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四章 走火入魔的統帥們
至於火炮和火箭炮的生產,得益於刀具鋼的自給自足和機床水平的提升,以及蒸汽機的大量運用,也取得了巨大進步,至少能夠自己生產軍用火炮。
火箭炮的生產也還罷了,本身沒什麼技術難度,向來是物美價廉,低難度的好產品,關於火炮要啰嗦幾句。
清軍在鴉片戰爭期間發明了鐵模鑄炮法,使得火炮的鑄造速度大幅提高,性能也有所上升,而生產成本卻大幅下降。
這種技術,華夏軍的軍工廠也掌握了,但發現這種方法鑄造出來的火炮問題很多,只能用來做商用火炮,而不能做軍用火炮,最後只能慎重使用了。
關於鐵模鑄炮法的問題,要認真說起來至少能聊五六章,但那麼一來恐怕這書也要沒人看了,那就簡單說明一下。
鐵模鑄炮法做出的火炮的確能做到炮膛內光滑,性能比清軍傳統的泥模鋳造法做出的火炮強一些,但比起英國和歐洲國家用砂模鑄造法製造的火炮就要查很多了。
簡單地說,鐵模鑄炮法做出的火炮的材質是白口鐵,而且按照工藝勢必要分段鑄造,這就導致最後造出的火炮炮身材質不均勻,而這種不均勻導致的最大的問題是散熱性能特別差。
鐵料的質地均勻一致的時候,散熱性能很好,能快速散熱;一旦不均勻,就沒法快速散熱,必須放置一段時間甚至用水冷卻才行。
這就使得鐵模鑄炮法做出的火炮,每發射兩三發火炮,炮身就會因摩擦變得通紅,不能繼續裝火藥使用,必須等幾十分鐘后再使用。
而砂模鑄炮法鑄造的火炮是直接鑄造出整個炮身,然後從中間挖孔使用,從工藝上就保證質地均勻,散熱性能非常良好,幾乎是火炮發射后瞬間就能散熱完畢。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鐵模鑄炮法和砂模鑄炮法製造的火炮,在其他性能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射速卻有極大的區別,即前者射速為每分鐘八發到十發,而後者的射速能達到重炮為一小時九十發,輕炮為一小時一百二十發的高速。
無論如何,有了大功率蒸汽機,李仙就能製造出能挖炮膛的大功力鑽床,也就能仿製真正的軍用火炮了,而且難度較高的鐵炮生產技術都掌握了,相對容易的青銅炮和黃銅炮生產技術自然也有了。
生產槍械和火炮的過程中,都要產生大量的廢料,其中的一部分用來繼續生產武器,大部分卻回爐用來製造斧頭、鐮刀、鋸子和鐵鎬等工具和農具。
這些廢料,對性能要求極高的武器來說是廢料,但對工具和農具而言卻是上佳的原料,再加上滲碳工藝等的輔助,使得華夏軍有了數量龐大而優質的農具和工具。
清朝這時代其實掌握了較為系統的滲碳工藝,只是整個冶鍊業還處於小作坊時代,技術保密非常嚴重,偶爾有那麼幾個工匠掌握這種技術,都要秘不示人,有的甚至是傳承數百年的祖傳秘方。
至於華夏軍的軍工廠,連工具鋼都能生產出來,還有大量的西方科技書籍做輔助,如果連滲碳工藝都不能弄出來,那就真是笑話了。
總之,這段時間內華夏軍的軍工業和重工業獲得巨大的發展,與剛佔領廣州的時候相比,幾乎是天壤之別。
在這種情況下,李仙就希望繼續加大對技術研發的投入,把蒸汽機船和千噸以上遠洋大船的建造技術也一併掌握,然後生產出大量的戰艦,席捲天下,把大清的花花江山全部奪下來。
然而,就在這時候,現實給李仙開了個巨大的玩笑,就在李仙躊躇滿志想再接再厲的時候,突然發現進一步的研發做不下去了,原因居然是沒錢,沒法繼續投入。
而且,更值得憂慮的是,如果不能很快就獲得大量資金流入,那麼整個華夏軍的資金鏈都會鍛煉,連軍隊的工資都發布出來,到時候會出現什麼樣的亂局,用膝蓋想一想都能明白。
「這到底怎麼回事,我們的賬上怎麼會沒錢呢?
是誰,到底是誰貪污了我的錢,快給我找出來,我要殺了他。」聽到沒錢的消息后,李仙立刻咆哮起來,聲音大到整個福地研究所內都能聽得見。
「這個,掌門,好像都是你自己花出去的。」趙虎將帶著張四成和胡沖等管錢的行政人員造訪,帶來這段時間的賬簿,告訴李仙資金枯竭的情況,順便將事件的第一責任人給指出來。
「怎麼可能呢?」李仙不明所以地接過賬簿,仔細看完之後突然發現自己真得無話可說。
佔領廣州后,華夏軍通過沒收清廷在廣州積累的各種物資,再加上掠奪清朝官員的財產,獲得的物資和金銀價值超過一千萬兩以上,而如此巨大的物資除了分一小部分給盟友,再留一小部分作為共同軍費外,絕大部分都讓混元宗和三元觀給平分了。
混元宗通過之前的海盜作戰和對澳門的佔領,原先就有一百萬兩以上的資金物資儲備,再加上廣州的收穫,應該有六百萬兩以上的錢財才行。
在這時代,六百萬兩白銀是相當龐大的資金,要買英國的千噸級遠洋貨船也能賣兩百艘以上,換成糧食正常情況下也能買六百萬擔精米,還能維持五萬以上火器部隊一年的消耗。
只是,有了如此龐大的資金,李仙就一時膨脹起來,走火入魔似地大搞什麼技術研究和產能升級,卻把如此龐大的錢財消耗得七七八八,現在賬面上剩下不到五十萬兩的物資和錢財。
要知道,不管哪個時代,科技研發都是最耗錢的,還是沒有之一的那種,用坩堝隨便做一個鍊鋼試驗,就要投入大量人力、鐵礦石、石墨和其他物資,而且至少數百次實驗才能獲得一份可用的鋼鐵配方,以及一兩份可用的鋼水,其他數百次就算全部白乾了。
就是以蒸汽機和仿造和各種機床的製造而言,隨便遇到個技術難關,就要耗費大量物資攻克,在研製出可用的型號之前,浪費能生產數十數百台機器的物資,都算正常的事情。
所以,這段時間華夏軍的軍工和重工能力確實提高了很多,甚至有了質的改變,但代價就是大量物資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