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國際象棋 故事
第八百四十八章國際象棋故事
國際象棋發源於亞洲次大陸,後來傳至波斯(國際象棋術語中的「將軍」即是波斯語的音譯),但真正的廣泛傳播始於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政府時代。長期以來,國際象棋的結構和規則在***世界幾乎沒有變化,而在基督教國家中的創新層出不窮。
國際象棋最重大的變革發生在500多年前的西方,***象棋中的「維齊爾」更名為「后」,而且行棋方向更為靈活、行程更遠。學者瑪麗蓮?亞洛姆在《國際象棋中王后的誕生》一書中指出,這也許是阿基坦的埃莉諾(1122年——1204年,先嫁給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婚姻被判無效后和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結婚)等中世紀顯赫王后的寫照。這個棋子「更名改姓」后融合了「車」、「象」的能力,而且影響範圍從中間區域延伸到棋盤64格中將近一半,比「維齊爾」(王后)的實力增加了10倍。
幾乎與此同時,載有重型火炮的遠程船隻開始出現,預示著西方開始掌握世界格局。***世界的大國從未像西方那樣賦予「維齊爾」實權。此時,真正的競爭發生在歐洲大國之間。西班牙的領土曾經被***帝國佔領了幾個世紀,而16世紀,西班牙不但出現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國際象棋大師(其中最著名的是魯伊?洛佩茲,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開局仍然流行於世),也打造了第一個縱橫全球的帝國。
然而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英法兩國不但在國際象棋領域高手如雲,而且同時在海陸向西班牙發起挑戰並最終將其擊敗。法國人無疑因臨近西班牙而開始研習國際象棋,而英國人的國際象棋是從古代挪威人傳來的。英法間的爭雄格外激烈——棋局上如此,在世界各地的交戰也是如此。因而,不僅法國和英國軍隊在亞洲次大陸、北美及世界其他地區難分勝負,兩國的象棋大師、也是世界的頂尖棋手同樣旗鼓相當。
在拿破崙叱吒風雲前的幾十年間,國際象棋界也出現了一個拿破崙般的人物,即著名象棋大師菲力多爾,但是菲力多爾1795年去世后,兩國再度勢均力敵。
而經過滑鐵盧一役,國際政治邁入「英國治下的和平」時代,英國人霍華德?斯湯頓(標準的國際象棋比賽用棋即以斯湯頓命名)也在此時戰勝了法國人皮埃爾?德?聖阿芒。這場在1843年進行的交鋒被視為第一屆國際象棋世界錦標賽,英國人歡欣鼓舞,把斯湯頓11:6的戰績作為對大英帝國和世界領袖的確認。
然而,19世紀50年代下半期,斯湯頓一直避免與美國神童保羅?莫菲交手。莫菲是個博比?費希爾般的天才,兩人的瘋狂程度也不相上下。
美蘇兩強爭霸
如果說莫菲代表了美國在國際象棋界和世界政治中的崛起,那麼德國和奧地利的狂熱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講德語的人(其中許多是猶太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后,一直〓穩坐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寶座,而納粹德國的代表隊恰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夜於阿根廷舉行的國際象棋奧運會上捧杯奪冠。除了一段短短的間隔外,代表德國出戰的俄羅斯流亡者亞歷山大?阿廖欣在1927年到1945年間一直保持著世界冠軍的頭銜。他在戰時的《巴黎日報》發表了令人髮指的反猶文章,論述「雅利安國際象棋」展現了戰鬥精神,並且歡呼德國最終在全世界贏得的勝利。
阿廖欣在生命的最後時光收回了曾發表的言論;1946年他的離世,標誌著美蘇間國際象棋爭霸拉開了序幕,其激烈程度與冷戰難分伯仲。蘇聯的象棋大師總體佔了上風,但是1972年博比?費希爾橫空出世,奪取了蘇聯人把持的世界冠軍——這似乎也預示著蘇聯體系的最終崩潰。但是博比?費希爾陷入瘋狂后,俄羅斯人再度稱雄一時。儘管如此,蘇聯後期仍出現了偉大的棋手加里?卡斯帕羅夫(他與卡爾波夫之間爭霸,是否預示蘇聯的分裂?),他在過去和現在都是一個政治異見分子。蘇聯解體后,該國的優秀棋手也流散到世界各地。
其中一些蘇聯棋手來到美國,為美國的國際象棋發展注入了新鮮活力。但是后冷戰時代美國在國際象棋領域最重要的突破來自高新技術:IBM的「深藍」超級電腦。它在1997年險勝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這似乎標誌著,美國將主要通過高新技術指標來衡量、行使權力。但也許並不盡然。「深藍」取勝後退役了,一如當年斯湯頓避免與莫菲交手。鑒於普通美國人反干涉主義思潮高漲(儘管競選領導人還沒有這個意識),這也許同樣是個類比。
新興國家崛起
無論美國會遵循什麼道路,顯而易見的是,老布希在1991年取得了「沙漠風暴」行動的大舉勝利后所構想的美國主導的「世界新秩序」是不存在的。與此相反,21世紀的高級政治風雲變幻,有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崛起,也有俄羅斯等老牌帝國回歸。這個潮流也清晰地反映在國際象棋領域:男子世界冠軍維斯瓦納坦?阿南德來自印度。而英國人薇拉?門奇克在1944年英年早逝前一直保持著女子世界冠軍的榮譽,此後直至冷戰結束前的冠軍一直是蘇聯人,而之後雖然還有一名來自俄羅斯的女子國際象棋冠軍,但有四名冠軍棋手來自中國。
亞歷山大·彼得羅夫(英文Alexander Dmitrievich Petrov,俄文АлександрДмитриевичПетров)是早期俄羅斯國際象棋棋手,是國際象棋俄羅斯學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雅尼什(Carl Friedrich von J?nisch)一起分析並奠定了「彼得羅夫防禦」,又稱「俄羅斯防禦」(C42),即1. e4 e5 2. Nf3 Nf6,豐富了國際象棋開局武器庫。
彼得羅夫還創作了許多國際象棋排局,其中,最著名的是「拿破崙的莫斯科大撤退」排局,介紹如下:
1812年,拿破崙一世借口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破壞《蒂爾西特和約》,率軍60萬,兵分二路渡過涅曼河侵入俄境,攻佔莫斯科。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把主力撤離莫斯科,威脅法軍交通線,組織軍民「堅壁清野」,襲擾法軍。拿破崙眼見前線飄雪,俄軍不知去向,法軍過分深入,補給線太長,官兵饑寒交迫,戰爭形勢極其不利,決定從俄國撤軍,於10月19日下達撤退令。
排局選擇的時間點就是拿破崙決定撤軍的時刻。棋盤上的h1-a8斜線為法俄軍事分界線,a1格為俄京莫斯科,h1格為法京巴黎。黑王代表拿破崙,深入俄境,佔領莫斯科。白王代表沙皇,遠離首都,躲避拿破崙大軍的主力攻擊。但拿破崙深入敵後,形勢不妙,正準備撤軍。等到法軍撤退行動開始,俄軍主力即蠢蠢欲動,緊跟法軍,但不派主力與法軍交戰,只用哥薩克騎兵、游擊隊埋伏騷擾法軍。
法軍行至別列津納河附近,俄軍設下一個「口袋」陣,準備一舉殲滅法軍。但俄將契察可夫被法軍佯動所迷惑,違反庫圖佐夫命令,把本部主力南調到扎博舍維奇,為拿破崙所利用。拿破崙帶領法軍於11月底搭橋搶渡別列津納河,隨即毀橋,逃脫俄軍追殺。在別列津納河戰役中,拿破崙損兵4.5萬人。
這裡,白棋王后(俄將契察可夫)本可以長驅直入a8格,一舉殺王,但是,由於他的失察,錯過了這一絕佳的機會。
歷史上,拿破崙逃過一劫,帶著約3萬人殘兵敗將於12 月6 日逃回巴黎,重整旗鼓。
但是,在棋盤上,拿破崙還是被將殺了。沙皇(白王)惱怒,自己閃開,命令庫圖佐夫(白棋王后)出擊,14. Kg2#,一舉擒獲拿破崙。
雖說棋盤上的故事在時間點上不完全符合歷史,但是,與拿破崙最終的命運還是一致的。
紐約國際象棋圈的活躍人士費斯克(Daniel W. Fiske)第一個提出組織一次全美國際象棋冠軍賽。他同朋友們討論了這個想法並且確定:一是要把美國國際象棋下得最好的棋手都請到紐約來,二是比賽定於1857年10月6日正式開始。
提前幾星期,參賽棋手就陸陸續續地來到了紐約,他們是阿拉巴馬州的梅克法官(Judge Meek)、艾奧瓦州的保爾遜(Louis Paulsen)、康涅狄格州卡爾斯羅普(S.R.Calthrop)、政論家朱利安(D. Julien)、曾先後訪問過巴黎攝政咖啡館和倫敦辛普森俱樂部的紐約棋手湯普森(J. Thompson)以及參與組織賽事的普魯士人利支滕海因(T. Lichtenhein)。在正式比賽開始前幾天,人們還接到電報,說摩菲正在路上,趕來參賽。
與1851年倫敦大賽一樣,在1857年第一屆美國國際象棋冠軍賽採用淘汰賽制。兩位種子選手是摩菲和保爾遜。人們擔心,他們會早早地遇上,但很幸運,抽籤結果是:保爾遜對卡爾斯羅普,摩菲對湯普森。
摩菲的即將到來讓人們感到振奮,人們都想見一見這個傳說中的神童。終於,人們見到了摩菲。摩菲身高不足1.50米,有一張像年輕姑娘一樣俊秀的臉,行為舉止彬彬有禮,富有教養,無可挑剔。他戴著白手套,移動棋子動作具有一種女性的優雅。讓人有些神秘莫測的是,他無論走到哪裡,都戴著單片眼鏡,手持一根手杖。
摩菲下棋速度很快,一步棋思考從來不超過10分鐘。下完后,他就不動聲色地耐心等待對手走棋,臉上沒有絲毫不耐煩的神情。而他的對手呢?經常是明顯地處於劣勢輸棋境地,卻死不認輸,每走一步棋要用上一小時思考,而對手好不容易走了一步棋,摩菲隨即予以回應。
第2輪,摩菲遇上梅克法官。這只是走形式,梅克法官本人對此並不抱幻想,摩菲勝出。而保爾遜那邊也沒有問題,他戰勝了肯他基的拉法艾爾博士。保爾遜的棋風特點是非常紮實,他主要從菲利道爾那兒汲取靈感。他很少在對手王翼開展進攻,他是局面型的,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等待殘局一決勝負。儘管在決賽中人們普遍看好摩菲,但還是有人想親眼一睹,摩菲究竟是怎樣啃下這塊「硬骨頭」的。
遭遇戰之前,保爾遜就這樣放風說:「如果斯湯頓或安德森在這裡同摩菲下棋,他們一點贏的機會都沒有。即使菲利道爾和拉布爾多納再世,摩菲也一樣能戰勝他們」。如此悲觀情緒,使得決賽少了懸念和刺激。儘管保爾遜最後還是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他同其他人一樣,遠不是摩菲的對手,最後的結果是摩菲取得壓倒性勝利,以5勝1和1負奪得冠軍。
摩菲是國際象棋上一個奇特的現象。不同於卡帕布蘭卡和菲舍爾,少年摩菲在成長過程中很長時間沒有參加過國際象棋比賽,也從來沒有遇上過真正的對手,不過這絲毫也沒有影響到摩菲在國際象棋上的磨練。
從12歲到18歲,摩菲很少下國際象棋。他在斯普林希爾中學上學,他的同學說,從沒有見過他讀國際象棋的書,更沒有見過他下棋。他們還說,摩菲讀什麼書,只讀一遍就能記住,從來不需要再讀一遍。他學什麼東西都很快,成績優異突出。1855年他從斯普林希爾中學高中畢業,獲得了學校的最高學分和評價。
隨後,摩菲進入路易斯安娜大學學習,僅一年就獲得法律文憑結束學業。據說,摩菲記憶驚人,他能背出路易斯安娜州民法典的絕大部分條款。
少年摩菲立下的志願不是國際象棋世界冠軍,而是一名律師。但是,他卻被命運推到了國際象棋的風口浪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