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落日計劃(五)
看著無人機傳回的畫面,裡面一閃而逝的屍山血海,讓陳長明的臉色有些蒼白。
這是陳長明第一次,見識到戰爭的殘酷,「果然,看著人類的屍體,跟看著怪物的屍體,完全是兩個感覺。」
他灌了一口熱水,壓下胸腔中翻滾的慾望,讓一架無人機放慢速度,把那殘酷的畫面牢牢的記在腦海里,告訴自己,「這就是戰爭,無關正義,無關對錯,而弱小!就是原罪!」
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軍本土大本營,事實上並沒有下定對中國發動戰爭的決心,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一個叫石原莞爾的人物。
石原莞爾曾說:「如果進入戰爭狀態就一定是長期持久戰.……中國有自古而來的高度文明,而物質生活又極為原始,各個地方有高度的自給自足的可能,這些都成為對持久戰的極為有利的條件。如果開戰,有可能逼迫中國進行決戰,但是會不會變成持久戰則主要取決於中國的意圖。」
石原莞爾在1929年7月一次旅行中,對著關東軍的同僚們首次發表了他的「最終戰爭論」和「滿洲土地無主論」。
其後與板垣征四郎、花谷正和今田新太郎三人,專門研究策劃佔領和統治滿洲的問題。
對於石原莞爾的策劃,日本軍部是有所耳聞的,石原莞爾的「世界最終戰爭」理論,雖然引起了很多高級軍官的共鳴,但對於石原莞爾的這個想法卻被軍部否決了,當時的軍部顧忌西方列強的干涉,還記得甲午戰爭之後的逼日本交出已經到了手的遼東半島的「三國聯合干涉」。
以此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理由是怕美國,蘇俄或者國民政府插手,故而否決。
但在石原莞爾的判斷中,美國不會直接插手,這點石原莞爾判斷的標準,則是當時整個西方社會對蘇聯共產主義輸出的畏懼。
只要不和英美等國直接翻臉,石原莞爾認為英美會默認「滿洲國」的存在,因為蘇聯南下的路線有三條,分別是東北、內蒙和新疆。
但是因為地理的因素,蘇聯人肯定會放棄后兩條而選擇東北,所以要北極熊打消南下的念頭,一個由日本人控制的東北,正好為英美消除了共產主義南下的憂慮。
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呢?不用說正在忙著「剿匪」,石原莞爾斷定,蔣介石肯定會選擇袖手旁觀。
因為蔣介石一心秉持著「鑲外必先安內」的想法,對異己討厭的程度,不比對共匪好多少。
紅軍長征時,蔣介石都沒有忘記借共產黨的手剿滅異己。
像胡宗南就帶了十萬大軍跟在紅軍五萬人後面,不即不離,就差半天路。紅軍進保安歇了三天,打土豪分田地,胡宗南也在城外歇了三天。
後來紅軍前腳上午出城,胡宗南後腳下午就進城,其目的,不言而喻。
這回有日本人幫忙剿滅奉系軍閥,蔣介石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會反對?
之後,就發生了歷史上所謂的昭和軍閥三大「下克上」事件的第一件:石原莞爾、板垣征四郎策劃的「滿洲事變」。
應該說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準備的「滿洲事變」,在日本軍部很多人看來,根本就是一場豪賭,卻沒想到在不抵抗命令下,就這麼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整個東北。
石原莞爾和板垣征四郎的算計幾乎完美無缺,唯一的缺點就是他們沒有想到不但美蘇蔣袖手旁觀,連當事人張學良本人也同樣袖手旁觀!
最終,石原莞爾以區區一萬多名關東軍面對張學良的二十三萬東北軍,結果卻是佔領了面積三倍於日本本土的東北。
盧溝橋事變發生以後,日本軍部在如何處理上分成了兩派,以參謀本部作戰部部長石原莞爾為首的不擴大事態派和以陸相杉山元為首的主戰派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更在事變爆發時,向當時的日本首相近衛文磨建議「中日提攜」,「將華北日軍撤回山海關,然後由近衛首相您親自飛往南京直接與蔣介石會面,以此表達不戰之意,我石原願意隨行。」
挑起「盧溝橋事變」的司令官田代皖一郎當時正病入膏肓,後於7月15日死去。
參謀長橋本群倒還是主張慎重行事,但一幫八杆子打不著的人們卻無比關心,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參謀長東條英機、朝鮮總督南次郎、朝鮮軍司令官小磯國昭等紛紛上書,要求軍部「決斷」。
關東軍還派辻政信和田中隆吉去前線打氣。
當時任參謀本部作戰部長的石原莞爾立即決定了不擴大的方針,參謀總長閑院宮也向軍隊下達了不擴大的指示,近衛內閣也在內閣會議上做出了不擴大的決定。
但是,此時的局勢已經不是他們能夠控制的了,由此,「盧溝橋事變」打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
七七事變后,石原莞爾擔心全面侵華會使日本陷入戰爭泥潭而不能自拔,主張逐步佔領中國,與以陸相杉山元為首的激進派形成尖銳的矛盾。
在石原莞爾規劃的藍圖中,是為了準備和美國進行「最終戰爭」,而建立的這個「滿洲國」,石原莞爾要把這個「滿洲國」建設成為一個能夠自給自足,具備完整工業體系的大後方供血基地。
石原莞爾認為未來世界的衝突,是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衝突,在他心裡,作為東方文明代表的日本,不可避免地要和作為西方文明代表的美國,要進行一場所謂「最終的戰爭」,以此來決定人類社會的走向。
而在這場「最終戰爭」的較量中,日本在戰略地位上處於不利的地位:國土沒有縱深,缺乏戰略物資資源,在這場持久戰的過程中,日本一定要一個後方基地,而這個基地就是滿蒙。
這,就是日本「滿蒙生命線論」的由來。
可是對大多數日本軍官來說,所謂「滿洲國」就只是三個漢字而已。
在歷史上,1941年12月8日,東條內閣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對此,石原莞爾的評論是:
如果說這場戰爭需要1萬元的話,英美實際上有100萬元,而日本只有1千元,這種差異只能用戰略來彌補,而不能用什麼『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口號來彌補。
在戰略上除了尋找敵方的弱點之外,還必須認識到我方所擁有的條件、戰法、戰士、特定兵器及其它戰爭手段的優點。
只有依靠這些優點才能擴大敵人的弱點,軍當局在第一階段作戰計劃完成的現在提出下一階段的戰爭計劃,這個戰爭計劃必須包含必要的生產增強數量和實行的手段方法及其可能性。
但是這時候已經不可能有人聽得進石原的話了,戰爭的進程一步步印證著石原的說法,以致來奉命監視他的很多憲兵都成了他的信徒。
這個日本歷史上少有的戰略家,最終沒有能夠拯救日本這架瘋狂的馬車,本人也於由於在關東時曾被自己所配軍刀捅中襠部,導致尿道口撕裂,長期尿血引發膀胱癌。
於1949年8月15日,因膀胱癌病死家中,終年6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