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馬騰天下> 第13章 馬革裹屍話伏波

第13章 馬革裹屍話伏波

  「你聽過馬革裹屍的故事嗎?」馬平問。


  馬騰搖搖頭。


  馬平興奮地說:「這個詞就是我們祖上發明的,說的也是我們祖上自己的故事。從這一點上說,我們祖上可以說是為天下的武將樹立了一個楷模。」


  馬援一生南征北戰,戰功卓著。建武十一年夏天,光武帝任命馬援為隴西郡郡守。馬援一上任,便整頓兵馬,派步騎三千人出征。先在臨洮擊敗先零羌,斬首數百人,獲馬牛羊一萬多頭。守塞羌人八千多,望風歸降。


  當時,羌族各個部落還有幾萬人在浩亹佔據要隘進行抵抗,馬援和揚武將軍馬成率兵進擊,羌人將其家小和糧草輜重聚集起來在允吾谷阻擋漢軍。


  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襲擊羌人營地,羌人見漢軍突如其來,大驚,遠遠地逃入唐翼谷中。馬援揮師追擊,羌人率精兵聚集北山堅守。


  馬援對山擺開陣勢佯攻,吸引敵人,另派幾百名騎兵繞到羌人背後,乘夜放火,並擊鼓吶喊。羌人不知有多少漢軍襲來,紛紛潰逃。


  馬援大獲全勝,斬首千餘級。但因為兵少,沒有窮追敵人,只把羌人的糧谷和牲畜等財物收為漢軍所有。此戰,馬援身先士卒,飛箭將其腿肚子都射穿了。


  光武帝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慰問,並賜給他牛羊數千頭。馬援像往常一樣,又把這些都分給了部下。


  建武十三年,武都參狼羌與塞外各部聯合,殺死官吏,發動叛亂。馬援率四千人前去征剿。部隊行至氐道縣境,發現羌人佔據了山頭。


  馬援命令部隊選擇適宜地方駐紮,斷絕了羌人的水源,控制了草地,以逸待勞,不許出戰。羌人水草乏絕,陷入困境,首領們帶領幾十萬戶逃往塞外,剩下的一萬多人也全部投降。從此,隴右清靜安寧。


  光武帝建武十三年交趾征側、征貳叛亂,光武帝任命馬援為伏波將軍,此後,世人皆稱馬援為馬伏波。馬援統軍沿海開進,隨山開路,長驅直入千餘里。


  建武十八年春,馬援率軍到達浪泊,與敵大戰,攻破其軍,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


  馬援乘勝進擊,在禁溪一帶數敗徵側,敵眾四散奔逃。第二年正月,誅殺了徵側、徵貳,傳首洛陽。朝廷封馬援為新息侯,食邑三千戶。


  馬援封侯,沒有自己慶賀,而是殺牛擺酒,犒賞將士。接著,馬援率大小樓船兩千多艘,戰士兩萬多人,進擊徵側餘黨都羊等,從無功一直打到巨風,斬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嶠南。


  馬援的部隊從交趾回軍到京城一個多月,正值匈奴、烏桓進犯扶風,馬援見三輔地區受到侵掠、皇家陵園不能保全,就自願請求率兵出征,朝廷同意了。


  馬援說:「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黙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這便是馬革裹屍的來歷。


  馬援九月才回京師,十二月又要帶兵出屯襄國,只有真為國忘身,才能有如此之境界。光武帝因他勉勞國事,剛剛征南回來,又要離京,命令百官都去送行,以示榮寵。


  第二年秋,他率領三千騎兵出高柳,先後巡行雁門、代郡、上谷等地。烏桓哨兵發現漢軍到來,部眾紛紛散去,馬援無所得而還。


  建武二十四年,南方武陵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沒。馬援時年六十二歲,請命南征。


  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而出征在外,親冒矢石,軍務煩劇,實非易事,沒有答應他的請求。馬援當面向皇帝請戰,說:「臣尚能被甲上馬」。


  光武帝讓他試試,馬援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鬚髮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老當益壯。


  光武帝見馬援豪氣不除,雄心未已,很受感動,笑道:「矍鑠哉是翁也」!於是派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率四萬人遠征武陵。


  建武二十五年春天,馬援率部到達臨鄉,蠻兵來攻,馬援迎擊,大敗蠻兵,斬俘兩千餘人,蠻兵逃入竹林中。


  此前,當部隊到下雋時,有兩條路可走,一是經壺頭山,一是經充縣。經壺頭山,路近,但山高水險,經充縣,路遠,糧運不便,但道途平坦。


  究竟該從哪兒進發,光武帝開始也拿不定主意。部將耿舒想從充縣出發,而馬援則認為,進軍充縣,耗日費糧,不如直進壺頭,扼其咽喉,充縣的蠻兵定會不攻自破。


  兩個人意見不一致,便上表說明情況,請皇帝裁決,皇帝同意馬援的意見。


  三月,馬援率軍進駐壺頭。蠻兵據高憑險,緊守關隘。水勢湍急,漢軍船隻難以前進。加上天氣酷熱難當,好多士兵得了暑疫等傳染病而死。


  馬援也身患重病,一時,部隊陷入困境。馬援命令靠河岸山邊鑿成窟室,以避炎熱的暑氣。雖困難重重,但馬援意氣自如,壯心不減。


  每當敵人登上高山、鼓噪示威,馬援都拖著重病之軀出來觀察瞭望敵情。手下將士深為其精神所感動,不少人熱淚橫流。不久,這位身經百戰的老將軍便在疫病的折磨中逝世!


  「俗話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這才能被稱之為全臣。」馬平頗為感嘆地說,「我們祖上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一般人都以為祖上是一員武將,文事稍遜,其實不是這樣的。」


  馬援不唯戰績卓著,治理地方也很有成效。在隴西太守任上時,金城破羌以西,離漢廷道途遙遠,又經常發生變亂,不好治理。朝廷大臣商議,要把該地區捨棄。


  馬援持不同意見,他提出了三條理由:第一,破羌以西的城堡都還完整牢固,適於固守;第二,那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第三,假如捨棄不管,任羌人佔據湟中,那麼,以後將有無窮的禍患。


  光武帝覺得他言之有理,依從了他的意見,下詔命令武威太守把從金城遷來的客民全都放回。放回的客民一共有三千多,他們各自都返回了原籍。


  馬援又奏明朝廷,為他們安排官吏,修治城郭.建造工事,開導水利。鼓勵人們發展農牧業生產,郡中百姓從此安居樂業。


  馬援還派羌族豪強楊封說服塞外羌人,讓他們與塞內羌族結好,共同開發邊疆。另外,對武都地方背叛公孫述前來歸附的氐人,馬援以禮相待,奏明朝廷,恢復他們的侯王君長之位,賜給他們印緩。


  馬援在隴西太守任上一共六年。由於他恩威並施,使得隴西兵戈漸稀,人們也逐漸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馬援治郡,務開恩信,寬以待下。他要求官吏務盡職守,自己從不過多於預,只是總其大體而已。


  他家裡總是賓客盈門,舊交滿座。手下的官吏來彙報具體事務,如果不是非管不可,他就說:「這是縣丞、縣尉的責任,你們老來煩我幹什麼?要是大戶人家欺負小老百姓,有外敵入侵,這才是我的事!」。


  一次,在靠近縣城的地方,鄉民們結夥械鬥仇殺。人們誤認為羌人要造反,驚慌失措,爭先恐後涌人城來。狄道縣縣長聞變,趕到馬援府門,請示關閉城門,整兵戒備。


  馬援當時正與賓客飲酒,得此消息,大笑道:「這些燒當族的羌人已被我打怕了,哪裡還會再來侵犯我?告訴狄道縣長守好衙門;百姓害怕的,可暫時藏起來」。不久,城中安定下來,才知是虛驚一場,大家愈發佩服馬援。


  在剿滅征側、征貳后,馬援見西於縣轄地遼闊,有三萬二千多戶,邊遠地方離治所一千多里,管理不便,就上書給皇帝,請求將西於分成封溪、望海二縣。皇帝許之。


  馬援每到一處,都組織人力,為郡縣修治城郭,並開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


  馬援還參照漢代法律,對越律進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與漢律相互矛盾的地方,並向當地人申明,以便約束。從此之後,當地始終遵行馬援所申法律,所謂「奉行馬將軍故事。」


  馬援關心國事,遇到該說的話,從不隱飾迴避。他在隴西,發現幣制混亂,使用不便,就上書給朝廷,提出應該像過去一樣鑄造五銖錢。


  朝廷把他的建議提交三府審議。三府奏明皇帝,說馬援的建議不可行,這事就擱置起來了。馬援認為幣制關係重大,始終掛記此事。


  後來,他從隴西調入朝廷任虎賁中郎將,回朝後,馬上就去找回了自己的奏章。見奏章上批有十幾條非難意見,便依據情理加以駁正解釋,重新寫成表章上奏。光武帝見他言之有理,採納了他的意見,天下從此得益很多。


  馬援回到朝廷后,屢次被接見。他鬚髮明麗,眉目如畫,善於應對,尤其善於敘述前代故事。在他口中,三輔長者、閭里少年,均有可觀可聽之處。


  皇太子、諸王聽馬援講故事,從不感到厭倦。馬援還善言軍事,光武帝常對人說:「伏波論兵,與我意合」。因此,凡是馬援提的建議,光武帝都予採納。


  有一次,馬援在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平定山林亂者,曾上表給皇帝,其中有這樣的話:「破賊須滅巢,除掉山林竹木,敵人就沒有藏身之地了。好比小孩頭上生了蟣虱,剃一個光頭,蟣虱也就無所依附了。」


  據說,光武帝覽書後,覺得馬援這辦法、這比喻,都堪稱絕妙,讚歎之餘,來了個當場運用,下令把宮中小黃門頭上有虱子的,一律剃成了光頭。


  馬平說完馬援故事,嘆曰:「大丈夫當效法我祖,生作人傑,死為鬼雄。征戰沙場安定天下,馬革裹屍又有何憾?治理地方為善百姓,鞠躬盡瘁青史留名!


  騰兒,我看你文成武就,人說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將來有機會當報效朝庭,封妻蔭子,重振馬家!」


  馬騰站起,向父親躬身行禮:「父親且請放心,兒子當以祖上為榜樣,忠心報國,死而後已!」


  嘗有一詩,云:

  馬家高祖是文淵,馬家兒郎在乾健。


  祖上留名千百世,且看肖孫譜新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