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形勢危急
向榮得到了皇帝的聖旨,不但讓他官復原職,又撥給了他一萬多人直接由他統領。賽首輔對他也非常上心,讓他擔任北路清軍的總指揮。接著又強迫烏蘭泰說了一些軟話,讓他們握手言和,兩人雖然還有心結,至少起碼錶面上算是和解了,這一切是給足了向榮面子。向榮知道自己如果不做出點成績來,怕是在首輔大人面前說不過去。
向榮的確是一員身經百戰的老將,他的智謀不下於姚瑩,他也看出了清軍問題所在。他力主在永安周圍開鑿了一條新的南北通道,使之能迅速的和南路清軍交流信息,聯合行動。
后又圍著永安北部重要據點龍眼塘,接連紮下三座大營,和長毛營寨僅距三里,在這裡清軍已經是三倍於太平軍的兵力。
經過一個冬天的調度籌措,各項事宜都安排得差不多了,天氣也轉暖了。向榮終於準備在入春后動手。
「提督大人,這龍眼塘的長毛守軍是林鳳祥,此人是長毛里的一員悍將,作戰特別勇猛,咱們一定要小心。」劉長清在這裡和林鳳祥交戰過多次,吃了不少苦頭,提醒向榮道。
「放心,我們這次不是跟他硬拼,我們只要拆了他的營寨就可。」向榮看著從桂林、雒容、廣東等地調來的各式大炮非常有信心,這些大炮最輕的有兩千斤,最重的有八千斤,是清一色的重炮。射程比長毛的老式土炮遠多了,威力更不是松木炮可以比的。
向榮分左中右三路,每路五千人配備二十多門重炮,對著龍眼塘的太平軍營寨就是一陣猛轟。清軍這次是下足本錢了,一個時辰居然發射了三百餘發炮彈,一頓可勁地造。向榮戎馬一輩子都沒打過這麼奢侈的仗。
這麼猛烈的炮擊,林鳳祥所在的營寨遭到了巨大的打擊,敵人在自己炮彈的射程外對自己轟擊,林鳳祥是一點辦法都沒用。清軍炮彈的準頭欠佳,但禁不住炮彈如此的飽和打擊。開始他還讓手下注意補漏洞,到了今天營寨漏洞已經太多,實在補不過來了。
面對清軍猛烈的攻勢,林鳳祥派了一千人作為引誘,想讓向榮的步騎兵和他們的大炮隊分離。可向榮自始至終沒有理睬太平軍的引誘,他認準了就拿大炮轟,步騎兵就護著大炮,別的什麼都不管。向榮聽聞姚瑩臨死前說的話,他特別理解,不和長毛玩智謀,就和他玩硬碰硬,就這樣利用大炮的優勢欺負長毛。如果長毛來進攻,他就用優勢的兵力擋住,長毛要跑他也不追。
這樣的作戰方法比較呆,但特別好用,就這樣向榮一個一個拔掉了龍眼塘周圍的營寨,損失幾乎為零。
林鳳祥疲憊不堪地視察各個營寨,情況都差不多,幾乎每個營寨周圍都有清軍的重炮。他看著那些在炮火下嘴唇乾裂、眼睛凹陷、神情恍惚的天兵,心疼不已,這樣只能挨打不能還手的仗他還頭一次遇到,太憋屈了。
「軍帥,我們還是撤吧。這裡我們是守不住了。」隨從建議道。
「不行,這裡可是永安的北大門,我們一撤,對戰局影響太大。」林鳳祥搖頭道。
「李軍帥那邊已經撤了,他退去了龍橫嶺。」隨從接著道。
「李開芳的營寨也是遭到炮擊了嗎?」林鳳祥驚異道,李開芳和自己搭檔多年,他的實力自己是清楚的,肯定是遭到重創才退出的。
「這次清妖下了血本了,不知從哪調了這麼多重炮,還有這麼多清兵。我們現在是毫無還手之力。」隨從心疼道,太平軍光是挨打,是有力沒處使。敵人兵又實在太多,硬拼也拼不過。
「西王那邊有什麼指示嗎?我昨天就把這裡的情況寫成報告交上去了。」林鳳祥問道。
「西王去永安見東王了,把這麼的情況彙報給他,相信不用多久就能等到東王的指示了。」隨從安慰道,「聽說現在永安外圍各個營寨都差不多,都在被清軍的大炮虐待。戰場形勢非常不樂觀。」
「東王旨意來了。」一個親兵大聲道。
林鳳祥領著主要軍官們迎著門口接旨。
東王的傳令兵讀完命令,林鳳祥都不敢置信。這是東王在永安第一次下達撤退的命令。不但是他這一部,其他所有在平原上的營寨都要撤去山嶺。山上的營寨要補挖地道,地洞,用來對付清軍的炮擊。
「南路石達開那邊也撤了嗎?」林鳳祥低聲問道。
「是的,都要撤,東王下過死命令。現在清妖勢大,我們要暫時避其鋒芒。」傳令兵低聲回答。
戰場的形勢一下反轉了,拔掉了長毛在平原的營寨,向榮依舊還不過癮。沒有層層營寨的封鎖,長毛的防區一下縮小了很多。他就能把重炮安置在永安城下,炮擊永安城,入夜後他再請人把東西拉回去。
這對長毛的士氣是有很大的殺傷作用的,天朝大堂多次被清妖的炮彈擊中,雖然永安城的城牆是加固過的,短時間不容易轟塌,但清妖來去自如想打就打,想走就走。太平軍拿他幾乎沒有辦法,永安城內流言紛紛,軍心也有些動搖。
清軍靠充沛的物資和人員開始碾壓太平軍,永安的太平軍全面陷入被動,無計可施。
又過了些日子,太平軍連山上的營寨都被清軍的重炮毀了,天國將士白天列陣阻擋清軍,晚上只能躲在地道山洞中抵抗清軍,日子過得越來越苦。
春天山上雨水多,有時候地道進水,大家的下半身都泡在水裡,生活苦不堪言。太平軍在永安的形勢是越來越危急,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時刻。
面對清妖的重兵重炮,楊秀清也意識到永安是守不下去了,太平軍現在唯一的出路是要突圍出去,不然清妖就會像蟒蛇一般把天國箍死,可現在太平軍要向那邊逃?從哪個地方突圍,這又是一個大問題,必須慎重行事,這關係到兩萬太平軍的身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