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馬倀妙計安漢陽
眾人皆點頭,心想這完全是可能的。
馬騰聽了,說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馬孝廉能及時發現問題,並能由小及大,推而廣之,著實不易,令人可嘆可敬。
對於這兩個問題,你可有應對之策?」
馬倀道:「第一個問題,根本上是一個管理體制的問題。
這些流民,有三萬之多,比之張掖一縣人口還要多。
對他們的管理上,目前這種辦法只是權宜之計,長久這麼下去是不成的。
但如何管理最好,我些日子我也曾經考慮過。
這裡離山丹縣比較近,離日勒縣也不遠。
但不論是將這些流民劃歸到哪個縣,與漢陽牧師苑的矛盾都不會得到很好的解決。
因為畢竟是兩張皮,合不到一塊去。
我覺得最好、也是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劃歸牧師苑管。
劉牧正你先別瞪眼,聽我說完。
牧師苑固然是以養馬為主,但將這些人劃歸於你,好處多多:
一是種莊稼與牧馬草地的矛盾由此變成了你們內部的矛盾,這樣處理起來方便,兩者之間不會變成敵對關係,一家人關起門來事情好說。
二是我發現你們牧師苑人員老化,外面的進不來,裡面的出不去。
這樣既可以優化一下你們的人口年齡結構,又可以有及時可靠的勞力來源,兩者的一些產品可以就地消化,十分方便。
當然,還有別的好處,這個我等下再說。」
劉人和說:「你說的這些好處,我們可以想像得到。
問題是我們這裡只有養馬的人,沒有管民的人和經驗。
若按你這個方案,今後我們一大家子人都別干別的了,單是管這些流民就把我們弄得手腳亂的了。」
馬倀哈哈一笑,說:「劉牧正,沒你想像得那麼誇張,你看這三萬多人,我一個人管得不也好好的嗎?
許多人把流民問題想得很嚴重,其實不然。
流民的要求很簡單,不過是要吃的、要住的而已,這兩者解決了,大問題就沒有。
至於你那裡,就更簡單了:設一個馬丞,專管養馬;設一個民丞,專事流民,下面再配上幾個人,跑跑腿什麼的,不就結了?」
劉人和一聽,還真是那麼一回事,也就不再說話。
馬騰道:「那你剛才說的第二個問題呢?」
馬倀說:「其實第二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也是緊密相關的,主要是流民的產業結構問題。
這些流民,目前乃至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都會存在一個產業結構過於單一的問題。
其實,我覺得漢陽牧師苑也存在這樣一個問題,除了馬之外,其他的畜牧幾乎沒有。
如果將這些流民劃歸牧師苑,那麼這個問題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
牧師苑可以劃出一些草場,用來放牧牛、羊、駱駝等等。
牧師苑可以將不宜養馬的一些年齡相對而言大點的牧丁,裁出來專門放牧這些牲畜,人員不足的部分,可以從這些流民中補充。
也完全可以採取另外一種模式。
你象流民屯田,官府提供土地、種子、農具,第一年不用交地租,流民收的糧食完全自己留下,從第二年開始,上繳三十之一。
放牧其他畜牧也完全可以這樣:
牧師苑採買一部分種畜,交由流民在指定的範圍內放牧,規定在多長時間內交給牧師苑多少什麼樣的牲畜,這樣不就更省事了?
不但省事,而且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牧師苑而言,白白得了無數的牲畜,只不過一開始提供一些種畜而已;
對於流民而言,雖說付出了一定勞力,但收穫了畜牧品,既有了額外的收入,又改善了流民的生活結構、飲食結構。
可以說是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劉人和雙手一拍,大笑道:「著啊!馬孝廉,你這個法子可太妙了!難為你怎麼想得出來?
這樣一來,雙方皆有利,兩者皆有積極性,可謂是皆大歡喜!」
馬倀笑道:「這回你不反對把流民納入你牧師苑管理了?」
劉人和說:「我反對也好,歡迎也罷,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所能左右的。
此事將軍若有所決定,不管怎樣,我都會服從,都會配合。」
「這個主意確實不錯!」馬騰高興地說。
馬騰聽了馬倀剛才的建議,說實話心裡很震驚!
用這麼一種簡單、非常可具操作性的方法,就把兩者都調動起來了,而且其中的獲利是極具可預見的!
馬騰看見閃爍的篝火照耀在馬倀黑紅黑紅的臉上,黑臉白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從那樣一張嘴裡,不緊不慢地說出一串串話語,而且是字字如璣妙語如珠,均是上上之策!
眼前此人,出身農家,也沒讀過多少書,但聰明天成,踏實肯干,更為難得的是廉潔奉公,諸事用心,實在是人才難得啊!
馬騰想到這裡,心中一動:日勒縣現在缺少一位縣官,此人不就是現成的人選擇嗎?
樂熹雖說飽讀詩書,但一無行政管理經驗,而且在做事方面,未必就比得上眼前的這位孝廉!
「馬孝廉確實是用心了!」馬騰說,「我上次來牧師苑,距今不過幾個月的時間,但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
三萬多流民,在你們三方配合下,安置得有模有樣。
吃的問題、住的問題、開墾土地的問題、莊稼種植的問題,都處理得非常好,我心甚慰!」
劉人和、馬倀起身躬身道:「這都是屬下份內之事。」
馬騰一擺手,示意二人坐下,繼續說:「我張掖地廣人稀,實邊是我上任伊始就定下的長久之計,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從內地向此移民。
張掖地方,可耕、可牧之地很多,然本地人口少之又少,僅靠當地人來發展,那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唯有從內地大量移民。
好在皇上和朝庭大力支持,才有了這次的三萬流民。
移民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遠大計,有了這次安置移民的經驗,下一次就事半功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