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八八章 無賊無糧!
「此為本年二月十五,甲申日,皇上賜給岳飛的第七道御札:比屢遣手札,並面諭屬官,仍遣中使趣卿提兵前來,共破虜賊。諒卿忠憤許國之心,必當力踐所言,以攄素志。今據歸正人備說,金賊桀黥頭首皆在淮西。朕度破敵成功,非卿不可。若一舉奏功,庶朕去年宥密之詔,不為虛言。況朕素以社稷之計,倚重於卿,今機會在此,曉夕以佇出師之報。再遣此札,卿宜體悉。十五日。付飛。御押。」
岳飛收到這第七道御札時,已是二月十九日,由於糧草不足,再加上連續八天的奔波勞頓,此日大軍便在銅城順勢休整了一天。
而二月十五當天,岳飛則還在舒州以西,收到趙構寫於二月初十的第五道御札,並且也同時見到了負責送遞此道札的內侍中使張去為,按照白里度的理解,這位叫張去為的內侍應當就是一位太監。
「万俟卨!岳飛抗旨逗留一罪可有中使張去為的證言供狀?」
万俟卨則拱手回道:「回大人……這個,沒有……」
「既然隨軍中使的供狀都沒有,又何來的抗旨逗留?你們是不是認為給岳飛扣上這罪名后,其也根本就翻不了案,所以才懶得去準備啊?」
「這……」万俟卨也再次被問得答不上話來……
這時,另一位大理寺丞李若朴則答道:「回大人,在下曾有向張去為問詢過,當問及其在抵達岳飛軍中后,是否有發現岳飛抗旨逗留的情形時,張去為所給的答覆為——沒有!」
「那為何本案卷宗中不見此條證供?」
「因為張去為他不願在供狀上畫押,而其本身又是皇上身邊的人,我等不好強求,在將此事上報給万俟卨后,此事便也不了了之……」
接下來,元龜年則又大聲念誦起了下一道御札:
「此為本年二月十七,丙戌日,皇上賜給岳飛的第八道御札:得卿奏,欲躬親前去蘄、黃州,相度形勢利害,貴得不拘於九江。以卿天資忠義,乃心王室,諒惟蚤夜籌畫,必思有以濟國家之急。若得卿出蘄、黃,徑搗壽春,與韓世忠、張俊相應,大事何患不濟。中興基業,在此一舉。覽奏不勝嘉嘆。再遣親札,卿宜體悉。十七日未時。付岳飛。御押。
如果說,第六道御札是回復岳飛二月四日上奏的《乞出京洛奏略》,那麼這第八道御札所回應的,則應該就是岳飛於同一天晚些時候上奏的《乞出蘄黃奏略》,至於說為何岳飛同一天發出的兩份奏摺會間隔兩天才得到回應,除了可能有趙構自身的原因外,最大的一種可能,則就是第二份奏摺在進京的路途上被意外耽擱了。
「岳飛,何日何地收到這第八道御札?」
「回大人,收此御札已是二月二十二日酉時,大軍在舒城休整,但隨軍所帶糧草卻已用完,本指望繼續行軍一天,好到廬州籌糧,但我提前派去張俊軍中的於鵬業已在此日歸軍,並捎回了張俊的口信與書信,說:前途乏糧,不可行師!」
「舒城距鄂州多遠,距廬州又有多遠?」
於鵬則搶著答道:「大人,舒城距鄂州已然一千五十里,距廬州則為一百二十三里,單騎快馬加鞭不需一日便可達!」
「張俊,岳飛行軍十二天,共走了一千五十里,此速度可否正常?」
這一回,張俊倒也老實了不少,直接答道:「回大人,正常!」
「岳飛,既知前方無糧,你又如何應對?」
「回大人,在下深知於鵬所傳消息乃是十八、十九日柘皋與和州之軍情,而據斥堠探報,二十日廬州已復,故我便又派於鵬立即前往廬州,照會張俊,與之交涉糧草以及後續行軍事宜,而大軍便在舒城原地待命!」
「軍中兩位中使,張去為與毛敦書,對此安排可有意見?」
「回大人,二位中使對此並無意見!」
「於鵬前往廬州幾日返回?」
「回大人,於鵬次日深夜便已返回,只捎回了張俊的一個口信,乃:虜已渡淮,前途乏糧,請鄂軍他處就糧!」
「啪!——」白里度猛一拍驚堂木,喝問道:「張俊!剛剛岳飛所講,可否屬實?」
「回大人,岳飛所講,確有其事,但並非我刻意排擠岳飛不讓其進駐廬州,而是當時的廬州城內的確十分的缺糧!搶糧事件時有發生,我的手下也曾因此而被劉錡斬殺數人……」
根據隨後宣讀的行軍日記,二月十七日,岳飛大軍也已然在舒州界內,並已在前往銅城的路上。
二月十八日,岳飛大軍進駐舒州銅城,並接到趙構的第六道御札,隨此道御札而來的,就還有另外一位內侍中使毛敦書。
「中使毛敦書的證言供狀可有?」
「回大人,亦無!」
同樣是二月十八日這一天,在距銅城三百八十裡外的柘皋,則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柘皋之戰。
後世的史學家們認為,柘皋之戰,宋軍之所以能夠快速取勝,無外乎兩點原因:
一者,金軍此戰的交戰誠意並不足,除了完顏兀朮沒有親臨戰場之外,其這一戰本就也有試探宋軍真正實力的意圖,當發現宋軍投入了重兵進行阻擊后,便毫不猶豫的一戰即退;
二者,宋軍在此戰中也確實投入了較大的兵力,至少都有六七萬人,而金軍則應在三萬左右,在兩倍兵力的情況下,形成多面合擊,取勝也自是正常。
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白里度則認為,柘皋之戰相當於就是金軍投放給宋軍的一個誘餌,並且還是有毒的那一種,真正的殺招便是後面的濠州之戰,而張俊在吃下這一毒餌之後,也果真便中招了,並且也連帶坑了一把岳飛。
思緒回到公堂之上,元龜年也仍在繼續念誦:
「此為本年二月十九,戊子日,皇上賜給岳飛的第九道御札:得卿九日奏,已擇定十一日起發,往蘄、黃、舒州界。聞卿見苦寒嗽,乃能勉為朕行,國爾忘身,誰如卿者!覽奏再三,嘉嘆無歝。以卿素志殄虜,常苦諸軍難合。今兀朮與諸頭領盡在廬州,接連南侵。張俊、楊沂中、劉錡等共力攻破其營,退卻百里之外。韓世忠已至濠上,出銳師要其歸路。劉光世悉其兵力委李顯忠、吳錫、張琦等奪回老小、孽畜。若得卿出自舒州,與韓世忠、張俊等相應,可望如卿素志。惟貴神速,恐彼已為遁計,一失機會,徒有后時之悔。江西漕臣至江州,與王良存應副錢糧,已如所請委趙伯牛,以伯牛舊嘗守官湖外,與卿一軍相諳妥也。春深,寒暄不常,卿宜慎疾,以濟國事。付此親札,卿須體悉。十九日二更。付岳飛。御押。」
趙構的這道御札寫的也真是夠啰嗦的了,不過從字裡行間當中,也還是能看出趙構對岳飛見苦寒嗽、帶病行軍的體貼與關懷的。
「岳飛,何日何地收到此御札?」
「回大人,此御札乃二月二十四日一早送抵舒城,見御札提及糧草事宜,在與軍中二位中使商量過之後,在下便決定經銅城再前往舒州或池州就糧。」
「哦?為何不留在銅城?」
「回大人,八千人馬每日消耗極大,銅城在被大軍駐紮過兩天後,業已再無多餘糧草,如要就糧,便只能前往舒州或池州,另外二地距臨安路途更近,與朝廷來回傳遞消息亦更加方便。」
「好!岳飛對於這三道御札的應對,各位可否存在疑議?可否存在抗旨逗留?」
「我等沒有疑議,岳相公不存在抗旨逗留!」
「既然隨軍中使都認可此段行軍,那便不存在抗旨逗留!」
堂下眾大臣也是紛紛表態,而秦檜則仍舊是一言不發……
「秦檜狗賊,你不發聲,我便算你是對此段行程合理表示默認了!」
秦檜雖仍舊沉默,但任務進度卻也隨之提升到了十五分之九,距離完成任務,也就只剩下最後的六道御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