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漢末皇戚> 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來搶劫的

第四百五十章 打仗就是來搶劫的

  戰事呈一邊倒趨勢,而受降城外雜亂不堪,不少居於城外的老弱婦孺連忙爭相扶持,直奔受降城內而去,他們想要逃,逃到城內,那裡有鮮卑大人們的庇護,進去之後,就不用怕漢人們的殺戮了。


  只是,受降城那緊閉的城門,明確告訴他們,他們是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入城的,任憑他們如何苦苦哀求,城上的鮮卑同族,都沒有開門的打算,畢竟城外夜襲的漢軍實在是太多了,多的他們開門就抵抗不住。


  受降城城樓之上,剛剛被親兵從侍寢的女奴身上叫醒的置鞬落羅,看著城下火光四射,狼奔豕突的亂象,一下子就讓他剛剛在女奴身上發泄的身子軟了下去。


  「怎會如此?怎會如此?漢人如何來了?如何來了……」置鞬落羅嘴中彷彿受了驚嚇般道,數年前對漢軍的慘敗,依舊在他記憶里十分深刻,更何況現在城外一眼可以看出漢軍有數萬,是他城中兵馬數倍有餘,實在讓他怕得不行。


  「大人,如今漢軍攻勢洶湧,該當何如?」西部鮮卑其他小部落的貴族來到城上,見了城下亂象,也是沒了主意,連忙問道身邊的置鞬落羅道,鮮卑身為草原民族,自然以強者為主,置鞬落羅是西部鮮卑的大貴族,理當成為現在受降城裡的最高指揮者。


  「嗯……傳令,緊閉城門,無論何人應門,皆不得開,違者斬之!」


  當下,置鞬落羅第一時間冷聲回應,他自己知道隨著和連前番抽調了西部鮮卑的精銳,現在受降城裡不算城外的五千餘兵卒,也就只有兩千兵卒而已。即使加上城內可以上戰場的鮮卑女人,也不會超過兩千五百人,如果想憑著這兩千五百人抵抗城外的數萬漢軍,簡直是痴人說夢。


  因此,無論如何,城內的鮮卑人是絕對不能和勢力懸殊的漢軍野戰對持的,唯今之計只有固守城中,決不開門,死守對鮮卑人來說堅固的受降城。


  在鮮卑這個草原民族的心中,對於不善於築城守御的他們而言,即使他們不修葺受降城,這座漢人與匈奴人不斷易手的城池,就是草原上的堅城,旁人想攻克,沒有數倍於己方的兵力,而且不付出沉重代價是根本不可能輕易攻克的。


  所以他們只要堅守城池,等待機會,就一定還有活命的機會,至於城外的同族,恕他們無能為力,在生命存活面前,就是親人他們也可以放棄,一切為了草原民族的延續而已。


  「諾!」那小貴族得了命令,連忙準備下去傳令。


  不過,很快,置鞬落羅叫了一聲「慢著」制止了他,然後在他疑惑的目光中,就聽到置鞬落羅繼續道:「令人以沙土等堆積城門內,封門以阻漢軍,再令城內一切可拉弓之人,各攜帶弓箭上城樓待命,多備羽箭於城樓,死守受降城。」


  「諾!」


  隨著小貴族再一次得了命令,他抬頭看了眼置鞬落羅,見他沒有其他命令,這才轉身離開,對於這位西部鮮卑大貴族的命令,他十分贊同,畢竟現在受降城內兵力明顯不如城外漢軍,自然不能和漢軍硬拼。


  而無論是封鎖城門,從而不讓漢軍能夠快速破門,還是讓城內一切可拉弓射箭的人攜帶弓箭上樓,都是為了加強受降城的防禦力。雖然受降城城樓上還有一些漢人遺留的滾木礌石,可那些都是老物件了,在鮮卑人拿下受降城后,這裡遺留的數量也都不多,即使有人提出要準備滾木礌石加強受降城防禦力,不過都被拒絕,畢竟草原民族又不是漢人,崇尚自由自在的野戰,哪裡會喜歡和漢人一樣龜縮城頭。


  因此,相信受降城中的鮮卑人,防禦漢人的話,可能只要扔個幾輪滾木礌石,就用完城頭上漢人遺留的滾木礌石了。


  城外的戰事很快也進入平息,任憑那些匆匆聚集地男人再如何反抗,鮮卑那五個規模不大的反抗群體,很快也就被漢軍鎮壓了。那五個反抗群體裡面,不問男女,只要拿著武器,即使他們直接跪地,叫喊投降,也沒有任何作用,都被已經殺紅眼的漢軍徹底誅殺了。


  整個大戰,約莫只過了一個多時辰,很快城外再無吵鬧呼喊聲,漫天的大火炫彩奪目,告訴周圍的草原民族,這座受降城此時已經不安全了,鮮卑人除了守住內城,城外再也沒有一絲他們的足跡了。


  「報!」伏泉前方傳來一聲大喝的聲音,循聲望去,那聲音的源頭卻是一騎報信的騎士。隨著馬兒「律」的一聲叫喊,那騎士勒了馬頭,嫻熟下馬道:「回稟將軍,受降城外鮮卑人已被驅殺,俘約六千餘人……受降城城門緊閉,無法速下,請將軍前往定奪。」


  「嗯!」伏泉點了點頭,然後對身邊的段熲道:「段公,前方鮮卑已被肅清,吾等不如前往一觀,何如?」


  「將軍有命,末將自當隨之。」說完,伏泉與段熲二人帶著身後百餘人前往受降城外。


  此時,關羽等人清理了受降城外的鮮卑部落後,想再接再厲破了受降城,只是很顯然,西部鮮卑畢竟是鮮卑大部,出了亂子自然警惕性極高,而且事關他們的生命,根本不開門,而且對於漢軍想要接近破門,就是亂箭射之,令關羽等人經過一場試探性的進攻后,白白死傷數百人,一無所獲,這才想起請主將定奪,自己等人帶麾下兵馬撤軍。


  當伏泉進入戰場,滿眼一片瘡痍,鮮卑人的部落帳篷、茅舍除了少數一些外,其他紛紛被燒毀大半。沿路不少漢羌騎兵,在各個部落帳篷、茅舍里搜刮著可以尋找到的財貨,這是伏泉開戰初便許諾過的,所以只能微微皺眉,對此視而不見,而身邊的段熲、賈詡等人卻是習以為常,根本沒有其他想法。


  段熲昔年平羌,用的戰術就是以戰養戰為主的死命進攻戰術,而且又遇到大漢中央財政崩潰,桓帝宮殿壞了都沒錢修葺,也要湊錢給他做軍費的情況,這種縱容軍士搶掠,早已見怪不怪了。至於賈詡,身處涼州邊郡,當然對於邊郡兵卒的風氣更有所耳聞,坦白來說邊郡兵卒比之內地兵卒更符合大漢立國以來的兵卒風氣,畢竟內地多數地方因久無戰事,很多兵卒都已經成為只是吃錢糧的職業訓練兵而已,而邊郡兵,因為常與來犯異族戰鬥,對於繳獲戰利品,搜刮財物這樣漢軍自光武立國以來的風氣一直有所繼承保留。


  大漢自光武立國以來,兵制便是實行的是職業兵,說白了就是打仗就得給錢。因此,往往大軍出征,朝廷除了給類似於後世民國時期的開播費賞賜外,為激勵兵卒都是讓兵卒自己繳獲戰利品,若是防守鄉土還好,所得繳獲還能讓當地將領和政府「合理記載」,最後在例行分配,但像是出征塞外,那就得直接許諾給兵卒搶劫,才會讓那些兵卒捨命出塞,並且能夠保證高昂的士氣不散,與敵人戰鬥,不然的話,沒錢,誰願意陪你跑到塞外玩命。


  遠的不說,只談當年竇憲為了贖罪北擊北匈奴,其時滿朝都不同意竇憲出征,除了一是知道竇憲是為了贖罪才會如此,二就是因為朝廷受漢羌百年戰爭拖累,本身國庫就已空虛,經用不足,現在又要再開闢一條戰線,這不是找罪受,拿國家的財政給他玩戰功贖罪嗎?

  而且,當時匈奴早已分裂,隨著南匈奴內附,北匈奴勢力早已不如從前,甚至自己也處於內亂危險,無力南下。漢室征伐不征伐北匈奴,其實已經意義不大,畢竟以大漢的國策,只要保證邊疆不受威脅便好,誰知隨著南匈奴單于上書,求漢朝派兵和南匈奴一起攻擊北匈奴,使得匈奴合併,一起歸附漢室,當時群臣反對,畢竟打戰就要花錢,更何況還是幫助南匈奴滅北匈奴,而漢室的既有國策就是讓南、北匈奴就在草原自己掐架,把南匈奴當做漢室和北匈奴之間的媒介而已,現在真的要滅了北匈奴,明顯與國策不符合,誰也不能保證這樣會不會更好。


  可是當時執掌朝政的竇憲妹妹章德皇后竇氏,卻不反對南匈奴的建議,反而憑藉著自己的權利,面對滿朝群臣,極力促成此事,畢竟身為妹妹,他可不能看著他哥哥死了。即使他哥哥竇憲因為身為外戚,囂張跋扈,甚至因私殺了漢室宗親,而犯下大罪,但再怎麼樣也是他哥哥,而漢室向來有抵罪的先例,只要不是涉及謀反叛逆的必死之罪,小罪可以用錢贖罪,大罪的話可以用功贖罪,所以對於征伐北匈奴這樣的大功,皇后竇氏自然要極力同意。


  最終,這才有竇憲為贖死,出擊北匈奴,燕然勒石,以功贖罪的事情。而竇憲北征,漢室朝廷卻是並沒有提供多少經費,甚至讓他帶的兵馬也只有區區五千餘臨時湊齊的漢人兵馬而已。


  至於南匈奴等胡人的三萬餘異族僕從軍,卻是因為是胡人上奏請戰,漢室基本沒在這場戰爭花多少經費給胡人,而竇憲當時手上沒錢,為了能夠激勵士卒初中,竇憲就是明確告訴自己手下兵卒,打勝仗后可以自己任意搶劫。最終,這才造成了漢軍讓胡人當炮灰,自己一路勢如破竹的挺進功績,畢竟,無論何時,歷代王朝只要有賞賜,比如土地、錢財等等,都能讓兵卒像打了雞血一般賣命。


  如今,伏泉所率的漢軍自然與竇憲的那支漢軍一樣,說明了是來打仗,說暗地裡那就是來搶劫的。本朝以來,隨著光武立國對於兵卒的國策,就是募集職業兵,打仗直接讓兵卒自己搜刮,國家不再過問。


  前世的伏泉一直聽人談論到徵召兵比職業兵好,大舉全民兵制的好處,在他看來,純屬妄言,這兩者軍隊戰鬥力,孰勝孰劣,根本不是隨便比較可以說的清的。畢竟,徵召兵制可以保證軍隊高素質的兵員不會銳減,終究因為強制訓練的緣故,全國都不差高強度訓練的士兵,可以不斷替換,但是這種強制讓士兵參軍的方法,會因為兵卒缺少戰鬥熱情,從而導致軍隊戰鬥力的銳減。


  而職業兵者,卻需要保證軍隊高層不腐敗,以及合理的兵卒淘汰制度,不然的話,如果軍隊高層貪污兵卒的軍餉和戰利品,根本就不可能讓兵卒賣命,從而讓這套可以最大程度激發士卒戰鬥熱情的雇傭職業兵制度,一點兒作用也沒有。


  另外,職業兵制度沒有合理的兵卒淘汰制度,使得兵卒從小當到老,那麼對於軍隊的戰鬥力也是十分令人堪憂的。畢竟,一隻軍隊如果有不少六十歲左右,身體機能已經在逐漸下降的老兵的話,即使這些老兵再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也因為年齡,從而導致戰鬥力下降。


  所以所謂的徵召兵比職業兵好,根本不可能比較,反而,假如將徵召兵和職業兵兩者之間,各方面都設置的一樣的話,職業兵的戰鬥力卻是比徵召兵好的多。


  畢竟,在古代還沒有後世的全民開化的教育下,你講國家民族大義,有多少百姓會去聽?在他們看來,只要自己過得好,換了誰統治,不都一樣被統治者奴役嗎?即使是後世,全力普及教育,不也一樣會出現不少不接受徵召,無所謂誰統治自己的心態的人嗎?


  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政府,可以保證自己徵召兵是否自願參軍,政府國家強制要求服役,根本不能保證他們的參戰熱情,除非像後世天朝初期,那一支從一開始就進行思想洗腦,從各方面都強烈限制自由想法的軍隊。只是很顯然,那樣畢竟少數,而且也長久不了,一旦缺少管控,反而比職業兵制度更容易滋生出貪污腐敗的土壤,導致整支軍隊徹底腐爛變質,人民的軍隊真的屬於人民?不,人民的軍隊只屬於國家,至於為人民服務,不如說是人民為國家和軍隊服務的好,拿著人民的錢從上到下自己腐敗而已。


  至於職業兵制度的話,只要不是非資源的額情況,那些本身就是為了賣命求富貴,而選擇去當兵的人,在金錢、女人、土地等等繳獲戰利品的誘惑下,沒有其他出路可供選擇的他們,當然會拼了命的去戰鬥。


  而這種制度的戰鬥力,只有遇到意志力比他們更強的部隊才可能被擊敗,很顯然,在古代各種物質精神文明缺乏的前提下,基本誕生不出這種軍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