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古滇神冰起源(二)
「書中還說,哀牢國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發展而成的。隨著哀牢王國的形成和不斷擴大,國內雜居了許多民族,哀牢民族就不再單指原來的哀牢部族,而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內的所有「國民」。哀牢國鼎盛時期的人口,僅從有史記載的兩次內附統計看,就達到了54660戶,571370人,這在當時確實是一個很大的人口數字。」我看著何教授給我的那本書說道,「是因為哀牢國他們所處的環境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宜人的氣候,豐富的礦產,茂盛的林木,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為哀牢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然後呢,你剛才說的古滇國和哀牢國之間有什麼聯繫?打仗嗎?」傅文響起了剛才的話題說道。
「是啊,打仗。當時的哀牢國國力強盛,他們的君主叫做九隆,九隆統領自己的部族開始對古滇國的民族進行征服。他們想吞併到整個古滇,納入自己的統治範圍。」我說道,「下面是一段正史,何教授給我史書裡面摘錄的一些情況,」
《楚寶·哀牢國考》:
哀牢,夷者。其先有婦人名沙壹,居於牢山,嘗捕魚水中,觸沈木若有感,因懷孕十月,產子男十人。后沈木化為龍出水上,沙壹忽聞龍語曰:若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見龍驚走,獨小子不能去,背龍而坐。龍因舔之其母,鳥語謂背為九,謂坐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長大諸兄,以九隆能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婦,復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后漸相滋長,種人皆刻畫其身象龍文,衣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繼,乃分置小王,土地沃美,宐五榖蟲桑知染采文綉蜑,毲帛疉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後服之,其竹節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銅鐵鉛錫,金銀光珠,虎魄、水精、瑠璃、軻?、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貘獸。
聖楷按:貘音陌白,豹也,狀頗似熊蒼,白色白樂,天有貘屏,贊序雲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南方山谷中,寢其皮,辟瘟,圖其形辟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適遇畫工,偶令寫之山海經雲,此獸食鐵與銅,不食他物。又按,哀牢卽今雲南永昌府姚州卽今姚安府。
「你說的太多了沒有聽懂,只聽清楚意思好像最後哀牢國也被大漢王朝給收編了。是不是?」大兵問道,「我聽著即姚安府呢。」
「是啊,的確是啊。」我說道,「雖然我的語文不是很好,但是能讀懂這其中的意思。總之總結起來,在哀牢國向古滇國擴張的時候,古滇的國王為了使自己的國民更加有力的反抗侵略,這種外族入侵,他們是想到了一種好辦法,還是尋找傳說的中的神冰,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冰。」
「那最後是怎麼找到的呢?」佟雪好奇的問道。
「在這本傅老爺子在法國帶回來的書中有詳細的記載,古滇國國王第三任國王歷王,將族人們的戰鬥的屍體拖到了一個十分隱秘的山洞裡面。山洞十分的陰涼,溫度特別的低,歷王就是想通過這低溫陰涼的山洞來保存自己族人的屍體,在他的父輩還有他的腦海中,都是這麼想的,他們都在尋找傳說中的神冰,然後將自己戰死的族人給復活,復活之後可以重新保家衛國。」我翻著傅老爺子的那本書說道。
「哎呦,怎麼這麼變態啊。」傅婉婉說道,「這也太噁心了吧。都死了的人怎麼還可以復活呢?」
「你現在不也是借命三次才活過來的嗎?」鄧倩看著傅婉婉說道。
「我那個跟他們的不一樣好吧,他們是已經死了,而且屍體是已經腐爛了啊。」傅婉婉說道,「這性質本身就不一樣啊。」
「好了,好了,吳畏,你接著往下說,」傅文說道,心情很是急切,「後來怎麼樣了?」
「後來啊,就是在這個山洞裡面,有一個碧水池,古滇族的族人有一個習慣,就是死了的人,必須給洗澡,潔凈,潔凈之後才能入葬什麼的。他們就給死去的族人開始凈身,洗澡。就在這個時候奇迹出現了。」我說道這裡的時候,他們都是瞪大眼睛的看著我。
「什麼奇迹?怎麼出現的?不要賣關子了。」大兵著急的說道。
「他們在給死去的族人擦拭身體的時候,有很多的水不小心滴入了他們的嘴中,他們竟然慢慢的手指頭動了,還有,就是他們的身體開始變得紅潤起來,感覺像是復活了一樣。終於他們漸漸地有了意識,然後有了呼吸,這所有的一切都像是春天的種子,又開始重新發芽了一樣。」我津津有味的說道,「他們就這樣在族人的懷中復活了,最開始的時候,這些給他們凈身的族人都被嚇傻了,後來有人稟報了歷王,歷王親自來的這個洞,他們才感覺到這是真的。
歷王非常高興,這難道是真的是找到了古滇神冰了嗎?他開始派人去碧水池下面尋找,發現,在碧水池裡面,居然有一個類似寶塔形狀的透明潔白的冰,歷王摸了摸這碧水池的水,感覺是非常的冰涼,他的直覺就是這水的冰涼,就是那個透明無暇的冰給帶來的,他又想到這冰有起死回生的作用,肯定是古滇神冰了。」
說完,在桌子上又端起一杯水喝著,說道:「歷王大悅,將所有的戰死抬到山洞裡面的士兵,全部給救活了。自此,古滇國死去的士兵又全部復活了。古滇的國力大增,打敗好幾次哀牢國,將哀牢國的防線逼退了好幾步,才算暫時的停止。但是古滇國有古滇神冰可以讓人起死回生的消息,確實不脛而走。傳遍了周圍的小國,包括大漢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