拿他們做筏子!如今更是把事情鬧到裴經略使跟前來了。換做自己是裴經略使,自己一定當場活撕了他!
可是看看那邊裴經略使的表現,雖然有些生氣,卻似乎也並沒有氣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那怎麼能行呢?
他忍不住就往上頭添了把火:「諸如這等作惡多端、矇騙百姓錢財之輩,我們必須嚴厲打擊,抓住一個就給予狠狠的打擊,讓他一輩子都不敢再犯,也務必要還百姓們一個青天白日,崔知府你說呢?」
「韋刺史此言甚是,這也是下官今日來見您二位的目的。」崔蒲連忙點頭。
韋刺史再得意洋洋的看著裴經略使:「裴經略使,您覺得呢?」
這是逼著他表態。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不點頭表態都不行。而一旦表態,那就是自己也往自己臉上扇了一巴掌。而這份帳,他一定會深深記在心裡,回頭有機會就還到崔蒲頭上去!
果然,裴經略使輕輕將頭一點:「韋刺史所言甚是。崔知府你想怎麼做,只管實言相告就是,老夫只要能做到的,一定會幫你做到。」
也就是說,要是他做不到,或者自稱做不到的,那你就別指望他去幫忙做!
哈哈哈,這個回答真絕了!這兩個人果然還是杠上了啊!韋刺史暗暗在心裡拍手大笑。
崔蒲卻是光明正大的笑了:「有裴經略使和韋刺史這些話,下官就放心了!不過,這件事似乎比下官預料得還要複雜些,二位且聽下官一一道來。」
說著,他便將那疊資料分成了好幾份,再一一給他們解說:「搜集到這些卷宗后,下官就命人下去核實了一番,才發現這裡頭還有不少問題所在。比如這第一堆,裡頭說的都是真事,但犯案的卻並非那日下官抓住的人,百姓們只是想借這件事的東風讓官府幫他們將錢財追回來而已;這裡第二堆,就是一些地痞流氓想要趁火打劫,無中生有捏造出來的。這也是這些卷宗裡頭分量最重的一堆,由此可見廣州府內地痞流氓已經猖獗到什麼地步了!下官覺得這些人必須要抓起來好好給個教訓才行!不然,他們還真當咱們這些當官的都是可以隨意蒙蔽的呢!」
最後,他再拿起第三堆、也是最薄的,只有區區四五頁紙的一堆,神色忽的肅穆起來:「這最後一堆,人將故事編得絕妙無比,下官都差點信了。可是等下官將狀子拿去問人,他們卻死活不承認,只說下官這樁案子他們只是初犯,之前他們什麼壞事都沒做過!看他們的表情不像說假話,下官就又叫人悄悄去尋摸這群人,結果竟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秘密!」
聽他這一層一層步步推進,裴經略使和韋刺史的心也不由高高提了起來。
「什麼秘密?」
崔蒲便從袖帶里取出一塊銀錠遞過去:「二位請看,你們可認識這個東西?」
韋刺史掃了眼,只認出了銀錠底部『嶺南東道』『開元二十七年鑄』的字樣。裴經略使將銀錠前後翻看過後,卻是臉色大變:「這不是去年戶部撥給嶺南開拓大禹嶺的銀子嗎?」
在這個年代,銀子並不是流通貨幣,民間慣用的貨幣是銅錢或者金葉子。銀子這種東西,大都被官府捏在手裡,只有每次給軍隊撥款、或者給下頭救災等等用處的時候才會統一發配,一般一發就是不下十萬貫。這些錢由官府統一鑄造,下頭也會打上標記,再成箱成箱的運到撥款的地方。所以裴經略使現在一看就認出了這錠銀子的來歷。
而大禹嶺古稱塞上,乃是從古至今兵家必爭之要塞。開元四年,聖人命時任左拾遺的張九齡監督開鑿梅關古道,也就是大禹嶺。修成之後,這條路便成為了連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在廣州口岸登陸的胡商貨船上的一系列象牙瑪瑙等物更加快速的被運到新唐王朝的各個角落。
這也是張九齡的主要功績之一。
張九齡過世后,聖人也過問了幾句大禹嶺的情況。得知因為每年來往的車馬過多,導致路面時常有所損毀后,便命戶部撥款二十萬貫,拿給地方將大禹嶺路修補並繼續開拓。這錢送到當時的廣州刺史手上后,下面各地的知府便都過來爭搶修路權。刺史不堪其擾,便特地將裴經略使請去居中調停。裴經略使便是當時見過這些銀錠的樣子。
「這些錢你是從哪拿到的?」裴經略使心念一轉,心裡就開始大叫不好。
韋刺史頓時也臉色大變。
崔蒲見他們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便道:「下官手下有幾個功夫不俗之人,當發現這些人行蹤詭異之後,便一直悄悄跟蹤著他們。有一天,他們一伙人在某處聚集,等聚完分開,他們腰間明顯就鼓了不少。下官的家丁趁一個人不備,悄悄偷了一錠回來交給下官。下官一見便發現事情不對,趕緊讓他們繼續盯著這群人,下官就捧著銀錠來向二位上官求主意了。」
不用說,這筆錢絕對是偷盜的。只是,照他的說法,這分明就是團伙作案,而且涉案金額極大!
聞聽此言,裴經略使和韋刺史就更激動了。
能不激動嗎?偷盜官銀啊,這案子他們只要破了,那就是潑天的功績。裴經略使雖然已經官至一品,但人在嶺南,他並不怎受中央重視。要是因為這件事而引起聖人的注意,他自是巴不得的。韋刺史就更不用說了,他本來就是被人從長安排擠過來的,如果剛來這裡就拿這麼大一個案子證明了自己的實力,那他就有足夠的資本重回長安了!
至於崔蒲為什麼要把事情告訴他們,那原因就更簡單了——他一個小小的知府兼市舶使,手頭只有調動一二百人的兵權。但對付這樣的犯罪團伙怎麼夠?像這種大案要案,必須要由真正訓練有素的隊伍接手才行。韋刺史和裴經略使兩個人正好符合這樣的條件,又是他的上官,他不來求他們求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