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全民修鍊在清朝> 第三百七十七章 朋友和敵人和物資(求訂閱)

第三百七十七章 朋友和敵人和物資(求訂閱)

  一  至於司法院,由三元宗原來的執法長老元芳執掌,再由趙虎將做其副手,雖然也有些出乎意料,但也可以接受,其實很多人還不清楚這司法院到底是幹什麼的,居然能跟軍政院和行政院相提並論。


  隨著三院鼎立,六名正副院長就職,廣州就正式進入三院六巨頭時代,開啟中土特色的三權分立的先河。


  隨著三院體系的樹立,其屬下各個部門和單位也都相應建立,報紙里也詳細介紹華夏光復軍執政體系的組織架構圖,各個部門的名稱和職責等。


  對人們來說,比起只能興起一時的案子,更引人注目的還是造反者們的這一整套執政體系。


  在茶后飯余,人們就討論什麼是三權分立,這三院體系怎麼樣等話題,一時間吵得很熱鬧,原先的案子倒很快就被人遺忘了。


  其實,李仙本身不是特別贊成三權分立的,在革命還沒有成功的時候,而且根基還不穩的時候,更希望自己能大權獨攬,可惜現在混元宗和三元觀是平等合作的關係,要真那樣只會引起兩大門派的內鬥,別的正事都幹不了。


  在衡量各種利弊后,李仙只能推出三權分立體系,這樣至少能將內部的爭執壓制在一定範圍內。


  說實話,自從佔領廣州后,李仙就覺得很多事情脫離了自己的控制,自己最希望的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沒法實施,只能走城市起義的道路;在執政方式中,也只能考慮三權分立,而不是自己獨掌所有權力。


  廣州新聞報在發布第一期后,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然後又很就發布第二期,上面還是很多重磅信息。


  其中一條,就是在廣州進行科舉,招募有志向上的讀書人參加科舉,進入華夏光復軍的執政體系,最重要的是不問其身份來歷,只要識字有真實能力就行。


  原先朝廷舉辦科舉,但對參加科舉的書生的身份有諸多限制,必須為士人和農家等良家子弟,像商人和藝人等都受到很大歧視,華夏光復軍對身份不加限制,倒是給了很多人遐想。


  只是,這畢竟是造反組織的官,不是朝廷的官,真正的士人不願意參加,一般的窮苦書生和識字的人也不願意過早涉足這樣的科舉場。


  李仙對此倒是無所謂,這個規定本來只是為了穩定住士人的心,讓他們知道在華夏軍這裡也有當官的路子,行事有些收斂而已,倒並不指望真能依靠這種科舉延攬什麼人才。


  其實,李仙對這些讀書讀死了的書生評價很低,寧願從從事商業活動很久的掌柜和商鋪夥計中選拔人才。


  按照李仙的打算,就算真有讀書人參加科舉,進入華夏軍的執政體系,也不會直接分配到崗位,而是會拉到專門的學校進行集中培訓,教授一定技能且洗腦成功后才讓他們當官。


  另外,鑒於軍隊治理城市隱患極多,而且很容易導致軍民的對立,李仙和王九玄商量后決定仿照國外情況建立警察機構,吸引當地人做警察,維護治安,這樣也能減少當地人的抵觸。


  按照李仙和王九玄的規劃,警察隊伍先期要招募五千人,其中要從軍隊轉一部分人過來,天地會和明教等關係比較好的幫派組織也能派遣一部分弟子加入,就是潘家和伍家及十三洋行的大家族的家丁等也會包含一些,此外還要從社會上招募一些,總之會弄成一個大雜燴。


  這樣,誰都不能真正掌控所有警察,當然好處也是誰也不能完全控制這個機構。


  這兩個消息外,還有一個重磅消息是在廣州建立配給制,其核心卻是鼓勵百姓剃髮易服宣誓反清。


  配給制在這個時代還很少見,李仙倒是較為熟悉,但他知道一般配給制的弊端,更明白己方行政能力和物資能力都不允許推行真正的配給制,就狡猾地用了一個花招,就是將配給制和剃髮易服聯繫起來。


  按照李仙的設計,凡是願意剃髮易服,並在街坊鄰居和軍隊軍官的見證下宣誓反清的成年人,都可以獲得華夏軍治下公民的稱號,同時獲得參與配給制的資格。


  不過,按照李仙的規劃,獲得配給制資格的公民並不是直接得到糧食和物資,而是被發放一種糧票和布票等物資票,拿著這些東西到華夏光復軍指定的供銷社購買物品,可以獲得很大的價格優惠。


  從這個意義上將,所謂配給制不過是八折優惠卡,還要求參加的人以特定方式反清,其代價未免大了些。


  現在糧食和各種物資都很緊缺,而且很多人心裡明白這種緊缺情況會長期延續,而不是短期就過去的,然而懾於朝廷數百年的威嚴,大部分人對這種能低價獲得物資的方式很感興趣,但也不敢輕易踏足,只想先觀望一番。


  不過,對李仙和王九玄來說,這種情況卻更適合一些,既能節省物資,也能減輕民間的怨艾,重要的是可以緩慢改變民間的想法。


  反正這套體系推出來以後,願意跟著華夏光復軍走的都能得到實惠,不願意跟滿清決裂的,那就餓肚子活該,華夏軍也提供過機會,算是仁至義盡了。


  這樣一來,以後感覺生活越來越艱難的廣州市民肯定還會罵華夏軍造反導致這麼多麻煩,但其理直氣壯程度會下降很多。


  當然,如果大量廣州市民踴躍參與,李仙等人也是樂見其成的,這些人必須剃髮易服,還要在街坊鄰居面前宣誓消滅滿清,以後清軍打過來第一個消滅的也是這批人。


  花不大的代價就把人綁到華夏光復軍的戰車上,從什麼角度看都是合適的。


  配給制度推出后,很多聰明人都看出其中的玄機,但這就是陽謀,固然有人想要罵娘,卻不知道怎麼罵才好。


  這些措施能緩解廣州市民對軍隊的反感,但也只是緩解而已,真正要消除雙方之間的隔閡,互相融化起來,首先就要把城內的糧食和布匹等外購物品的價格大幅降下去,至少跟戰前差不多,之後才能談及雙方的相互接納。


  不管是李仙還是王九玄,對這一點都是心知肚明的。


  如果是在別的情況下,這是個知易行難的問題,在清國朝廷禁運各種物資的情況下,幾乎都做不到,好在李仙他們還有個大殺器。


  沒過幾天,廣州市民們就發現城裡多了很多由軍隊直接控制的商鋪,銷售糧食、木柴、木炭、布匹、糧油等各種緊缺物資,價格比市價便宜不少(參與配給的人在此基礎上還打折),而且裡面物資也很豐富。


  這些物資中的很多固然是華夏軍接收廣州后沒收的各種物資,更多的還是從城外運進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