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意外的股東
等了半天,盡聽著聊廣告行業版圖,跟康盛沒丁點的關係,劉暢不樂意了,「你們談項目,沒必要把我和戴總叫來吧?」
「讓你們過來,當然是有事。」陳喬山隨手分發了幾份材料,說道:「這是目前電梯平面傳媒的行業調查報告,先看看,大致了解一下。」
資料是諮詢公司的調查反饋,就一張A4紙,上面羅列了一長串的公司和相應的市場份額,少說也有十幾二十家,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框架傳媒。
劉暢一眼就發現了問題,她揚著手裡的文件問道:「不對啊,框架不是行業老三嗎,怎麼沒有分眾和聚眾傳媒?」
賈一楠是知道內情的,她幫忙解釋道:「分眾和聚眾是做商業樓宇視頻廣告的,框架的業務集中在住宅平面廣告上。」
「視頻廣告成本高,一塊液晶屏動輒七八千,框架的業務門檻低,一張海報,一塊鏡面玻璃外加一副框架,就能完成廣告投放,這也造成同業競爭者眾多,這張單子上列的,就是框架目前最主要的對手。」
劉暢笑道:「聽你這麼一說,我怎麼覺得這行業第三有點名不符實啊?」
「第三是沒錯,但要看跟誰比。」
陳喬山掃了眾人一眼,又繼續說道:「分眾去年剛成立,到目前為止已經完成兩輪融資,前後從軟銀和高盛拿到七千三百萬美金,聚眾創立的時間更短,也從凱雷資本拿到近四千萬美金,與之相反,框架已經有四五年的歷史,但一直都不親近資本,直到今天遇到危機,才想到外部融資,這也讓他們錯過了很多機會。」
劉暢追問道:「你準備怎麼做?」
「老王負責框架,你負責跟進名單上這些企業,一家家去談,咱們爭取在半年內完成對住宅平面媒體的整合。」陳喬山心裡很清楚,分眾巨資收購框架的背後,其實是資本的力量在作祟。
框架傳媒做的是廣告細分領域的業務,與分眾和聚眾目前並不產生衝突,單憑自身的實力,根本不足以撬動市場,不過一旦完成行業整合,雖然談不上是三足鼎立,卻也有了談判的籌碼。
「讓我負責?」劉暢很是意外,這個安排完全超出了她的預料,「線下廣告業務跟康盛沒有交集,談收購合適嗎,再說了,我用什麼名義去談?」
「當然是以公司的名義,咱們的廣告系統不是已經開發好了嗎,踢開領克特是遲早的事,有線上的渠道優勢,我們完全可以向線下發展……」陳喬山的計劃很周密,青山資本入資框架,康盛科技從其餘公司下手,即便中間出了意外,也可以隨時做出調整。
戴志康雖然不怎麼過問公司的日常管理,但對基本情況還是清楚的,他質疑道:「公司目前雖然實現了盈利,但資金有限,整合的資金從哪裡出?」
「儘管去談,不用擔心錢的問題,有困難可以融資,如果來不及,青山資本能全額墊付。」陳喬山擔心說服不了兩人,又強調道:「我看好框架,如果你們有疑慮,我可以做個承諾,中間如果產生虧損,由我個人一力承擔。」
話說到這份上,戴志康也不好再提反對意見。
劉暢卻仍是有些擔憂,「是不是再考慮一下,我跟戴總肯定沒問題,但集富那邊怎麼辦,是不是提前知會周先生一聲?」
「我打過招呼了,元旦之前,周正寧會過來一趟,到時候我們再商量。」陳喬山從來沒有吃獨食的打算,與集富亞洲相比,青山資本還太過弱小,多一個盟友總是不錯的。
…………
因為陳喬山催的急,事情迅速展,不到一周,便已有了眉目。
「我跟牛總談過,他對我們的方案很有興趣。」王四峰的動作不慢,已經跟框架傳媒的老闆牛磊見了兩次。
最近幾天,由於王四峰的高調加盟,青山資本很是受到各界的關注。
有個知名投資人曾說過,媒體的利潤來源於想象,陳喬山對此深以為然。
在沒有深入採訪的情況下,關於青山資本的新聞層出不窮。
與北大合作專項資助基金的新聞也被翻了出來,再加上重金邀請王四峰加盟,一時之間,眾多媒體爭相報道,短時間內為青山資本積聚了巨大的影響力。
現在看來,這個價值二百五十萬美金的廣告還是頗有成效的,最起碼王四峰是感受到了,他在跟框架管理層的接觸中,受到不小的禮遇,其中未嘗沒有這方面的影響。
投資方案是陳喬山親自做的,直接報價二百萬美金,已經壓了漢能投資一頭,他不覺得事情會出現反覆,「說說看,框架目前的真實情況如何?」
「麻煩比較多,最要緊的就是資金問題,如果半個月內拿不到融資,框架的資金鏈極有可能會出問題。」王四峰有些憂心忡忡,他了解到的情況比陳喬山當初講的要嚴重得多。
投資肯定是為了賺錢,誰也不想做賠本的買賣。
以框架目前複雜的局面,王四峰很不看好這筆投資,「框架去年貿然涉足視頻廣告業務,這部分虧損嚴重,佔用了大量的流動資金,這也是當前急於融資的原因。」
「除了資金問題,還有行業競爭加劇,這也導致廣告收入降低,但入場的租金成本不斷上漲,公司的利潤率在大幅下滑。」
陳喬山眉頭緊鎖,情況比他預想中要嚴重,「股東的情況怎麼樣?」
「聽說有股東提出退股,我問過牛總,但他沒承認。」王四峰偏保守,他並不看好這次投資,遂勸道:「就目前這種局面,我們是不是謹慎一點?」
「怎麼謹慎?」陳喬山問道。
王四峰有些無語,這就是明知故問了,資金短缺、股東不和、市場競爭激烈,擺明了就是個爛攤子。
「我不覺得投資框架傳媒是個好主意。」王四峰不再繞彎子,直截了當地表明了態度。
陳喬山也不意外,如果不是預先知道結果,他也不會對框架傳媒感興趣。
他問道:「如果暢姐那邊取得進展,你覺得還有投資價值嗎?」
王四峰有些猶豫,如果能完成對整個行業的整合,對框架傳媒的投資又將是另外一種結果。
劉暢已經與兩家燕京當地的競爭對手聯繫上,也取得了一些進展,其中郎媒傳播的老闆已經明確了出售意向。
王四峰心裡仍有疑慮,即便拿下這兩家,還有十幾家需要談。
而且他也不覺得劉暢能全部順利拿下,如果併購的消息傳出去,競相提價是不可避免的,行業整合的難度無疑還要加大。
思慮半晌,王四峰終是說道:「我保留意見,但如果你有足量的資金,或許可以試試。」
陳喬山笑著點了點頭,王四峰終於說到點子上。
上一世,漢能投資入主框架雖說只花了一千五百萬,但後續增資卻從未公布,十個月內連續併購了近十家競爭對手,想也知道,後續投入不會是小數字。
陳喬山看得很明白,資金才是這樁併購神話的根本。
「對了,還有個人找過我。」王四峰想起一事,便又提了一句。
陳喬山問道:「誰?」
「譚智,框架傳媒的顧問,他老婆是牛總的助理,本身也投了點錢,公司的小股東。」王四峰語氣平淡,顯然沒把譚智當回事。
「是他?」陳喬山嘀咕了一句。
「你認識?」王四峰追問道,隨後,他又不無自嘲地說道:「差點忘了,譚智以前是8848的CEO,你要做電子商務網站,肯定聽過他的名字。」
陳喬山搖了搖頭,漢能投資是框架併購案背後最大的金主,而譚智就是整個流程的操盤手。
當然,他還有另外一層身份,譚智還是行業內的財務諮詢顧問,也就是所謂的投資掮客。
中微半導體的那筆3800萬美金的融資,就是譚智居中牽線搭橋,找來的美國投資人,據周正寧介紹,這一單譚智僅傭金就拿了一百萬美金。
陳喬山實沒想到,譚智竟然還是框架的股東,這就有點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