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歷史扳道工> 第305章 一片赤誠為哪般

第305章 一片赤誠為哪般

  「仙師……」岳飛正要拜下,卻給孫琿一把扶住了。


  「此間又無別人,鵬舉不必多禮。」孫琿扶起了岳飛,微微一笑,「鵬舉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呢。」


  「剛剛我看到的,您也看到了吧?」岳飛還是沒有回答他,而是嘆息起來。


  「是的,我都看到了。」孫琿當然也看到了同樣的景象,因為他也吸入了那些奇異的花香,和岳飛一樣來了一次「觀水」。


  事實上,根據他的觀察,這座佛殿應該就是高僧們用來「觀心證法」的地方,不過東方的高僧竟然會用西方占星師常用的「觀水術」,倒讓他很是意外。


  更讓他驚奇的,是他看到的不是自己的過去或是未來,而是岳飛的。


  確切的說,是原來歷史上岳飛的結局——這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寒心的一樁罪行。事實上,從世界範圍來看,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上,只要曾經發生過一次這樣的罪惡,就值得這個民族永遠反省自己所擁有過的那些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


  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特別容易看到一個景象:年長的人們,時常用他們閱盡滄桑所悟出的人生智慧與政治智慧,滿懷憂慮地告誡那些初出茅廬血氣方剛的年輕一代人。代表這些智慧的古老格言在中國特別多,雅緻一些的比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眾,眾必毀之等等之類。市井氣息濃厚一些的比如:人怕出名豬怕壯,比如槍打出頭鳥之類等等。孫琿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敢說,大約沒有哪個中國人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沒有接受過這樣的勸告。


  可以肯定,這種文化現象是中國人所獨有的。許多來自其他民族與文化背景的人們,完全無法理解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的這種智慧。在他們看來,這種所謂人生智慧恰恰剛好是反人生的;在這種智慧指導下的生活,不太可能是明朗的健康的有活力的;結出的果實,必定壓抑而鬱悶,陰冷柔滑,帶有濃厚的陰謀氣息。事實上,即便是在現代,中國人許多陰鬱的挫折感和煩悶不安,都與此干係甚深。奇怪的是,這個優秀的民族很少有人去探究,事情何以竟會如此?

  與此相關,中國人以很高的頻率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然而,在長達四千年的漫長歲月里,始終沒有能夠建立起一套實現它的機制。於是,這個民族中那些最優秀的人物,便常常面臨極端悲慘的命運。


  岳飛和秦檜的命運,典型地表現了這種文化與社會機制,是如何實現「善有惡報」、「惡有善報」的。


  在南宋初年的「中興四將」里,岳飛出身農家,年紀最輕,資歷最淺。他比張俊小十七歲,比劉光世和韓世忠小十四歲。1129年,就是建炎三年,平定護衛親軍叛亂時,韓世忠與張俊已經官拜節度使,岳飛則是正七品的東京留守司統制。而且,張俊還曾經是岳飛的老領導,多次重用、提拔、獎勵過岳飛。劉光世則是將門之後,其家世背景、資歷和經歷都是岳飛所不能比擬的。


  到紹興六年,即公元1137年時,八年左右時間,岳飛已經官拜太尉,擔任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太尉是宋代武將的最高頭銜,宣撫使則是僅次於宰相的執政級實職差事,一般情況下,要由現任執政官充當。至此,岳飛成為與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並駕齊驅的高官。


  而且,由於在一系列軍事行動中,岳飛藝高膽大敢打會拼,且治軍嚴謹身先士卒,富有軍事洞察力,從而數次創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因此,他的聲望後來居上,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幾位。


  這一切,大約使上述幾位的心頭相當不舒服。


  為此,岳飛曾經給他們寫了數十封信,殷勤致意,聯絡感情,均沒有得到響應。平定楊幺之後,岳飛特別將繳獲的大型戰船配備好全套人員和裝備,贈送給韓世忠和張俊。韓世忠畢竟是一個坦蕩磊落的人,他相當高興,與岳飛盡釋前嫌;而張俊則認為岳飛是在向自己炫耀,反而更加嫌惡起來。


  假如用現代人的語言形容,很有可能人們會說岳飛是個性情中人。若用民間的說法形容,大概會說他相當「一根兒筋」。


  但這些並不影響岳飛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軍事統帥之一。他的故事,成為後代中國人許多民間傳奇中經久不衰的主題。唯一能夠與他相提並論的武士,大概只有一位三國時代的關羽。如果說在武藝高強、忠肝義膽上二人不相上下的話,在文化素養和戰績上,岳飛則要高出一籌。


  公元1137年,即南宋紹興七年三月十一日,皇帝在寢閣親切召見的兩天之後,岳飛給皇帝上了一份奏疏。岳飛寫這份奏疏時感情相當激蕩,以至於數百年之後讀起來,仍然會令人感慨,嘆息造化弄人之殘酷。


  岳飛在奏疏中寫道:


  「臣伏自國家變故以來,起於白屋,實懷捐軀報國、雪復讎恥之心。陛下錄臣微勞,擢自布衣,曾未十年,官至太尉,品秩比三公,恩數視二府,又增重使名,宣撫諸路。臣一介賤微,崇榮超躐,有逾涯分;今者又蒙益臣軍馬,使濟恢圖,萬一得便可入,則提兵直趨京、洛,據河陽、陝府、潼關,以號召五路叛將,則劉豫必舍汴都,而走河北,京畿、陝右可以盡復。至於京東諸郡,陛下付之韓世忠、張俊,亦可便下。」


  後來岳飛取得一連串大捷,一再重創金兵主力,一直所向披靡地打到距開封只有四十五里路的朱仙鎮證明,岳飛的確不是在這兒說大話。


  岳飛最後說:「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然後乞身還田裡,此臣夙昔所自許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