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太學
縱觀歷朝歷代,皇宮作為朝廷禁地,雖然管理看守嚴格,但本身卻無任何秘密可言。劉宏與李咸以及董太后見面所談論事情,早就飛到了一些時刻關注皇帝動靜的權貴耳里,不過多數人因為此事涉及皇帝家事,並未行動,只是靜等事態發展。
直到第二天,皇帝突然召見三公九卿入宮,討論此事,並且話語里對段熲一人審理此事並不信任。作為臣子必懂帝心,何況此事與他們利益不大,司徒許栩、司空宗俱適時出聲,言及「陛下所言極是,對於渤海王一案要慎之又慎」,稍後九卿里光祿勛楊賜也進言僅司隸校尉一人審理不妥,其餘諸公見事風向轉變皆出言不妥,唯大鴻臚袁隗等人依舊反對,此時宦官皆不在殿內,未能改變劉宏立場,便又下旨意,「詔冀州刺史立即遣送渤海王一族進京查對,交由司隸校尉審理,命太尉持節監審理渤海王一案,大鴻臚、宗正、廷尉為輔。」
朝廷明旨發出,便不可更改,消息傳到侯府,眾人皆喜。商討后,韓靖與劉華便又四處走動,為劉悝一事奔走,伏完改任中散大夫,雖是閑職,然此時還需其活動與劉宏身邊,探聽虛實,便未參與。
伏泉於此事已無作用,畢竟他才虛歲十二,雖然因獻防治瘟疫之功,朝廷賞了童子郎,但在政治鬥爭里,還是顯得不足一提。不過,此事已經偏離了歷史,相信王甫等人的圖謀應該不會成真了。
既然賞了童子郎,他就得去太學讀書了,其實論家世身份他以後也肯定要去太學讀書,只是早一些晚一些罷了,除非他想和自己祖輩一樣不做官,只願做一個教書匠。
漢時,郎多出現在官名中,童子郎,顧名思義,即二十歲以下為郎者,相當於年輕的預備官員。漢朝選拔官員有察舉、徵辟、納資、任子等制度,就剩下太學了。屬於官方培養人才,世家豪族子弟出了太學,通過儒經經學考試就有了為官的資格,下面就等待皇帝的任命了,而寒門學生除了極少數,其餘多數只能回鄉積攢名望,等被地方長官看中通過舉孝廉或者徵辟做官。
翌日,在夭兒的一番收拾打扮下,伏泉打扮完好,便欲帶了隨從出門,恰巧伏完此時入門。
「大人。」
「嗯。檀奴,汝已不患出仕,吾心甚慰,終不負汝父在天之靈。然去太學,切記勤學,琅琊伏氏自先祖伏公以來,於經學一道未有不通者,汝之學問還需勤學。」
「諾。」伏泉恭敬道。不管自己以後會不會認真學,先祖必須答應才行。
「另外汝雖未立冠,但猶若成年,卻無表字,太學之中與人相交多有不便。也罷,今日便為你取字,泉者,水原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吾便為汝取字流川,伏泉伏流川。」
「謝大人賜字。」
得了表字的伏泉隨即恭送伏完后,便招呼家僕前去太學報道,夭兒於忠未讓隨行。又不是出遠門,太學就在雒陽城南郊,自己報道認門而已,只需帶幾個忠僕護衛便是。這就像是後世高考,考上了名牌大學,而這大學就在自己家門不遠一樣。
因入學手續需至九卿之一的太常官署辦理,是以先去城東,太常便官署位於城東。太常作為九卿之一,其不僅負責太學事宜,還主管宗廟禮儀,算是清閑之職,職權較少,是以門前辦事之人較少,伏泉等了一會便入內,自有掾吏為其辦理入學手續,待知道其為「治瘟郎」,受了皇帝嘉獎,賜了童子郎時,頻頻向他注目。
伏泉苦笑,暗道虛名害死人,周圍眾人異樣的目光讓他很是難受,還好辦學手續並不複雜,很快便出了太常官署。
馬車出了平城門,雒陽城外熱鬧非凡,雖城外尚有瘟疫隔離區,卻依舊擋不住出來踏青遊玩人的性質,其中少年郎君,仕女小娘結伴居多。畢竟人性就是如此,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感染瘟疫對他們來說是如此之近,但不是尚未感染不是?
未久,終抵太學。
太學最早由大儒董仲舒提議,漢武帝創立。創立之初,學生僅五十人。後來規模漸漸擴大,漢昭帝時,增至一百人,漢宣帝時,增至二百人,漢元帝時,增至一千人,漢成帝時,增至三千人,后王莽對太學進行大肆擴張,人數一舉過萬,魄力看似不小,但和東漢皇帝一比就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畢竟東漢以後,大興文教,開國皇帝劉秀本人就曾是太學生,以後歷代皇帝都對教育大禮支持,本初元年頒布的《學而優則仕詔》使得太學生人數多至三萬餘人,可以說東漢是中國前所未有的教育普及時代。
太學乃傳授五經之所,《易》有施、孟、梁氏、京氏,《尚書》歐陽、大、小夏侯,《詩》,齊、魯、韓,《禮》,大、小戴,《春秋》嚴、顏,共十四位博士加博士祭酒共十五人,皆為今文經學。東漢除今文經學外,還有古文經學。太學之中,古文經學未立博士,但並不禁止學生學習。
下了馬車,留眾人在外看守馬車,自己單獨進入太學大門,能容納三萬餘學子的地方自然不會小,畢竟東漢皇帝不斷支持擴建,裡面高低錯落的建築鱗次櫛比,足有幾千間之多,隱然一城之貌。
道路兩旁種滿槐柳、竹林,景色宜人,然而越是進入,心裡越是疑惑,蓋因走了半響周圍所見,人煙稀少,倒不像一個數萬學子的大型學校,更像是一個空村莊。而且路上所遇之人甚少,見到他后都立馬避讓,眼色慌張,讓他不由嘀咕自己看著有這麼可怕嗎?
帶著滿腦子的疑問,伏泉進入太學署地,辦公小吏是一中年長者,接過他遞來的憑證,待確認完畢,為他測量身材,隨後進入后室取來一套長裾衣袍交給他。同時言道:「此服乃太學生之服,郎君既已入太學,以後需常穿此服。」聽其話語,想來這便是古人的校服了,只不過伏泉要提前一千多年穿了,而且是免費的,不像後世還要收費。
「諾。敢問足下,何以今日太學中,諸生如此之少?」
小吏詫異道:「郎君不知前時段司隸抓捕太學生一事?」
伏泉啞然,是了,自己最近被劉悝一事忙糊塗了,竟然忘了這事。的確,現在朝廷風聲未過,朱雀闕亂言一事還未平息,多數太學生當然不會隨意自在出行,防止出了意外被段熲不問是非強抓進大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