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契爾年科的告別
「謝廖沙,成了!」雅科夫列夫專程在電話里用喜悅的聲音說出了這句話,雖然不久之後電視上就會有相應的報道,但是雅科夫列夫還是想親自向戈爾巴喬夫的近臣們通報這個好消息。
放下了電話之後,謝廖沙感到了振奮,儘管他早就知道最終的贏家是戈爾巴喬夫,但是謝廖沙因為親身經歷了這一年來的鬥爭,他知道這一切的來之不易。
戈爾巴喬夫上任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契爾年科總書記的葬禮,這是蘇聯三年之內去世的第三位最高領導人。做高領導人的頻繁更替讓蘇聯的政局陷入了不穩定的狀態,改革的大業也因此停滯不前。
不只是經濟改革被耽誤了下來,安德羅波夫所倡導的反腐運動也遭到了徹底的否決。謝廖沙很清楚戈爾巴喬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他執政的前兩年,謝廖沙是無論如何不會把自己的金融業務擴展到國內來的。
隨著契爾年科總書記的治喪委員會名單的公布,老百姓們很快就知道新的當家人是誰了,葛羅米柯並沒有退出莫斯科政治的舞台,他當選了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一職,這個位置名義上是蘇聯的國家元首,實際上只具有象徵的意義。
謝廖沙很榮幸的被安排進了契爾年科總書記的治喪委員會擔任委員。這可不是什麼人都能夠得到的榮譽,因為謝廖沙的頂頭上司茹拉夫廖夫就沒有得到這份榮譽。謝廖沙心裡清楚這是戈爾巴喬夫對自己的獎勵。
謝廖沙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了治喪委員會的工作中去,他這次依舊負責對外聯絡工作,負責邀請國外的政要出席契爾年科的葬禮。具體的事物由納斯佳去負責,謝廖沙只要統領全局就可以了。
契爾年科的葬禮和以往相同,在葬禮之前的兩天,契爾年科的靈柩停放在莫斯科工人文化中心供民眾們悼念。文化中心外堆滿了群眾送來的花環,但是真正能夠走進靈堂內部瞻仰契爾年科儀容的普通老百姓聊聊無幾。
最先到來的自然是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政治局的成員們,他們的右臂上佩戴著帶有黑色鑲邊的紅色袖帶,這是蘇共黨員的標誌。謝廖沙作為部級官員是跟隨著外經貿部的同事們一同前來的,因為謝廖沙被戈爾巴喬夫安排進了治喪委員會之中,所以外經貿部的幾位同僚都對謝廖沙有些疏遠,不過謝廖沙對這些事情已經感覺無所謂了,因為很快戈爾巴喬夫就會對人事作出重大的調整。到時候外經貿部就會被謝廖沙徹底的收服。
瞻仰儀式一共進行了兩天,在這兩天的時間裡,接見前來參加葬禮的各國的使節和代表成了戈爾巴喬夫最重要的工作。而接待這些大人物則是謝廖沙這幾天的主要公務。
來自英國的代表團對謝廖沙十分的熟悉,不過謝廖沙對他們倒是不甚了解。不過這不妨礙謝廖沙和他們建立新的友誼。謝廖沙和英國代表團中負責貿易的官員約好了,謝廖沙邀請對方等到葬禮結束之後到烏拉爾重型機械廠去考察汽輪機的落地情況,對方痛快的答應了。
在契爾年科總書記的安葬儀式上,謝廖沙有幸站上了列寧墓俯瞰整個紅場的壯觀景象,遠處的群眾方陣到處都是契爾年科的畫像和紀念標語。
戈爾巴喬夫在列寧墓正上方,向前來參加安葬儀式的二十萬群眾發表了悼詞,緬懷和總結了契爾年科總書記一生的功績。
隨後大家走下列寧墓,來到了一輛載有契爾年科總書記棺槨的炮車後方,跟隨著緩緩前進的炮車繞場三周。隨後靈柩被安放進了新聖女公墓之中。
為契爾年科扶靈的是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政治局常委們,葛羅米柯和戈爾巴喬夫分別站在了第一排左右兩邊的位置上,而契爾年科總書記的親人則緊跟在身後。
新聖女公墓內部的安葬儀式老百姓們只能夠在電視上看到,謝廖沙雖然能夠走進墓園,但是也只能站在人群之外看上幾眼。
墓園內的一片肅靜被衛兵們鳴槍致敬的槍聲所打破,一輪槍聲過後,契爾年科的親屬上前與他做最後的道別,隨後棺槨被合上了蓋子,緩緩地放進了事先挖好的墓穴之中,蓋上浮土,紅色帝國的領袖就這樣歸於平靜之中。
契爾年科被安葬完畢之後,戈爾巴喬夫帶領大家重新回到了列寧墓的上方,因為馬上就要進行盛大的閱兵活動了。隨著戈爾巴喬夫的一聲令下,三軍儀仗隊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了紅場。當儀仗隊通過列寧墓下方的時候,他們就會高聲呼喊到:「烏拉!」
戈爾巴喬夫脫去帽子拿在手上,揮舞著向紅軍的將士們致意,看著紅場上通過的軍隊方陣和蘇聯的各種型號的武器。來自歐洲各國代表逐漸起了不同的心思,蘇聯的強大軍事實力就是懸在歐洲各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不論是東歐還是西歐都對蘇聯的軍事力量心生忌憚。
不過現在可不是考慮這些國家的代表們心情的時候。上任才剛剛一年的契爾年科的突然去世對蘇聯的民眾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一場閱兵儀式可以大大的提升蘇聯民眾對於國家的信心和自豪感。
耶利欽悄悄的走到了謝廖沙的身邊,望著下面的遊行隊伍,頗為感慨的說道:「如果我們的國家能夠少一些武器,把資金投入到關係國計民生的事業上面該多好啊!」
「等你到了莫斯科,你可以親自去找戈爾巴喬夫書記去商談這些事情,對了,咱們的工人新城項目現在交接的怎麼樣了?你打算什麼時候走馬上任?」謝廖沙隨口應付到。
「雅科夫列夫告訴我下個月我就可以到莫斯科來了,到時候可離不開你的鼎力相助啊,謝廖沙老弟!」耶利欽語氣興奮地說道。
「那是一定的!」謝廖沙痛快的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