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大文豪> 第一百八十一章:這就是價值(3更求月票)

第一百八十一章:這就是價值(3更求月票)

  在陳凱之的心裡,是十分敬重這位恩師的。


  方先生乃是真正的儒學大家,這一年來,更是教授了陳凱之不知多少學問,這樣的名師,真是打著燈籠都找不著。


  可惜他是淡泊名利之人,否則以他的學問,只怕早已被徵辟入學宮了。


  陳凱之到了書齋的時候,見門開著,便徐步進去,到了書齋,左瞧右看,卻不見恩師在,他頗為奇怪,正在這時,竟見著書齋邊有一個耳室,這耳室尋常都是關著門的,今日卻是開了。


  怪了,今兒這裡怎麼是開著門兒的?


  其實想了想,陳凱之便明白了,平時他進來前,都有童僕先通報,而今日,或許是過年的緣故,這裡較為冷清,陳凱之是弟子,貿然進來也不算是什麼禁忌……那麼,恩師正在耳室里?

  陳凱之倒是從沒有進過這間耳室的,帶著好奇,便信步走進去。


  果然,裡頭油燈冉冉,只見方先生正低頭聚精會神地伏案疾書。


  陳凱之細細看著這裡,這是一間小書房,書房裡無數的書冊堆積如山,不止如此,還有不少零散的竹片,這竹片,顯然都是古物,乃是紙張大量普及之前的簡牘。


  陳凱之上前,輕輕咳嗽一聲:「恩師。」


  方先生這才微微抬眸,顯得有些詫異:「凱之,大年初一的,你怎的來了?」


  陳凱之驚訝地道:「恩師,現在是大年初二了。」


  「……」方先生微微一愣,接著擱筆失笑道:「不知今夕,為師糊塗了啊。」


  陳凱之看著方先生在書案上的手稿,不由好奇地道:「恩師在著書?」


  方先生臉色平靜:「噢,已經修了三年了,只是閑暇時自娛而已,平時也不和人說,怕人笑話。」


  恩師著的書,怎麼會讓人笑話?這不過是謙虛罷了!


  話又說回來,恩師居然會謙虛,這讓陳凱之很詫異:「不知恩師著什麼書?」


  方先生將手稿擱到一邊:「不過是百家姓氏而已。」


  姓氏?


  陳凱之心頭一震。


  他很清楚,所謂的百家姓氏,絕不只是趙錢孫李這樣簡單,在古代,姓氏是一個家族的源頭。


  古人最重姓氏,因為姓氏代表了自己的祖先,所以恩師要著的這書,定然不只是單純記錄姓氏這樣簡單。


  著姓就是著史,因為每一個姓氏,都代表著一段歷史,就如金陵荀氏一樣,他的源頭來自於華亭,而最初的起源又在哪裡?又出過哪一些大名鼎鼎的人呢?


  著這樣的書,絕不是開玩笑的事,難怪恩師居然連自己都瞞著了,因為一旦公布出來,這隻怕要引起軒然大波啊。


  那些名門望族倒也罷了,很樂於接受這樣的書;可若是某些家族中有不光彩的姓氏,怎麼肯讓你揭露他們的陰私?


  即便這陰私早已出現在了史料之中,有跡可循,可像恩師這般進行歸類,這還了得?


  陳凱之知道,另一個時空里,在魏晉時期,便有人專門做這等事,此人好像是叫陳群,以至於到了後來,竟衍生出了九品中正制。即便到了隋唐時期,姓氏依舊決定了大多數人的人生,什麼五姓七家,什麼關東世族,這些門閥依舊佔據了社會的主導地位。


  甚至有人只要自報自己的家門,自己的姓氏,自己的籍貫,不需介紹,大家便能清楚此人是什麼身份,祖上有什麼淵源,父母兄弟身居何職。


  現在恩師要著書……


  卧槽……恩師這是逆歷史朝廷而動啊!

  陳凱之對於這等東西,是頗為反感,可細細一想,恩師一定沒有想到這些,何況大陳的科舉已經歷經了這麼多年,想來即便出現了這樣的書,也不至於發生什麼歷史倒退。


  倒是陳凱之好奇起來,他道:「恩師為何不早說,恩師一人著書,想必辛苦,弟子可以為恩師代勞,即便不能代筆,卻也能為恩師整理一些文稿的。」


  方先生似是有些不情願,板著臉道:「鄉試在即,不好好讀書,你在其他雜事花這些心思做什麼?」


  陳凱之便苦笑道:「這能花多少心思?何況學生不是在丁戊號考棚開考嗎,哎,別人都說學生考不上了,學生自還是要努力溫習功課的,可閑暇時,幫幫恩師,也沒什麼不可,不耽誤功夫的。」


  他也不客氣,直接上前去隨手拿起了一份文稿,這一看,頓時眼中冒光。


  什麼是價值……這就是價值啊……


  自己的恩師,居然私下裡鼓搗這個東西,怎麼不早和自己說!


  這一份文稿里,密密麻麻的,記錄的乃是益州吳氏的情況,從商周開始,歷經秦漢,從家族的血緣,到各地的支脈,甚至是家族中的名人,甚至事迹,等到了大陳朝,這大陳朝,一些子弟的情況,可謂一清二楚,詳盡無比,什麼時候,幾房的老幾中了進士都寫得清清楚楚的。


  陳凱之瞠目結舌,忍不住吃驚道:「恩師,如此詳實的資料,得來只怕不易吧?」


  方先生露出幾許淺笑道:「容易得很,各地都有縣誌,有府志,這些你不知道?若是再遠一些的,可以翻看史冊,只要肯用心,總有蛛絲馬跡可循的,就說你吧……」


  「我?」陳凱之啞然失笑。


  方先生板著臉,很認真地道:「陳氏源於宛丘,望於固始,興盛於潁川以及閩漳諸地,再遠一些,陳氏乃是舜帝之後,周王討紂王之後,尋了舜帝的後裔胡公滿,將其封於陳地,建立了陳國,子孫以國為姓。這陳氏盛時在潁川,此後開枝散葉,而極盛之時,卻是太祖高皇帝建立了大陳,自此潁川陳氏,盛極一時。除此之外,還有閩南陳氏,漳州陳氏,也都是大姓……」


  陳凱之忍不住道:「那麼學生是什麼陳氏?」


  陳凱之依稀記得,自己上一世,乃是河南人,這潁川就在河南,按族譜來說,自己確實出於潁川陳氏,這樣說來,了不得了啊,自己其實也算是宗室子弟了。雖然是一千多年後的宗室子弟,呃,好像不是很值錢的樣子。


  方先生只一笑:「你?你這個陳氏不算,你只是以陳為姓,當初高祖皇帝征五胡,胡人俱都臣服,徙入關中為奴,許多胡人便都以陳氏自居,因此世人常稱這些胡人為野陳,你……理應就是胡人的後裔,是以陳為姓的野人吧。」


  卧槽……


  陳凱之目瞪口呆,他恨不得穿越過到另一個時空,將自己家族中的族譜摔在方先生臉上,去你的野人,我特么的是正兒八經的潁川陳氏後裔!

  可細細一想,又淡定了,管他是漳州陳氏,還是潁川陳氏,又或者是陳氏的野人,這些和自己一毛錢干係都沒有,就算是潁川陳氏,這當今的陳氏宗族會認自己嗎?

  陳凱之哂然一笑,很是大度的樣子,說起來,現在天下的野人陳氏還真不少,少數民族只要入關,就不便要取漢姓,就好像上一時空一樣,異族紛紛自稱自己姓劉、姓李,為什麼,牛啊。現在是大陳的天下,人家姓陳,也就不奇怪了。


  陳凱之便默不作聲,幫著方先生整理文稿,在整理的過程中,卻默默地將這些資料統統讀一遍,用心地記在了心上。


  陳凱之可是很清楚,這東西是很有用的,天下的各姓若是都銘記在心,到了將來與人打交道,只需聽對方報了高姓大名,便能熟知對方底細了。


  而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是不會去關心這些的,可上輩子有業務經驗的陳凱之卻是知道,這種資料,卻是千金不換的。


  他本就記憶力驚人,有過目不忘之能,所以一邊整理一邊讀,不知覺間,竟是到了天黑。


  此後,除了讀書,陳凱之便來這裡整理資料,反正他孑身一人,無牽無掛的,竟也過得自在。


  與此同時,無數的姓氏,以及這些姓氏開枝散葉在各地的各房,都一一爛熟於陳凱之心裡。


  而在此時,禮部右侍郎張儉已案臨金陵,才剛剛到了文廟,鄉試在即,本有千頭萬緒的事,此時,監考官鄭文卻來登門了。


  張儉倒也不以為意,只以為這不過是尋常的公務往來,他是朝廷命官,倒不太願意和宦官有太過的牽涉,所以便在明倫堂召見。


  只是當那鼻青臉腫、一瘸一拐的鄭文一到,張儉不禁大感意外,整個人完全震驚了,心裡也有些氣憤起來,堂堂宮中欽使,鄉試監考,這是被誰打了?


  誰這麼大的膽子?


  這鄭公公一見到張儉,頓時眼淚啪嗒的往下落,甚至捶胸跌足起來。


  「張侍郎,天要塌了,這金陵的天要塌下來了。」


  張儉皺眉道:「鄭公公,有什麼話細細的說。」


  鄭公公咬牙切齒,非常痛恨地擠出話來:「有考生竟是夥同本地的官吏,毆打監考官,你是主考,總要為咱做主啊。」


  宮裡的宦官,雖然跋扈,可因為朝廷顧忌著輿情,所以監考官只負責在旁監督,可實際上,萬事卻還需主考官來做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