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眾說紛紜酒與桑
眾人見馬騰又複發少年心性,於是也七嘴八舌地猜測起來,然均無有中。
高何奇當然知道,但他只是微笑不語,看著眾人東猜西猜。
最後劉天保說:「壽成,你就別賣關子了,快點說吧!」
馬騰輕聲說道:「種桑。」
「種桑?」永嘉先生一聽,立時明白了其中包含的意味,說道:「種桑、養蠶、織錦?這可了不得!
這是一項大產業啊,能解決多少人吃飯的問題?
而且更重要的是,若是我們這裡能種桑養蠶織錦,意義可就太大了!
不僅可以不必再從江南往這裡遠道輸送,我們可以直接到西域、鮮卑等地方去。
哈哈,僅憑這一點,明公這次巡察就沒有白去!」
大家高興了一陣子,劉天保忽然說道:「光是種植稻米一項,我們還得到外面請老師。
我估摸著這種桑養蠶織錦比之種稻更複雜,我們是不是也得再去請人教導啊?」
「這個當然。」馬騰說,「不過我們也不是全無根基。
這次我到了氐池縣的新師里,就是楊大叔家。
在那裡我發現了一個問題,我發現氐人女子手太巧了,織的那布叫什麼來著?」
高何奇說:「殊縷布。」
「對,就是殊縷布。」馬騰說,「我上次從新師里離開時,楊大叔還送我幾匹,我到榜羅時都留在我娘那裡了。
那些殊縷布,織得非常漂亮,有青、絳等色,而且他們家家戶戶都能紡織。
我們有這個基礎,再加上聘請的教師加以指導,桑蠶業何愁不發達?」
眾人聞聽馬騰之言,神情振奮。
永嘉先生乘興問道:「明公,還有什麼提振情緒的項目,今日說來大家一起聽聽?」
馬騰說道:「還有一項,那就是釀酒。」
「釀酒?」永嘉先生臉上神情頗為古怪,說道:「你難道不知朝庭明文規定嚴禁私人釀酒嗎?」
馬騰笑道:「當然知道。朝庭規定嚴禁私人釀酒,指的是用糧食釀酒,害怕過多的耗費糧食。
我說的這個釀酒,不用糧食,而是用-——葡萄。」
「葡萄酒啊?這是好事啊。可我們張掖不是已經有了葡萄酒嗎?」永嘉先生詫異地問。
馬騰說:「有是有,但太少了。
上次胡口古引三人來時,我要給他們每人帶上一百壇,後來聽說差點沒給他們湊齊了。
張掖現有的葡萄酒,主要是在山丹、昭武一帶漢人居住區,零零星星的比較分散,規模較小,產量更少,主要是當地人釀來自用的。
我這次到山丹,碰到一個葡萄酒商人,他姓謝名橫,是昭武人。我跟他拉了半天,深受啟發。
聽他說起來,我們張掖這個地方非常適合種植葡萄。
一是光照時間長,這是中原內地所不能比的。
收穫的葡萄穗大粒大,著色非常好,由此釀成的葡萄酒香氣濃郁。
二是溫度適宜。河西走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比之西域和寧夏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三是河西走廊的氣候非常乾燥,葡萄不生病。同時也為採摘后軋汁提供了保障。
四是張掖的戈壁荒漠區很多,土壤疏鬆,空隙大,有利於葡萄紮根生長,也為發展葡萄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資源。」
永嘉先生笑道:「這麼說來,平日里那些荒廢不用的荒漠地到成了寶地了?而且張掖這種乾燥的氣候也成了好事?」
馬騰道:「正是。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葡萄適合在這樣的環境里成長,由此結出的葡萄成色特別好,產出的葡萄酒口感特別宜人。
我們張掖有多少荒漠地?又能種植多少葡萄?想一想都令人振奮!」
劉天保問:「既然我們這裡這麼適合種植葡萄,那產量為什麼這麼少呢?老百姓不會擴大面積大量種植嗎?」
馬騰說:「天保兄問到點子上了。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一是老百姓對種植葡萄認可不夠。
這裡面又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種植葡萄周期比較長,三年後方能收穫,而種地當年就有收成;
再一個是農牧民放牧種糧都是輕車熟路行家裡手,而種植葡萄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新鮮事,從來沒幹過,更別說是釀造葡萄酒了。
農牧民只看眼前巴掌大的地方,你要讓他們種植葡萄,沒有十分的利益,他們是不做的。
二是官府不認可。
官府不認可,主要的原因是害怕影響賦稅。
農牧民放牧種糧,官府很省心,到秋上一收就完事了。
而種葡萄釀酒呢?在沒有收入之前,應該收的賦稅怎麼辦?這都是問題。
雖說釀酒收入很高,其間的利益這些當官的也都知道,但關鍵還是一個周期問題,時間太長了。
而這些當官的在一個地方只不過是幹個三年五年,哪有那麼好的耐心?
因此從官府這個角度,他們也不支持農牧民干這個。」
劉天保說:「既然老百姓不積極,官府又不認可,那我們從何下手?」
馬騰說:「官府好辦,到時在考核內容中加上這一項,就可以解決了。
老百姓那裡需要多做些宣傳,讓他們知道這是一項富民的好產業。
如果有帳算,他們不用官府催,就會主動積極地去做。
聽謝橫說,武威一個種植葡萄的百姓自己算了一筆帳:
按畝均純收入算,小麥350錢,油菜619錢,雜糧885錢,而釀造葡萄為2150錢,增收效果非常明顯;
而且種植葡萄省水省肥好操作,被當地農民看作是聚富寶。」
劉天保說:「以我對農民的理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別人說的天花亂墜,見不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他們是不為所動的。
剛才你說種植葡萄周期很長,據我所知,要出產品質超群的葡萄酒,周期更長。
那麼怎樣才能打消他們的顧慮,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