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
皇帝的話猶如一道利箭,傳入賈詡耳中,一切正如他所料,皇帝還是會因為花費軍費太多的代價,而選擇徹底消滅鮮卑,靠著繳獲來彌補軍費的不足。
「回稟陛下,欲滅鮮卑,以如今鮮卑盡知朝野動向之局勢,臣唯有一策,若選良將行之,必可破也。」賈詡行禮正聲說道,一開始,他就定下了一個基調,在現在可能鮮卑人已經通過雒陽朝野異動猜出漢軍有可能北征的局勢下,只有一個策略才能消滅鮮卑成功。
「卿有良策,速速道來。」劉宏急促說道,現在北征鮮卑已經是他心裡的一塊疙瘩,由不得他不急迫。
「臣請陛下移步,於地圖一觀。」
「走!」
西邸里雖然是劉宏平日娛樂休閑的地方,但並不代表這裡不是他談論政務軍事的地方,畢竟相對於有時無聊到極點,有時和朝臣吵架到令人心煩的朝會,劉宏更喜歡在這裡和身邊的心腹宦官閑時娛樂,忙時談論國家大事。從這一點上看,也怪不得在真實的歷史上,宦官能在他的手裡徹底掌握天下軍政大權,背著他做出一些大逆之事,實在是劉宏給宦官的寵信過重,權利過大,與桓帝相比,他實在是寵信到離譜了。
閑話少扯,既然西邸也是劉宏平日討論政務軍事的地方,自然裡面會有大漢重要的軍事地圖。前番數次,劉宏召賈詡奏對國事,賈詡當然也是知道地圖在那裡,在請示過劉宏以後,他便當先帶路,帶劉宏來到西邸旁的一處小宮殿里,這裡就是劉宏平日商討政務軍事的地方,除了一些桌子和蒲席以外,還有一扇巨大的屏風。
屏風之上,只見得線條無數,彎彎曲曲,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這是地圖,而在這地圖之上,標註著大漢十三州的疆域地界,郡縣所在,無一遺漏,甚至連大漢已經掌控不住的西域也是在其中,很顯然這是一張用整個大漢的疆域地圖作背景的屏風。
「陛下請看,如今漢與鮮卑,自檀石槐授首、鮮卑內亂以來,已成漢強胡弱之勢,加之大漢朝野於北征之事議論無數,以詡觀之,鮮卑三部此刻必皆派人入漢境打探消息,若漢軍有異,其必放棄前嫌,合力破之。」
賈詡向劉宏行了一禮,在大致介紹了現在情況以後,便手指屏風地圖,一邊以漢軍身份模擬形勢,一邊正聲道:「以如今形勢,臣以為陛下應選可信之人,出塞言和,先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再……」
「緩和關係?」劉宏失聲喊道,直接打斷了賈詡的話語,他想不明白,如今自己已經明確了漢軍出塞滅鮮卑,此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時候,這賈詡為什麼還要他派人出塞言和,緩和兩方關係。
「正是!陛下莫急,且細聽臣到來。」賈詡不卑不亢,正聲回了一句后,繼續說道:「陛下可明裡緩和漢與鮮卑之關係,再假借並、涼二州境內羌胡動亂之名,遣一旅精兵平亂,事後轉道潛出並、涼襲直擊西部鮮卑。」
「羌亂?鮮卑?」劉宏顯然是一時之間跟不上賈詡的節奏,又一次打斷了賈詡,看著地圖上賈詡所指的涼州、并州的疆域,嘴中念念有詞道。
「正是!」賈詡應了一聲,隨後解釋道:「先帝時,鮮卑自胡酋檀石槐立庭於彈汗山崛起后,掠邊無數,朝廷連番用兵不能制,便遣使節持印綬,欲效內遷匈奴事,封檀石槐為王,與其和親,分化其眾,安諸胡之心。然檀石槐不肯受,又寇抄滋甚,更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余、濊貊二十餘邑,號為東部鮮卑,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餘邑,號為中部鮮卑,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餘邑,號為西部鮮卑。各置大人統領諸不忠,皆屬鮮卑大汗檀石槐帳下效力。」
說到此處,賈詡一頓,隨後又繼續道:「如今,鮮卑三部唯西北鮮卑地域寬廣,人口稀少不足以護衛全境,加之其部離鮮卑王庭甚遠,此時陛下若遣一軍精銳,明以平羌為名,實則暗中潛出塞外,盡滅其眾,之後直擊鮮卑王庭,並繞道深入敵後,以戰養戰,斷鮮卑各部後退之路。其時,再令三邊漢軍精銳出塞,於東、中二部鮮卑不知局勢時,驟然出兵,二部鮮卑必自亂陣腳,再到時數路漢軍齊出,鮮卑不可退,唯與漢軍決戰耳,以大漢三邊之軍合力,鮮卑必無勝算,必可盡滅其軍,獲其部眾、牛馬財物。」
隨著賈詡一語而出,將對面聽著的劉宏霎時一陣,望向屏風上的地圖,眼神里是異彩連連。此刻就算他再是遲鈍,自然也明白賈詡的意思,無非就是讓他先用法子明面上緩和漢朝與鮮卑的關係,其實這都是假的,真正的殺招卻是遣精銳兵馬,以平定邊疆羌亂的名義,其實卻是轉道先破鮮卑最弱一部,然後殺向鮮卑腹地,從其王庭彈汗山到鮮卑後方轉戰,擾亂其眾,並且斷其撤退之路。
再之後,才是真正的漢軍與鮮卑的決戰時刻,在鮮卑後路被漢軍截斷的情況下,面對三邊漢軍精銳,他們也只有奮力一擊與漢軍決戰,才有生存的機會,否則,他們除了被漢軍大舉進攻一部部蠶食以外,再沒有其他的可能。
至於漢軍平羌亂是否真實,劉宏心中自動選擇肯定,畢竟雖然漢羌戰爭已熄,但是並、涼二州,依然會有零星的小規模的羌胡再次造反,出動大軍平亂自然無可厚非。再說了,就算沒有叛亂,難道漢軍不能自己造一場亂事嗎?
「善!善!此計大善!」劉宏拍手,大聲贊道,賈詡這套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可謂說讓他開懷不已。
朝廷積患之而不能制,遂遣使持印綬封檀石槐為王,欲與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而寇抄滋甚。乃自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余、濊貊二十餘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十餘邑為中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烏孫二十餘邑為西部。各置大人主領之,皆屬檀石槐。
摘選自《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