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玉皇降下施雨旨
諸位看官,你道這又是為何?莫非以劉徹仙官身份,即可洞察一切嗎?
當然,仙官自有仙官之能,這是不用多說的。
其實,即使劉徹不以仙官之神通,以其多年人間帝王的經驗,也知道馬騰此舉意味著什麼。
水是農業的命脈,在生產力相對落後、主要是靠天吃飯的中國古代農耕社會,這個「天」或命脈主要指雨水而言。
也就是說,原始農業的豐收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風調雨順的基礎上。
農業對於水特別是雨水的過分依重,使得中華民族對雨水的崇拜之情相當濃烈。
由此衍生出了許多對於雨水崇拜的文化現象,甚至不少帶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包含著許多光怪陸離、不可思議的成分,並滲透到人們的思維和行動中,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各個方面。
早在殷商年代,祈雨活動就已風行。
西周時,祈雨的禮儀日臻完備,國家設有專司祈雨的巫師。
據《周禮》記載,周朝設春官大宗伯職位,其任務是祭祀天神、地和人鬼,並明確規定:
「司巫掌握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
「舞雩」即「雩祭」,是古人為求雨而舉行的祭典。
漢代,「雩禮」在國家祭祀禮制中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對漢代祈雨的內容和儀式,前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有十分詳細的記載,一般是地方官出面,有時皇帝也會親自出馬。
所以,作為曾經的漢武帝,一看馬騰的這陣勢,就知道馬騰將要求雨,目前只不過是求雨的前奏,處於齋戒階段罷了。
在馬騰齋戒的三天里,村裡的長者,包括里正呂延年,也是心急如焚。
眼見旱情一天比一天重,而老天卻連一絲下雨的意思也沒有。
那位年輕公子日夜坐在地上齋戒,雖然與其素不相識,人家主動請纓心裡非常感激。
但他自己也說過這是他第一次求雨,能不能成功尚在兩可之間,萬一不成功呢?
可是除此之外又別無他法,只好一趟一趟地往來於田間地頭與廣場之間,不住地唉聲嘆氣,垂首頓足!
三日後,馬騰齋戒完畢,來到村東新築的土壇上,開始正式祈雨。
只見八尺土壇上,擺著一張貢桌,上面擺滿了貢品,點起了香燭。
馬騰上了土壇,一樣一樣地梳理貢品。
壇下,樂熹九人,全體村民,一一垂手而立。
馬騰開始率村民向上天行三叩九拜之禮。
禮畢,馬騰就香燭上引燃三根清香,齊舉於額頭之上,三躬之後,恭恭敬敬地插在香爐里;然後雙膝跪地,大聲朗讀起樂熹提前寫好的祈雨文:
伏以
玄穹高上玉皇大帝並雷公,電母,風伯,雨師四大雨神:
茲為後漢張掖郡驪軒縣祈求甘霖緩解旱情而文
雨神居上闕而管下界之水,黎民居下界而仰上京之神,上神賜福於黎民,則黎民敬仰上神,上神無視於黎民,則黎民不信上神。上下相關,神民相依也。
嘗曰: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主,糧以水為本。無糧則人不存,無水則糧不生。
今春以來,上蒼惜雨,下界無流,大河縮萎,小河乾涸,田地豁裂,莊稼枯黃,驪軒縣境,尤為其甚。
今其不雨,自四月以訖於茲。積水之澤,塵起冥冥。粟將槁死,蝗亦滋生。
雖政或不良,而百姓何罪?宜蒙哀矜。
彼撮土之山,勺水之川,尚能與民為福,錫之有年。
豈如泰山,朝出一雲,暮澤天下,其勢之易,易於轉圓。而比近托麗,顧不能憐。
殆莫之或告,告或不虔。夫民之生,蓋亦艱矣,無儲與藏,重斂煩使,歲一不登,多瀕於死。
奸強無知,或起乘時,聚為盜攘,以取誅夷。循理安業,田間之民,亦與俱亡,奚不可傷!
弟子馬騰,受命天子,忝居張掖司牧。前幾日路過此地,見其現狀,深以為憂。
弟子自降生以來,屢屢得上天眷顧。先是深山遇明師,再以塞外建奇勛;
履新以來,神跡更是昭昭:仙姑廟裡仙姑託夢,山丹牧苑天賜神馬,均解弟子之所急、之所難,弟子感激涕零,無以為報,唯有多行善政,不負上天之期望。
今弟子馬騰奏明太上,獲准向天庭求雨,以解斯地旱情,解燃眉之急,潤十方之農田,更潤百姓之心田。
懇望玉帝並四大雨神,儘快為上述旱區普降甘霖。則百姓感上神之大恩,三界記上神之大功。
馬騰頓首叩拜
農曆壬子年孟夏月上浣吉日榖旦
馬騰在上面朗讀祈雨文,當利里的村民聽得一清二楚,不由得心下大驚:敢情這位年輕公子竟然是新上任的張掖太守!
這可是真正的朝庭命官、地方司牧啊!
今日竟然來到這偏僻小村,為百姓祈雨,心中的那份驚訝、感動、感激無以復加。
但太守大人正在壇上祈雨之時,誰也不敢動彈,只好乖乖地跪在那裡,任憑眼裡的淚珠乒乒乓乓地掉在地上,宛如下了一場小雨!
馬騰念完祈雨文,將紙張在香燭上引燃,只見一縷香煙裊裊升起,直達上蒼!
而天上,日游神將手一拂,縷縷香煙立時變成了一份玉簡;這份玉簡很快到了勾陳宮東方朔的手裡,到了劉徹手裡,又很快到了玉皇大帝的手中!
玉帝說道:「驪軒縣之旱,乃是報其先祖當年縱橫所造殺孽。
本來,國家將士為國殺敵,其罪業不由普通士兵來承擔。
然其先祖,自安息戰敗后,四下為人傭兵,多有殺業。
天理昭昭,屢報不爽。
此次非但只是乾旱,其後還有蝗災、疾疫,死亡人數恰符當年其所殺人數才可。
既然霍卿有所陳請,此業可就此帶過。
不過驪軒人須在今後戴罪立功,以其強健之軀供霍卿驅策,協助霍卿早日完成一統大業。
對於霍卿所請,雷公、電母、風伯、雨師速速下凡,即到張掖地方。
霍卿這是自降生人間以後第一次陳請上蒼,朕亦不可太過吝嗇。
這樣吧,除驪軒地方普降大雨外,整個張掖郡也要普降喜雨,一則緩解地方旱情,二則權且給霍卿送上一份禮物吧!欽此。」
風伯、雨師、雷公、電母躬身領旨,即刻出了天庭,來到張掖郡上方,馬上布置相應一切。
這正是:
誰說蒼天無有情,一切盡在不言中。
前番肅殺摧萬物,後來雨露卻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