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風雲攪動
另一方面,李仙從義律的辦公室出來,心裡也憋著火。
剛才的會談中,義律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要李仙成為英國在雷州或更大地區的鴉片商品代理商,這樣才能獲得英國的各種支持,這種做法完全違背李仙的道德和做事原則。
「總有一天,會讓你明白自己做了什麼。」李仙心裡暗暗咬著牙。
不過,生氣歸生氣,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的。
混元宗原來的二掌柜錢大富從數個月前就被李仙派到澳門,然後在澳門和香港之間奔波,跟很多英國商人都建立了不錯的聯繫,此時剛好用得上。
在香港和九龍半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上,此時停泊著六十多艘英國船隻,每艘船都裝備著五六門火炮和數十支火槍,以對付可能出現的海盜騷擾和清國水軍的侵襲(李仙個人認為,擔心清國水軍其實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李仙要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聯繫這些船的船長,以相對合理的價格購買火炮和火槍。
混元觀的護衛隊用的一直都是捕鯨炮,在護衛隊實力和地盤飛速發展的情況下,這種裝備未免太過寒酸了些,是時候配些真正的火炮了。
本來,如果義律同意正常的貿易,或者說沒有加那麼多限制,李仙是傾向於購買英國海軍的制式軍用火炮和槍械的,但既然談判不歡而散,就只能滿足於購買商用武器了。
在這裡也能看出清廷和英國政府對待火器的不同態度了,清國朝廷是禁止任何形式的火器貿易的,而對強大的英國政府而言,威力奇大的軍用火器才是需要管制的,對威力差了不止一籌的商用武器,則沒有那麼多限制。
最後,李仙花了近五千塊大洋,購買六門商用火炮和一百多支前裝燧發滑膛槍,其中大部分都是褐貝斯。
從武器性能而言,軍用火炮的最大射程是1900米,有效射程是1200米;商用火炮的最大射程是五百米以下,有效射程是三百米左右。
不需要看更多性能參數,單從射程就能看出軍用炮和商用火炮的巨大差距來,這就不難解釋李仙撫摸著這些炮身印著皇冠的火炮,表情卻並不怎麼好看了。
英國對火槍的銷售倒寬了一些,可惜線膛槍並不普及,因此李仙也只能購買些便宜的滑膛槍了。
話說回來,清英兩國進入戰爭模式后,林則徐也從澳門買了很多火炮和火槍,但也都是商用武器,射程和威力都遠不如真正的軍用武器。
只是,李仙懷疑廣州的官員們並不清楚軍用武器和商用武器的區別,還以為兩者是同一級別的東西。
不過,這些價格昂貴的火器也不會直接裝備到一線官兵手上,甚至不會進行任何實戰演習,而是直接放入廣州府的倉庫中,等到戰事激烈了才會取出一些,讓官兵臨時用上。
這樣的結果會怎麼樣,用膝蓋想也能想得明白。
如果只是從價格的角度看,李仙本來也可以走關係,從澳門買些火器的,但考慮到一些政治因素,也只能在維多利亞港購買這些槍炮了。
總之,到香港的目的達成了一部分,李仙帶著這些武器到澳門,然後又經過多番周旋,在澳門的商人手裡買下一艘四百噸左右的西式帆船。
這艘船排水量只有四百多噸,比起動輒一千多噸的遠洋貨船隻像是玩具,但比起大部分中國船隻還是巨大無比,堅固耐用,適合遠行。
當初麥哲倫繞地球航行一圈,所用船也只是四百多噸左右而已,從這個角度來講,用這麼一艘船在近海進行貨物運輸,倒是足夠了。
這艘船花了李仙足足一萬三千塊大洋,加上先前購買火炮和火槍的錢,李仙這一趟足足花了一萬八千塊左右,幾乎花乾淨混元宗僅剩的積蓄。
在這之後,混元宗賬上只有兩三千塊資金,還有數千粒精元丹等修鍊資源,如果不能儘快開闢財源,兩個月內就會遇到發不出護衛隊工資的尷尬局面了。
李仙不去想惱人的財務情況,把購買的火炮、火槍和火藥等搬到船上,開回雷州,在走之前還好好叮囑錢大富,按照自己要求在「中國叢報」和「廣東紀事報」發表文章。
這個時代的新聞業方興未艾,在歐洲和美洲嶄露頭角,就是在偏遠的中國廣東也有兩家報紙,也就是上面所提的「中國叢報」和「廣東紀事報」。
一開始知道有這麼兩家報紙,李仙還驚奇了一番這世界的先進性。
這兩家報紙都是西方人開的,主要用英文,上面有很多有用的資料和新聞,甚至用很大篇幅記錄廣州本地的各種貨物價格等,屬於相當實用的報紙。
這兩份報紙並不便宜,一份大約80先令,也就是四英鎊十二兩紋銀的價格,最多的時候一次能發行一千份以上,但平常自然沒這麼多,而且經常虧損,要不是有一些財大氣粗的英國商人資助,恐怕早就倒閉了。
總之,這兩家報紙屬於影響力還可以,但財政狀況不怎麼樣的報紙,李仙想花點錢,想在上面登點軟新聞,倒是一點困難都沒有。
林則徐到廣東后,就專門派人到澳門購買這兩份報紙,然後聘用翻譯人員翻譯各種消息和評論文獻,最後編譯成「澳門新聞紙」,是後世歷史學家研究這個時代的重要資料。
不過,以李仙貧乏的歷史知識,是不會知道「澳門新聞紙」的影響力的,只是將上述兩份報紙當成加強自己影響力的手段而已。
總之,在李仙一番運作后,「中國叢報」和「廣東紀事報」都同時刊登了一份消息,大意就是雷州商人領袖李仙特意拜訪英國領事義律,嚴正要求英國政府撤銷對廣州和珠江口的封鎖,恢復正常的商務往來。
當然,結果英國領事不同意這項提議,兩人發生嚴重口角云云,就是將李仙打造成怒批外國使節的民族英雄形象。
其實,李仙面見義律,雙方固然沒有達成愉快的合作意向,但兩個人的素質擺在那裡,整個會談過程也算平靜正常,沒有出現潑婦罵街似的難看景象。
然而,到這兩份報紙的文章里,兩人儼然是拍桌子吹鬍子瞪眼,有了非常劇烈的衝突后才不歡而散。
這兩篇文章登報后,各方反應都各不一樣。
義律倒是一笑置之,不覺得這樣的文章有什麼意義。
廣州的老百姓根本接觸不到這兩種報紙,也不關心這種事情,就是見多識廣的武林人士,也鮮有關心這種扯淡事情的。
廣州的士林,也就是秀才、舉人和退休官員之類的,只有一小部分了解到這兩篇文章,然後對此的評價是好壞參半:有的認為李仙此舉大漲廣東人志氣,也有人認為沒有官身的白身妄論時事,過於狂妄,不可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