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施計誘蠻伏殺之
一路北行,蠻人依舊斷斷續續的派出小股部隊,不斷騷擾漢軍,弄得漢軍大軍行動非常不便。伏泉越發確定這些蠻人只怕就是來打探消息,探查漢軍虛實,拖延漢軍行進的。
漢軍若行進,小股蠻人就不停騷擾,漢軍若派人來迎戰,他們就逃跑,想驅逐他們也驅逐不了,就像牛皮糖一樣纏著漢軍,真是難纏。
又一次驅散了前來騷擾的蠻軍,伏泉眼看天色已盡日落,觀察了周圍地形后,命大軍在東北一處空曠地點紮營。
夜晚,月明星稀,漢軍大營中帳里,伏泉手握一本《左傳》細細閱讀。為將者不可不知書,匹夫之勇無足尚也,後世范仲淹曾贈狄青《左傳》一書,並告誡狄青的這句話,伏泉穿越前便一直十分贊同,他認為良將和猛將的區別便是在此。
換句話說,優秀的將帥去除其本身的先天性的優越條件外,便是他對於戰爭的理解和感悟,而理解和感悟除了一次次大戰中吸取經驗教育,慢慢成長以外,便是從書本中汲取知識了,前人整理的戰爭經驗無比寶貴,天生的名將一定有,但沒有後天的學習只會浪費他的才華。
帳外傳來一陣腳步聲,接著便見王謀從外而來,一番行禮后,便聽他道:「蠻人這般襲擾,必然有詐,中郎當戒備之。」
伏泉一愣,放下《左傳》笑道:「元泰多慮,蠻人多乃粗魯勇夫,今吾兩萬餘大軍雲集,彼輩精兵未至,蠻軍兵少,有何懼之?」
王謀聽后連忙回道:「中郎切不可輕敵,蜀地多山,蠻人自幼長於山林之間,過山林小道如履平地。其若有一部不走大路,而從山間小路行走,避開吾軍耳目,敢問中郎,如何知曉敵軍未至?」
「這……」伏泉眉頭緊鎖,王謀此言真是提醒了自己,若是這幫蠻人並不是拖延自己,而是為了監督自己,等待自己軍隊露出馬腳,再突然襲擊,這並非不是不可能的。
一時間,伏泉只覺得自己背後冷汗迭出,一股不安的氣息湧上心頭。端正了態度,連忙起身向王謀行禮,然後問道:「泉一時不察,險些釀成大錯,請先生指教。」
「中郎且聽謀一言,余有一策,可知蠻人所圖。明日中郎當如此,吾軍以疲軍誘之,若蠻人真有所圖,則如此為之……」
兩人商談完畢,伏泉隨即招來帳外親兵,令其傳令眾將集結。夜幕深深,漢軍大營突然一陣騷動,各部將帥都被緊急召集去往中軍大帳,之後眾人在伏泉的中軍大帳里商談良久,一場軍事會議這才結束。
翌日清晨,漢軍大營里,嘹亮的號角聲響遍了軍營,一隊隊漢軍兵卒在各部司馬的帶領下,繼續進發。
大軍以軍隊最快的速度,一路疾行,伏泉命軍隊完全不管沿途侵襲的小股蠻人,只要不是近身接戰,一律無視。一日行軍,行了快一百里,軍中卒士叫苦連天,邊罵邊走,等得紮營,天色已黑,士卒們已經是疲憊不堪,一個個的甲卸了,武器隨手扔到一邊,躺在輜重上直喘粗氣,有軍官拿腳來踢,也是懶懶的一動也不動。
望著東北方越來越近的閬中,伏泉回身遙望四周寂靜的山林,眼中露出一抹譏笑,心中思索萬分。
這夜,漢軍營地與往日的嘈雜不同,精疲力盡的兵卒再也沒有閑心嬉鬧,紛紛回營休息,就連被派出四處巡查的兵卒,也是一臉疲憊,半點精神都沒有。漢軍大營的這一切,都被黑夜裡,營地外的無數雙眼睛看在眼裡。
半夜,營中燈火俱寂,漢軍營地里呼嚕聲震天,懶散的巡邏兵卒也看不到人影了,整個大營一副戒備放鬆的樣子。
營外,黑夜裡突然竄出無數人影,一支蠻軍已經悄悄趁著夜色摸了過來。到了一箭之地,蠻人頭領看了看寂然無聲的大營,把手一揮,喊道:「殺!殺光漢人!」
頃刻間,黑潮湧動,無數蠻兵奔到營前,大聲怪喝道:「殺!殺!殺……」只是等他們奔入營中四下縱火,打算大開殺戒的時候,才忽然發現不對,漢人營地這怎麼這麼安靜?就算和豬頭一樣全睡死了,他們這麼多人殺了進來,動靜這麼大,漢人起碼也該有點反應才是?
「龔世伯,漢人狡詐,是不是中計了?」羅戰連忙跑到一位中年長者面前說道,他前番被伏泉擊敗敗逃,便帶殘軍向北直奔葭萌準備和那裡的蠻人匯合,路上也順道劫掠了梓潼的一些地方。
這次聽到伏泉要帶人攻閬中,想到了他在閬中的親屬家眷,羅戰心中萬分焦急,便火速帶人趕回閬中,而在路上遇到了同樣帶兵回援的龔蘇,便和龔蘇一路同行回閬中,這次夜裡襲漢人營地只是半路他們看漢人似乎小覷蠻人,便打算趁其不備,劫他們營地。
龔蘇四處觀望,忽然大驚,一種危險的感覺自心底竄起,那是他在山林中與野獸搏鬥才有感覺,隨即對身邊的羅戰道:「事有反常……」他剛想大呼一聲「撤」,便聽周圍一通鼓響,號角不斷,漢軍營寨四周突然亮起了無數火把,接著無數的箭雨弩矢便向著蠻兵軍隊落了下來。
頓時營中無數蠻兵慘叫連連,死傷一片,他們多數都沒有甲胄護體,又密密麻麻的擁擠在漢軍營寨里,此刻完全成了活靶子,根本不需要瞄準,黑夜裡無數的箭矢快速的奪取他們的性命。
望著身邊部下勇士一個個倒地,龔蘇目眥欲裂,拿著虎紋長矛胡亂揮舞,邊擋箭邊喊道:「漢人陰險,事不可為,不要戀戰,撤!」
話音落下,無數蠻族勇士立即轉身逃離,往營門衝去,而在他們前方,關羽、黃忠正帶著伏泉中軍的四千精兵陳兵以待,他們將是此番設計伏擊最重要的一環。
仲淹嘗以《左氏春狄》授公,以謂:「為將者不可不知書,匹夫之勇無足尚也。」公於是自春秋、戰國,至於秦、漢以來成敗之跡概而能通。
摘選自《狄武襄公神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