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氣運之說
張元昊沉住氣,不緊不慢地問道:「若依你所言,闖關者並非身具大氣運,而是手段繁多,底牌層出不窮,擁有種種手段規避乃至強行度過險地乃至死地,又是如何?」
「老爺明鑒,我獲取過不少歷屆闖關者的記憶,其中就有著不少對九死窟的片段。其中有一個險地,在數個歷屆闖關者的記憶之中都有映像……
此地名為陰煞穴,每逢陰時陰刻,便會從中刮出蝕骨陰風,侵蝕血肉,結丹之下絕難抵擋,唯有法寶靈光和丹氣能夠庇護,而且若是三個時辰還沒能從中逃出,陰煞**便會生出一種絕陽極煞,此等煞氣,丹氣都會被頃刻間腐蝕,曾有結丹中期修士入此險地,三個時辰還沒能遁出,被那絕陽極煞困住,只支撐了半刻鐘便化作了一灘膿水!」
伏靈的表情光影變幻,時而驚異,時而感嘆,豐富至極。
「像這樣的險地,九死窟之中則是有著不下百處,就算是對於結丹修士而言,也是絕險之處,稍有不慎,便命喪當場……
至於死地,小的並未得到過相關記憶,卻深知一點,即便是阮靈此人復生,進入九死窟中任何一處死地,也是險象環生,危機重重,而他乃是數千年前的元嬰後期大修士,出自舉世大派,可以說同境界罕有敵手。因此,對於普通的元嬰而言,此地近乎是必死之局!」
聞罷,張元昊點點頭,若有所思。
氣運,他確實有,而且非比尋常修士,也是大氣運加身,自重生后修行之路勢如破竹,奇遇連連,戰力更是可以說同境界罕有敵手,越階戰鬥也是小菜一碟,這全都得益於他重生后能夠窺破他人氣運的能力,不過自其氣運種子蛻變,化作仙藤之軀后,其氣運顏色便一直停留在了青色,期間他甚至斬殺了一名淡紫色氣運的結丹土著,氣運卻沒能得到半點提升,那流逝的氣運彷彿無形之中被某物給吞噬了去。
「我燃燒氣運,便能夠感受到仙藤反饋而來的虛弱感,顯然燃燒氣運是會消耗仙藤之軀,然而卻沒有了半點補充,可能是缺少某個契機或者是我的實力境界……」
張元昊眼珠轉動著,心中想了開去。
「燃燒氣運時能夠推衍功法典籍,極快地增長對其理解和領悟程度,只要氣運足夠,便能瞬間能使我將某個部功法推衍到大成境界。雖然有此奇效,但是我卻始終感覺自己對氣運之力的開發使用程度完全停留在最初級的階段……」
氣運確實玄妙得緊,像張元昊前世,古有禹皇立九鼎,鎮壓九州山河,穩固龍脈氣運;商帝摹玄鳥,繪圖騰,延續國運,歷屆帝皇,凡坐擁江山者,皆有鎮封氣運之物,雖然這些可能是虛無縹緲的野史雜談,但卻皆有一定的可信度,不少野史學家與考古者發現了大量與氣運之說契合的正史片段與出土文物,他前世的不少顯赫政亨人物都對此深信不疑,將氣運一說認為是保佑他們升官發財的秘訣。
「假設氣運用途遠不止推衍功法一途,那麼就是說,在我燃燒氣運時,肯定有著某種沒有被我發現的效果!」
張元昊心中這樣想著,內視己身,意識陡然轉入如同靜謐星空的識海,一株貫穿星河,藤蔓遍布宙宇的攀天仙藤宛如活物,根須抖動,無盡青綠色的光點垂落,宛如甘霖降世。
心中念頭微動,青綠色的氣運仙藤便一陣模糊,倏地燃起一層透明色的淡青焰火,而後很快覆蓋整株仙藤身軀,宛如整個識海都隨之燃燒了起來,一片青碧之色。
張元昊控制著氣運燃燒的速率,首先嘗試著將自己手心劃破,壓制住體內純純粹欲動的血脈,也沒有動用蒼青生炎的治癒能力,等了數十個呼吸才停止流血,並沒有加快傷口的癒合。
不是這方面!
張元昊皺了皺眉,抬手便是一發火球術,即便沒有真意的加持,築基圓滿的修為也令得這團火球術大如車輪,赤焰翻騰涌動,暴烈的氣息瀰漫,幾乎能夠直接重創乃至擊殺尋常築基境。
「術法也沒有直接的加成效果……」
張元昊唰地便將火球甩出老遠,轟隆一聲炸裂在半空中,流火四射,熱浪翻滾,駭得脫離了張元昊手心的伏靈兩個掠身,縮回了前者懷裡。
「伏靈……你見多識廣,你可知道氣運這種虛無縹緲的力量,有沒有什麼運用之法呢?」
張元昊嘆了一口氣,隨意地問道。
伏靈縮了縮,道:「老爺,小的腦海之中確實有不少關於氣運之力的典籍記載,當中也卻有對其用途的分析!」
頓了頓,伏靈接著道:「一國初立,當有重器鎮國,封存龍脈,鎮壓氣運,一國之君必是氣運不凡之輩,日日受龍脈福澤,享舉國氣運加持。據傳遠古時期有一古國名涯,名涯開國之君將搜集舉國龍脈,鎮之皇宮下,並將一國之運分到了傳國玉璽、先帝遺詔以及國庫密鑰上,後人得其三樣,才可一統全國,繼承大統。
然而到了名涯最後一代君主時,先帝遺詔失蹤,傳國玉璽被盜,其手上只餘一樣國庫密鑰,后值大災,民不聊生,國境大亂,有梟雄得玉璽,獲遺詔,與名涯君主三分國度。最後,皇城被破,據傳當日有金龍自皇宮地底飛出,分作三條龍影,分別代表三份國運,持國運之器便可調動龍脈,令山河挪移,天地變色!」
言罷,伏靈繼續道:「再者,有傳說言遠古修士所修乃'氣','命','靈'三者。氣者,生靈吞吐之物,練得一口混沌氣,可教天地分陰陽;靈者,魂也,所謂轉輪九千九百世,一點蒙昧始於胎,三魂六魄合一處,不登幽冥轉生台;而這命者,便是所謂的氣運,造化!
據傳有一失傳古法《望氣術》,遠古年間人人皆習之。遠觀生靈之氣,采眾氣補己氣,合造化之道,循氣運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