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往事
於府,位於臨安城中東街,北面是座五進的四合院,南面是典型的江南庭院。
臨安城的宅子大都喜閣樓、水廊。於府這種南北建築相結合的宅子在臨安城很是少見。
這座院子原是前朝內閣大臣劉宗康為回鄉養老所建造,佔地廣闊。既有上京院落的大氣,又有江南園林的意境。
北院是上京常見的四合院樣式,南院面積大概佔總宅子的三分之一,內含一湖,湖中有臨近的兩島,稍大島上建有賞雨樓,偏小島上築有聽風閣。其他的樓閣軒榭圍湖而建,各個建築之間又由迴廊相連。
後來經過改朝換代的動蕩,這宅子幾經易手,被當時臨安知州於厚恩所得,改名為於府。
於厚恩乃是始德二十三年的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編修,幾年後升為大理寺寺丞,后又調任臨安州知州。這於府就是於厚恩來臨安上任知州時從一曹姓商戶手中購入。
此時不過初春,南院還封著未開,北院的朝霞閣的西面走廊下,正坐著兩個已經開始留頭的丫鬟。朝霞閣是個小一進的院子,於府的大姑奶奶未嫁前就住在這裡。
西廂房中雕花架子床上,側躺著一個年約四歲的女童,女童瞪著圓溜溜的眼睛,支起耳朵聽著外面的兩個丫鬟閑聊。
「我們不在屋裡伺候著不好吧,萬一被老夫人罵呢?」一個圓臉的小丫鬟說。
「有什麼好怕的,不過是個小丫頭片子,話都說不清楚呢。」另一個年長點丫鬟從荷包里掏出幾顆拉絲糖,分給圓臉小丫鬟一顆。「你嘗嘗這個糖,可好吃了,昨天表少爺屋裡的素雨姐姐給的,說是從上京帶來的呢。」
「謝謝秋雁姐。」圓臉的丫鬟接過糖,含在嘴裡,「怎麼說,她也是表小姐呢。」
「她算什麼表小姐,」秋雁嗤笑道,「她正正經經的外祖是守後門的呂老頭,他的嫡親舅舅是二少爺身邊跑腿的六子。」
圓臉的丫鬟沒敢接話,秋雁的母親是老夫人身邊的管事婆子,父親又管著府里祠堂的採買,自己不過是因家貧被父母賣進府的,有些話秋雁可以說她可不能說。
「你是沒看見素雨姐姐頭上的絹花,做的跟真的一樣,可好看了,上面還有珍珠呢。」秋雁遺憾道,「我娘說表少爺身邊有自己帶的丫鬟,大姑奶奶只讓我們府里分幾個粗使丫鬟過去。我娘才不捨得我去做那擦窗戶掃地的活呢,沒讓我去。」說著,秋雁壓低聲音,「你看,親生的就是不一樣,自己親生的兒子丫鬟帶的齊齊的,隔了肚皮的丫頭就帶了個病歪歪的奶娘,淋場春雨就病了,還要我們來照看。」
兩個丫鬟漸漸壓低了聲音,躺在床上的陸嬌娘只隱隱聽見兩人在說什麼奶娘和淋雨之類的。她無聲的翻了個身,低聲嘆了口氣,臉上露出不屬於這個年齡該有的愁容。她已經不記得上輩子是不是也在於府中淋雨生了這場病,遠在臨安城的外祖家在她的記憶中不過是青青的牆垣和深深的庭院。
昏昏沉沉躺床上也有兩天了,陸嬌娘也打探了不少事情。
比如,父親陸遠山現在還是嵊州的知縣,嫡母於氏帶著大哥陸知然和她年前從上京來到嵊州探親。
原來這陸嬌娘的生母是個姨娘,這個姨娘是於氏身邊的通房丫頭,懷胎後於氏就給她抬了臉做了姨娘,因為原本姓呂,大家便稱呂姨娘。
呂姨娘懷胎十月生下個女兒,不太喜歡。剛好於氏前面只有個兒子,又喜歡女孩,便抱在身邊養著。這女孩生的白白嫩嫩的,於氏很是喜歡,常常嬌嬌兒的叫,就有了個小名叫嬌娘。
待到陸嬌娘一歲多時,父親陸遠山從翰林院出來,尋了個嵊州下面知縣的缺。於氏便打發呂姨娘跟著好照顧一二。所以這次來嵊州探親,便把嬌娘也一起帶來了。
嵊州與於氏的老家臨安相隔不遠,於氏嫁到上京,自從出嫁后就沒回來過。這次來丈夫任上時,就打算要來臨安小住並去祭拜母親。
於氏的生母袁氏是上京常武侯袁仁傑的獨女,當年下嫁探花郎,在上京城也是一段佳話。
可惜袁氏命雖貴不長,只留有一女,就是於氏。到於氏五歲時就病故了。於府的老爺子於厚恩守了一年,便繼娶了臨安一位教書先生的小女兒。也就是現在於府的老夫人連氏。
於厚恩當時已經升為臨安的知府老爺,上一個妻子是侯府千金,後面繼娶卻是教書匠家中的。差別如此之大,眾人都想不明白。
後來還是於厚恩說,心憐兒女,不肯讓她受苦。原來,於老爺子心疼袁氏留下的大女兒,擔心再找個貴女,會欺壓大女兒。索性找了個小門小戶的精心照料,也算是安心了。
卻說這小門小戶的連氏並沒有怎麼照料大女兒,原來袁氏一去,侯府便把袁氏留下的遺孤接到上京去了,直到後來老侯爺去世,於氏才從上京回到臨安。此時於氏已經是個十五六的大姑娘了,在於府不過待了一兩年便嫁人了。
於氏這次回臨安拜祭母親,原本是打算將嬌娘留在嵊州的。可陸嬌娘自幼在嫡母於氏身邊長大,對生母呂姨娘並不熟悉,又加上又有丫鬟在後面教唆著說於氏要丟棄她。於氏臨近出發時,她跟在後面痛哭不已,於氏無法,只得令奶娘草草收拾行李,把她也帶上了。
陸嬌娘上輩子雖只短短的活了三十年不到,卻怎麼也不記得自己小時候這麼粘著大於氏。
她上輩子的記憶是從上京城外的莊子上開始的,那時大於氏已經去世。父親陸遠山又娶了大於氏的妹妹小於氏。
來年,小於氏懷了胎。呂姨娘和她因生肖衝剋了小於氏肚中的孩子,被趕到莊子上。剛開始還算可以,那時她年紀還小,不懂事,覺得在莊子上過得要比在府里還要開心。後來呂姨娘病重,府里也沒來人接她們回去。直到呂姨娘病逝,她才被接回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