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赤壁何以借東風
比如說千古之謎,赤壁之戰,諸葛亮借東風,他怎麼搞來的東風?
其實他沒有用道術,只是把丹經學通了,會搞天氣預報,他學會了其中一句話:「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先庚三日,后庚三日!」
這句話就是說有一個節氣叫「立冬」,冬天肯定吹西北風,但在這期間,天氣突然變冷,就會陰極陽生,這時有幾天的氣溫要回升,然後會轉東南風,周易的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時候正好赤壁之戰,諸葛亮的東風就是在這個時候借來的,他就是利用這個氣候的變化,像衛星一下,可以預報天氣。
當時的主帥是周瑜,其實他被諸葛亮騙了,諸葛亮說能借來東風,只不過是懂天文,算定立冬的幾天會來東南風,所以告訴周瑜我去借東風。
就在高台上作法,反正一天借不到的話,我就兩三天等下去,早晚可以等到東風,他只是裝模作樣嚇唬人,故弄玄虛而已。
而曹操為什麼會把所有的戰船鋪上鐵板連合起來?
因為他也學丹經,也搞這一套,懂天文,知道氣候的變化。
他敢把戰船連起來,就是算定他自己的人馬在西北方,諸葛亮的人馬在下面,在東南方,這個時候是冬天嘛,吹的是西北風,你的箭射不過來,不能用火攻,我不怕你。
結果曹操沒有諸葛亮學得精通,沒人家理解得透徹,火燒赤壁就來了,五十萬大軍被葬送,家底全被敗光了。
赤壁之戰敗北后,曹操回到洛陽,在書房中苦讀丹經,當翻開這一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時忽然跳起來哈哈大笑,卻笑得苦澀。
他的部下感到奇怪,就問曹操「你這五十萬大軍都被燒完了,敗得如此窩囊凄慘,你高興個什麼勁兒?」
結果曹操只回答「我下了這麼大的本錢,半壁江山都丟了,只是弄懂了丹經裡面的兩句話,代價真是大的不得了啊!」
戴武聽得如痴如醉,太玄道人講故事很有一套,見解獨到,而且句句在理,有理有據,讓你不得不信。
雖然這些東西戴武沒有研究,但他這個程度,看天氣只是小菜,無師自通,他想知道的是這個般若智慧,到底是怎麼來!
「太玄道友,你我同為二果斯陀含,我見過其他二果羅漢,外界少林寺有個修悟者道的二果,叫趙得柱,他也有般若智慧,青城山的劍仙,不過降龍伏虎境界,也有般若智慧,不過他是搞劍的,劍心通明,和般若智慧一個道理,你們為什麼能有這個東西,而我卻沒有呢?」
戴武看著太玄,問出心中的疑惑,他已經是二果極限了,別人都有,偏偏他沒有,肯定是哪裡出了問題。
「道友莫急,其實這個智慧你已經有了,至誠之道在身,可以通神,只不過想把這個東西覺悟出來,需要一個契機,但你要把前提條件擺好,這種智慧,一定要心靈寧靜到極點,再加上那麼一點點小覺悟,它就來了!」
太玄摸著山羊鬍,眼光中滿是智慧,卻答非所問,只說你差一點,卻不告訴你怎麼得來,聽得戴武心痒痒。
看到戴武臉皮抽搐,好似牙疼的樣子,太玄道人哈哈大笑,接著說道:「所謂般若智慧,只在把握當下這一刻自己的念頭,把握自己的這一念,講話是一念,我要坐,也是一念,我要說,還是一念,不論在何時何地,不論身處何種狀況,順境也好,逆境也好,當下一個覺照,一念清明,明明了了,不為事惑,不為物迷,把握得住自己,把握得住天地,你的般若智慧就來了!」
聽著太玄道人吹牛,大道理講得牛掰,但都是理論,沒有具體的修證方法。
說來說去,想覺悟出版若智慧,看也不看,什麼都知道,還是要靠自己悟。
不過戴武聽他講了半天,字裡行間的意思,就是要把握「一念」,以清凈為根基,把握這一念,當下覺照,你就有般若智慧。
最後戴武聽太玄吹得耳朵都起繭了,你要不打斷,他能給你吹十天半月,純粹浪費時間,他的時間寶貴,只有十天就得回去,所以直接開問:「你就和我直說,我怎麼能覺悟出這個智慧,求道友指點一條道路!」
太玄道人哈哈大笑,看著戴武不耐煩的模樣,實在罕見,修養高到人生十毒都快斷開的戴羅漢,也會心煩,實在有意思,將來等他證了阿羅漢果位,這牛比算是有的吹了!
「道友,你生來具有大福報,天定人選豈是等閑,而且你善於布施助人,幫助過很多人,你自己卻不記得,其實你的福德資糧早就擺在那裡了,你自己卻看不見,這種應無所住的境界,太玄佩服!」
太玄道人又說廢話,看得戴武心急,舉手做威脅狀,開口說道:「再賣關子我打你啊!」
太玄這次笑得聲音更大,十分開朗,不過卻突然正襟危坐,收斂笑意,為戴武解惑:「道友曾助過孔家後人,何不去山東看看,孔聖帛書,足以圓你所求!」
聽到這話,戴武突然安靜下來,腦海中出現孔令覺的模樣,這個百歲老人,硬要稱呼他為恩師,他甚至受了孔令覺一拜,兩人有了師徒名分,後來在朝聖前,他想過去看孔聖帛書恢復修為,卻被自己硬壓下這個念頭。
現在,確實該去看看了。
「多謝道友指點迷津!」戴武向太玄行抱拳禮,心懷感激。
「聖人不必如此,你救我武當山一脈,於我等有大恩,能幫助於你,我心裡也痛快啊,道友快去吧,早些悟出般若智慧,天地日月,人文軼事,看也不看,什麼都知道,何等痛快!」太玄道人揮斥方遒,講得戴武熱血沸騰!
「道友,告辭!」戴武不再廢話,站起來對太玄行了一禮,轉身就走。
出了福地,戴武發動縮地成寸,向山東曲阜趕去,孔令覺自然在孔子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