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漢王登壇拜上將
劉邦聽聞陸言如此說,只是苦笑,「侯爺莫要如此安慰我了,那老村夫平時挺敦厚的,關鍵時候當真不如一隨從爾。」
「兄長此言差矣,起義之初,兄長僅有兩縣,且有一縣被雍齒奪去,這般相國都未離去,何況今日佔蜀地百里,何有離開之由。」陸言緩緩的說道。
「侯爺有所不知,人心似水,哪有不變之理,現下果然是老天讓季偏安一隅啊。」劉邦舉杯長嘆道。
王宮諸事不提,且說韓信只帶兩部兵書,一路東去,策馬至午時,方才來到雲雨澗,果真山中瀑布水流湍急,那石橋卻已不見了蹤影。
韓信只得將馬系在岸邊,自己估摸著時間,蕭何從南鄭深夜策馬,經多巡視,路遇夏侯嬰,只說韓信向東行去。
蕭何稍微喝杯茶水,又向著東方追去,夜深路途多險阻,蕭何亦無退卻之意,直到深夜,映著月光方才看到馬匹在溪邊飲水。
心想定是前有溪水,韓信過之不去,故而在此等候溪水落下,可見乃是天不絕漢,否則必然失去一員大將。
蕭何很是激動的從馬上躍下,此刻的韓信正在石橋前用火光讀閱兵法,見到遠處有動靜,不免有些緊張,畢竟荒郊野嶺,易有野獸出沒。
「敢問何人在遠處,還請報上名來!」韓信當即舉起火把問道,蕭何見狀,慌忙擺手,快速向著韓信走去。
「內史勿憂,乃是漢相蕭何,特來尋內史回去,共同議論國事,尋求出蜀地之法。」蕭何很是直接的說道。
韓信表面上略顯茫然,但內心卻很高興,「既然如此,還請相國回去吧,漢王不用某,回去又有什麼用。」
蕭何面帶倦容,有些疲憊的坐在旁邊的石頭上,「內史休說如此之言,此次若回,漢王不重用內史,何亦隨內史一同離開。」
「哎,縱使相國與漢王親近,但王終究是王,相終究是相,相國何來如此有把握之言,莫要拿某取笑才是。」韓信當即擺手道。
蕭何見韓信臉色不信,當即從袖中取出帛書,「何於此立下文書,這般行事,敢問將軍信否?」
旁邊的韓信只是沉默不語,蕭何慌忙從馬匹上取下墨筆,在火堆旁寫下字據,又用自己的印綬蓋章,雙手奉與韓信。
「何這般,難道內史心中還有屈才之怨?」蕭何頗為無奈的說道。
韓信立即起身行禮道:「相國蓋印立書,重言自然相信,今日天色已晚,明日便與相國同回南鄭,以助漢王。」
蕭何聞言心中大喜,徹夜未眠,次日當即策馬與韓信同回南鄭,此時的劉邦對蕭何已經是心灰意冷,忽聞蕭何從東而回,猶如至寶失而復得,當即罷朝前去迎接。
王宮外,蕭何衣服略破,頭髮凌亂,韓信則是立在其身後,「相國為何棄朕而去?當真是愁煞朕也,若非兄長好言相勸,朕恨不得誅殺老村夫全家!」
蕭何連忙叩首而拜,「啟稟大王,臣不過是助大王挽留大將罷了,否則大王再無出蜀地之日,今人已帶到,何無愧矣。」
劉邦當即挽起蕭何,有些疑惑的向身後看去,正是自己欽命的治粟內史韓信,「竟為一內史,使得相國如此疲憊,當真值得否?」
身後的陸言亦是走上前來,「兄長,哪有值與不值,縱一小兵也值得,況重言身有大才,子房兄長亦是與我書信。」
陸言說罷,當即從袖中取出張良的書信遞與劉邦,劉邦則是有些迷茫的接過書信,「此乃張子房書信?」
「其中之言,並無半句虛詞,還請兄長定奪!若是不從,子玉便不能侍奉兄長,願歸隱山林,待楚霸王囊括天下再行入朝為官。」陸言說罷當即躬身跪拜。
旁邊的蕭何亦是同時跪拜道:「吾隨侯爺之言,若大王不拜韓信為上將,掌傾國之兵,何便做一山野村夫!」
劉邦立在宮門前,很是仔細的看著張良的書信,其中備言韓信之才,又觀陸言蕭何跪拜在地,心中亦是左右為難。
想來,若韓信無才,張良何來親筆書信,蕭何怎會趁夜而追,而且陸言多方舉薦人才,未嘗有錯,今拜無戰亂,拜韓信為上將,且看他如何治軍再做定奪也無妨。
劉邦心中計定,當下便攙扶起蕭陸二人,「侯爺相國如此推薦,朕如何敢不用,二位隨我來,朕於宮中親自發放詔文,封其為漢上將。」
陸言與蕭何相視,依舊站立不動,「朕已經答應封韓信為上將軍,兩位難道還有什麼不滿?」言語間頗為無奈。
陸言當即行禮道:「古來封將止有文書?子玉來看似乎有些不妥?」言罷,當即看向了一旁的蕭何。
「何遍觀古籍,未曾聽說拜將如此之簡,臣嘗聞古之拜將,需沐浴靜心三日,而後登壇祭天,昭告文武百官,親自於拜將台朗讀詔書,后賜印綬,交兵權,如此繁瑣,在何看來,尚屬簡易,今止有詔書,恐難以使得群臣信服。」蕭何緩緩的說道。
劉邦在旁聽聞此言,不免有些皺眉,「樊噲、周勃、灌嬰等人亦是朕之愛將,何曾如此厚待?今不過一淮陰小將,曾受胯下之辱,這般厚待,只會讓天下人嗤笑我漢無才可用,竟厚封楚之棄將。」
「兄長此言差矣,樊噲諸將勇無二,謀平常,況今時不同往日,正值漢用人之際,何談他日之辱,莫非兄長用人真如一面之見,疏於他人之言?」陸言擺手道。
劉邦見狀,面色稍顯羞愧,「既然如此,朕亦不再多言,擇日登壇拜將,只不過若韓信無才,此之過侯爺可願意承擔否?」
「兄長放心,若重言才不及樊噲諸將,子玉願負荊而來,任憑兄長責罰!」言語間很是篤定。
在蕭陸二人的極力勸諫下,公元前二百零六年末,韓信終在蜀地封為大將軍,掌管南鄭所有軍隊。
而且樊噲、周勃、灌嬰、王陵等人皆聽任於韓信,若有冷眼相對,心存不服者,漢王自有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