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回府
要讓朱承瑾說自己穿越而來的遭遇,她只能說出四個字——柳暗花明。
若論家世,除了公主,誰也沒她更強硬了。
她父王,是今上一母同胞的兄弟,瑞親王。
她母妃,簪纓世族沈家出的嫡女,太后親自挑選的親王妃。
朱承瑾這邊一穿越,那邊就有郡主的頭銜等著,身為王府嫡女,她原本一點心思也不用費,只等旁人來巴結逢迎就足夠了。
只可惜瑞親王妃生她弟弟朱承儒時出了意外,古代女人生孩子本就是過鬼門關,何況沈氏身子一向不太康健,留下幼女和尚在襁褓中的兒子就撒手人寰。沈氏早知道自己不一定能挨過這場生產,儘力為一雙兒女鋪好前程。
原因無他,瑞親王和今上不愧是親兄弟,後院鶯鶯燕燕多得數不清,丁側妃和兩個庶妃身下都有兒子,占著端親王嫡子女名分的朱承瑾朱承儒姐弟,必然是她們眼中釘肉中刺。
沈氏最後的依仗就是太后,她是太后小兒媳,更是親外甥女,她這邊咽氣,太后那邊就把朱承瑾姐弟二人接進了宮,養在膝下。
一養,就養了八年。
瑞親王也曾進宮表示想將孩子接回王府,皆被自家老娘一句——「整頓好你那後院,再來同哀家說話!」給堵了回去。
久而久之,也就不提接二人回府這檔子事了,知子莫若母,普天之下最了解瑞王的絕對不是他那些解語花,而是太后。這越攔著,瑞王越愛往太后這跑,遠香近臭,王府那麼多庶子庶女瑞王不上心,對在宮裡的嫡子嫡女,倒是二十四孝老爹一樣,定時兩三天看望一次。
太后對瑞王沒什麼太大的指望,大兒子是皇帝了,小兒子遊手好閒也比有什麼大逆不道的想法好。只不過這哥倆兒,後院都亂的不行。後宮還行,皇後周氏坐鎮,皇帝雖然寵著貴妃賀氏,也不會給髮妻沒臉。
而自從瑞王妃沈晴時去了之後,瑞王府一天比一天亂,拈酸吃醋,大事小事不斷。
最為可恨的是太后不過在瑞王入宮時提了一句,魏國公家嫡女不錯,還沒下明旨指給瑞王當繼室,魏國公嫡女第二天就被毀了容,嚇的魏國公夫人六七十歲拄著拐杖在太后的壽康宮裡哭天抹淚,哭自家閨女沒福分。
這哪是哭自家閨女沒福分,這分明是哭太后不給做主就是要寒了老臣的心啊!
太后憋著氣好言安慰一通,賞賜一大堆珠寶藥膏給魏國公府的嫡小姐,又勞心勞力給她挑了個才幹出挑的夫婿,這才壓下此事。
伴隨太后賜婚,瑞王府同時病逝了一個庶妃。
打那之後,太后也不願意多管小兒子續弦的事兒了,留著後院那群女人,不過是給孫女日後做個磨刀石。
太后正捶桌,身邊奴才回稟,瑞王又來了,聽聞您午睡還沒起,正跟景豫郡主說話呢。
「讓他們父女說會兒話吧,哀家年紀大了,精神不濟。」
「奴才明白了。」
如同太後設想的一樣,她親自培養出的朱承瑾很符合瑞王心中完美的女兒形象。
可這培養中,朱承瑾吃了多少苦,不足為外人道。她不算頂尖聰明,不算最會討好人,但是唯一的好處就是迅速適應環境。
老奸巨猾如太后,也猜不到接進宮的五歲孫女體內,是從現代穿越而來的成人靈魂。
朱承瑾每每回想前世,總會輕嘆一聲,她不會尋死覓活的想回現代,也不覺得古代生活艱苦。死了一次,有幸穿越,還是個郡主,這真是上天賜的一場夢。
瑞王正悶頭跟朱承瑾商量,怎麼將她接回府住一段時間。他跟皇帝哥哥感情不錯,又是個正兒八經沒威脅的紈絝,說話沒太多顧忌:「我琢磨著將你們姐弟二人接回去,總不能一直待在宮裡。」雖說養在太後跟前是尊貴,可朱承瑾眼瞅著沒幾年就要到嫁人的年紀了,從宮裡出嫁?瑞王覺著,自己也沒那麼不靠譜。
朱承瑾道:「我也正要跟父王說這事兒,」端過茶杯喝了一口,白皙腕間水玉鐲子映著碧綠瓷杯,十分賞心悅目,「我倒沒什麼,除了不能日日跟父王請安,其他一應,斷沒有委屈的。」
朱承儒早已在五六歲就被送進了弘文館,和周皇后所出的太子一起搭伴兒讀書。如今一兩年下來,頗見成效。瑞王對這個嫡子,也抱有很大期望。
瑞王見女兒跟自己一個想法,恨不得現在就把自己一雙子女打包揣回家,趕緊表示自己的慈父之心:「你原來住的院子和你弟弟的院子我早已吩咐他們準備好了,先回去看看,有什麼缺的只管找父王要。」
太后是真心疼愛朱承瑾,但凡有貢上來的布匹首飾,都賜給孫女,她從不缺什麼,回到府里更不會缺。今日她見瑞王,只是閑話家常,挑了一件淡雅的月華裙,腰間每褶一色,清淺描繪更見工藝。風動如月華,襯得不過十四歲的朱承瑾竟有出塵絕俗之顏色。
瑞王滿心歡喜等著帶他倆回府,卻被女兒打擊的不行,朱承瑾道:「待會兒我去跟皇祖母說,三日之後父王接我回府。儒兒太小,若是跟我一起回去,我只怕顧不上他,委屈他再跟父王分離一些日子吧。」
瑞王被堵的心口發澀,乾巴巴道:「府里,倒也沒那麼亂……」
這話透著一股心虛,朱承瑾眉梢挑了挑,並不拆穿,她說的正大光明——我跟您回去是照顧咱們父女情,但是我信不過你那群小妾。這話說出來反而傷到瑞王顏面,她道:「左右這麼多年都過來了,也不必急在這幾天。」
瑞王本就不是嚴厲肅穆的性格,聽了女兒這麼說,覺得也沒什麼不妥。父女二人歡歡喜喜定下了回去的日子,給瑞王府眾人扔下了一顆炸彈。
——郡主要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