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金手指再啟
「蒙縣?」高敬宗深吸一口氣道:「我們在蒙縣(今商丘梁園區古城)距離睢縣只有區區五里,而我們在蒙縣只有三千守軍,最多可以為我們贏得一天時間,少則兩個時辰。本都督命令!」
眾將士肅然而立。
高敬宗道:「蔣方,劉雲飛!」
蔣方和劉雲飛同時出列,抱拳道:「末將在!」
高敬宗道:「點齊所有兵馬,咱們去會會慕容德!」
「都督不可啊!」崔逞大驚失色,惶恐道:「鮮卑白虜全民皆擅長騎兵,騎戰舉世無雙,拒城而守,我們尚有三分勝算,若是以騎克敵,無疑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啊!」
「睢縣咱們做了非常充分的準備,然而在本都督看來,這依然不夠!」高敬宗道:「一個城池,特別是像睢縣這樣一座以商業為重要目的建立的城池,城牆本身並堅固。更重要的是,咱們城內城外擁有六七十萬軍民,因此光是日常的物資消耗就已經是一今天文數字,如蔬菜,光是靠存儲都很快就會用光,燃料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補給,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咱們這六七十萬軍民中,並不是所有人都和本都督一心,雖然不必甄別,本都督也知道此時睢縣就如同一個篩子,晉、燕、氐秦各個勢力的探子、細作都有,一旦讓燕軍兵臨城下,如果有心人鼓動,很可能出現亂子。所以,被動防禦是最後無奈的辦法。本都督向來並不主張本土防禦,最好的辦法還是進攻。」
「可是,咱們騎兵……」
劉雲飛和蔣方兩位騎兵將領一聽這話,便用如同刀子一般的目光望向崔逞。崔逞心中一驚,卻硬著頭皮道:「都督明鑒,我軍騎兵草創,戰鬥力極差,一旦對上鮮卑騎兵,恐怕勝少敗多!」
高敬宗初創江淮都督府,軍中文武並沒有明顯界線,然而隨著高敬宗所佔領的地盤越來越大,充任地方官員的文官也越來越多。特別是高敬宗被東晉朝廷委任為討賊大都督,都督五州軍事,夏邑縣侯,這讓無數落魄的文人看到了一條希望之路。特別是高敬宗舉行一場如同兒戲般的科舉考試,把軍中大部分識文斷字的人,都陸續安置成文官。
文官勢力也開始快速暴漲,特別是祁門陳氏近水樓台,把一部分陳氏培養的帳房、管事和掌柜,搖身一變成為朝廷命官,這下無數寒門和庶族地主子弟心中興奮萬分。特別崔逞雖然只是都督府長史,卻隱隱成為文官領袖。
對於這些變化,高敬宗本人是持樂觀態度的。當然在高敬宗心中,崔逞主要負責如何有效統率文官系統,穩定人心。
對於崔逞的意見,高敬宗並不贊同,而是繼續向崔逞等人分析著出戰的必要性。有一點高敬宗並沒有向眾人說明。
傳統的認知中,漢人是不會騎馬的,漢人騎兵遠遠不是鮮卑人的對手。任何一個游牧民族,隨便拉出一個人,都可以輕鬆完虐漢人優秀騎士。這主要是因為在這個時代,騎兵發展還非常落後,首先騎兵沒有馬鐙,也沒有高橋馬鞍。高敬宗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只不過當時騎兵太少,高敬宗沒敢把後世的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發明出來。
其實原因也非常簡單,高橋馬鞍也好,雙邊馬鐙也罷,都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只是思維方式的問題,只是思維方式打開,人們可以輕易仿製出來。如果讓燕國軍隊裝備上高橋馬鞍和雙邊馬鐙,恐怕冉閔復生也無法打敗鮮卑人的具裝甲騎。
雖然鮮卑人意識到了輕裝騎兵在戰場上防護能力太差的問題,就加裝了馬鎧。然而卻沒有發明出來雙邊馬鐙和高橋馬鞍,這樣的騎兵在戰馬上,根本無法裝備長柄重型兵器,在與步兵對戰的時候,由於具裝騎兵裝備了兩層重甲,戰馬也裝備了馬鎧,這樣非但不能有效保護騎兵和戰馬的安全,反而更容易墜落戰馬。
這也是歷史上慕容恪用五千具裝甲騎被冉閔殺透軍陣,直逼慕容恪中軍的原因。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步兵手中的戈矛可以輕易將具裝甲騎的騎兵打落戰馬,一旦墜馬,幾乎不用管了,這些如同背了厚厚烏龜殼的鮮卑騎兵,根本不能依靠自身能力爬起來,他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愛馬把他們踩死,或者被敵人步兵刀槍加身。
這才是鮮卑慕容部具裝甲騎為何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的真正原因。在遼東的時候,鮮卑慕容部的具裝甲騎可以無視高句麗、扶余以及鮮卑段部、宇文部的騎兵弓箭,一旦發動,便如同壓路機一樣把他們面前的敵人碾壓致死。可是進入中原之後,漢人卻沒有成建制的輕裝騎兵供他們輾壓,更加不會傻傻的等著具裝甲騎在肆意砍殺,一旦戰鬥失敗,漢人步兵撒丫子就跑,可憐的具裝甲騎連徒手步兵都追不上。
高敬宗執意要出城野戰,崔逞也沒有辦法。高敬宗安慰崔逞道:「如果戰鬥不利,本都督就可以輕兵逃回,都是四條腿的戰馬,他們也休想追上本都督。」
崔逞仍然顧慮重重:「千金之子不坐垂堂。」
「這個時候,本都督豈能獨善其身?」高敬宗道:「千萬不要把士兵當成傻瓜,他們都不傻,如果本都督趨利避害,有危險就遠遁千里,有便宜就向,他們能會捨命死戰嗎?」
崔逞搖搖頭。
高敬宗道:「這就對了,誰也不比誰傻,如果把將士當成傻子,那麼這個將領才是真正的傻子。要想讓全軍將士拚命,本都督肯定率先拚命!」
高敬宗帶著劉雲飛、蔣方二人率領四千餘騎兵出睢縣北城,向蒙縣殺去。仔細觀察定會發現,這些北府軍騎兵都裝備了雙邊馬鐙和高橋馬鞍。在沒有馬鐙發明的年代,騎士作戰騎乘在馬匹的馬鞍上既有弓箭隨身又兼并長矛和刀劍盾牌,那個年代的騎士訓練比中世紀騎兵訓練要嚴,因而選拔要求更好。
這樣的騎兵培養代價非常高,而且戰鬥力卻非常低。幾乎所有與華夏為敵的游牧民族中,都留下一個傳說「臨陣不戰!」
所謂臨陣不戰,意思是說一旦漢人軍隊結成軍陣,那就不要打了。打得話只能是自取滅亡。區區四個字,卻是北方胡人用無數血淚總結出來的經驗。
高敬宗把馬鐙和高橋馬鞍發明出來以後,秘密裝備北府軍騎兵。經過半個月的訓練,這些騎兵的騎術提高非常快。事實上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馬鐙發明以後,使戰馬更容易駕馭,使人與馬連接為一體,使騎在馬背上的人解放了雙手,騎兵們可以在飛馳的戰馬上且騎且射,也可以在馬背上左右大幅度擺動,完成左劈右砍的軍事動作。
高敬宗「發明」馬鐙之後,並沒有像廣大穿越大軍一樣發明所謂成吉思汗所謂「曼古歹」戰術,而是「發明」波蘭翼騎兵的戰術理念。
曼古歹戰術真的像歷史上那樣神奇嗎?事實並非如此,至少一支戰鬥意志不是太弱,裝備不是太差的漢人軍隊在與蒙古騎兵對戰的時候,勝算在五五開。拿射程不到一百步的角弓與步兵弩對射,幾乎是拿衝鋒槍與自動步兵對射一樣的概念,弩機可以讓角弓教分分做人。蒙古的崛起有一定的歷史偶然因素,這個因素是不可複製的。首先在南宋以文抑武,全面腐敗讓軍隊戰鬥力弱得不像樣子。蒙古人撿了一個大便宜。同樣因為信仰之爭,打了足足二百多年的十字軍戰爭,讓歐洲諸國與阿拉伯、波斯幾乎流盡了血。
據不完全統計,這場十字軍東征,喪生超過千萬人。最後第八次由法國路易九世領導的十字軍兒童軍已經超過三分之一。這足以說明因為戰爭因素,歐洲人力出現枯竭。同樣******世界也不好受。在這種情況下,蒙古人幾乎不廢吹灰之力就佔據了亞歐非。
所以,高敬宗並沒有剽竊穿越世界里自以為高明的曼古歹戰術,如果真採取這種戰術,估計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然而波蘭的騎兵戰術卻不一樣,波蘭人面對的主要敵人有兩個:西北面的條頓騎士和東面的蒙古人。面對東線開闊的地形和機動的蒙古騎兵,波蘭軍不堪一擊,1241年連當時的首都克拉科夫都讓蒙古人給洗劫了一道。所以痛定思痛的波蘭人發明了翼騎兵。所謂的翼騎兵戰術,既揚長避短,不跟蒙古人拼騎射功夫,也不比拼騎兵衝鋒砍殺技術,而是直接對撞,一鎚子買賣。
在後世的軍文論壇里,高敬宗看過翼騎兵的裝備和訓練。所以在這個時空他也弄出了一支華夏騎兵。當然對於波蘭如同鳥翼一樣的披風,高敬宗是沒有裝備的。再說高敬宗手裡也沒有那麼多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