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列裝馬鐙
轉眼之間,負荊請罪之事已過去半月有餘。然而李延昭的這一舉動,依然時不時成為軍中兵卒茶餘飯後消遣的談資。
雖然眾兵卒對於此事談論得甚是熱烈,然而甚少有人看出李延昭的真實意圖。因而在絕大多數軍中士卒的認知里,李延昭是害怕了龐司馬的威勢,因而才前去負荊請罪。
只有竇通、劉季武、曹建等為數不多的李延昭屬下騎卒,對此事心如明鏡一般。李延昭的行事風格,他們都是明了。
加之營中士卒對竇通一事的始末均是知曉。包括李延昭對龐司馬部下大打出手,以及六日禁閉,及至後來的負荊請罪。他們都可算是親歷者,所見所聞固然是比其餘士卒全面得多。結合李延昭的行事風格,他們自然也是明白了這位上官的真實用意。
然而很默契地,眾人對於此事,卻都抱持了緘口不言的態度。於是這半月來,李延昭帶領眾人每日操練。日子過得倒也堪稱風平浪靜。
唯一令眾人倍感不解的是,前日太守遣郡城內的工匠,將一批加裝馬鐙的馬鞍送來軍中,卻是令騎卒們疑惑不已。
廣武軍騎卒雖少,然而個個都堪稱精銳。馬都尉在時,嚴格的選取,以及苛刻的操練,成就了廣武騎卒們精湛的馬上技藝。
廣武軍騎卒不僅可以在馬背上揮舞刀劍劈砍,還能熟練地在顛簸的馬背上使用弓弩,雖然騎射的準頭仍然比不上鮮卑等游牧部落的騎兵,然而卻已是相去不遠。
放眼整個涼州的郡縣軍隊中,這支百來人的廣武騎卒,也足以堪稱騎兵中的勁旅。即使是佔據了河湟之地,數量及武備,都遠超廣武數個檔次的西平騎卒,在技藝上也是難與廣武騎卒一較高下的。
由此,廣武騎卒的優秀技藝便可見一斑。然而如此強悍的這麼一支騎卒,卻依然對郡府發來的,這一批加裝馬鐙的馬鞍感到不以為然。
李延昭對這種難以接受新事物的態度早有預料。因此倒也是並未多言。只是次日操練之中,分出兩撥各十幾名騎卒,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對抗演練。
其中一組人由葉隊率帶領,繼續使用未加裝馬鐙的馬鞍。另一組人由李延昭親自率領。俱是換裝新馬鞍。雙方手持木刀木劍,以及去掉箭鏃的弓矢,便在校場之上展開對抗。
隨著李延昭的一聲喝令,對抗演練的雙方俱是催馬向對方衝去。考慮到安全問題,若是在這等混戰之中,有人墜馬的話,多半是九死一生。
於是李延昭在開始演練之前,已是下令演練雙方,都用繩索將各自騎士捆在馬鞍上,雖然刻意綁鬆了一些,給這些騎卒留下了一定的活動空間,然而他們動作還是普遍受限。難以在馬背上大動作揮砍。然而為了安全,李延昭也不得不如此。
雙方騎卒各自都排成一個楔形陣,撒開馬蹄便向著對面衝鋒。李延昭囑咐己方的十幾人跟緊自己的馬匹,這個對抗演練雖是低烈度,然而若是直直衝鋒,互相撞上對面,依然是難免出現傷亡的。
李延昭可不傻,非戰鬥減員他當然是能免則免。於是在己方馬頭距對方馬頭僅有六七丈遠的距離上,他向左撥轉了馬頭。
身後的十幾個騎卒見狀,亦是紛紛同他一起撥轉馬頭。李延昭這個楔形陣便與對面葉隊率的楔形陣擦肩而過。隨著李延昭一聲「砍!」的喝令,麾下騎卒們紛紛伸出手中的木刀木劍,向著擦肩而過的葉隊率那組人身上砍去。
兩隊人擦肩而過,短兵相接。由於李延昭帶著眾人向左調轉了馬頭,擦肩而過的時候,兩邊士卒都是拔出木刀木劍,借著馬速拼殺了一陣。由於葉隊率屬下的那些騎卒準備不足,開場就被李延昭這邊進攻得手,兩隊騎卒交錯而過。葉隊率那邊已有四五人縱馬出列,到一旁觀戰去了。
首次交手,對面已折損四五人,而自己這方僅有一個倒霉蛋因為靠後,而被對方的木刀掛中,無奈之下也只得馭馬出列,到旁邊歇著了。
眼見己方第一回合就折損了諸多騎卒,葉隊率不由得大急,衝出去三五十丈后,又與麾下士卒們紛紛撥轉馬頭,匆匆列陣,而後便組織再次對沖。
李延昭亦是集結了自己麾下騎卒們,不再排列成楔形陣,而是排成一個鬆散的橫陣,李延昭囑咐己方騎卒,待會對沖之時,進至離對方八九十步便撥馬回頭,然後與對方保持三五十步距離,用手中弓箭射殺對面。
手下的騎卒們聽聞此等新奇戰法,也是紛紛應諾。反正即使不知如何行事,待會看李百人長不就得了?於是在李延昭的組織下,手下這十幾個騎卒又是緩緩催馬,漸漸向對面三五十丈外的葉隊率那組人衝去。
「加大間距,準備轉向!」李延昭喝令著。手下騎卒們聞言,紛紛加大了每匹馬之間的間距。
「轉!」李延昭眼見己方已經接近到葉隊率所領那批騎卒四十餘步距離上,便大聲喝令道。
隨著李延昭的喝令,十餘騎卒紛紛撥轉馬頭,向後行去。李延昭環首四顧,眼見眾軍已是紛紛完成轉向。而轉向間,葉隊率帶領的騎卒們也是賓士到了僅僅二十步開外。
葉隊率眼見對面李延昭那隊騎卒不僅排列成橫陣,而且陣列分散,此時更是紛紛撥轉馬頭,反倒向他們衝鋒來的位置馳去。從未見識過這等戰法的葉隊率,心中已有一股不祥的預感升騰起來。
然而此時自己這邊馬速正快,對面撥轉馬頭之後,尚未及讓戰馬提起速來。自己這邊只需衝到他們背後,任他們有再精妙的戰法也是無用了。
想到這裡,葉隊率奮力催馬,並舉起了手中的木刀,喝令著手下的士卒:「沖啊!」
然而葉隊率話音未落,便見沖在前面的李延昭那隊騎卒,卻是取弓搭箭,回身便向他們放出了一波箭雨。
因為是對抗演練,故而這些箭矢均是取下了箭鏃,並在箭桿前端箭鏃的位置,用一小塊布包上了一團棉花,免得出現不必要的傷亡。然而此時見對面那波箭雨直直向自己這邊飛來,葉隊率仍然是冒了一頭冷汗。
他反應敏捷,迅速用手中木刀磕飛了一支飛到面前的箭矢,然而回頭四望,卻發現又有四騎撥馬出列,向一旁行去。心下不由得一凜。
往日里,因為騎卒們在馬上沒有穩固的支撐點,因而甚少在馬上使用弓弩。於是葉隊率卻也沒有料到,對面的李延昭等,會使出這一招通常是弓馬嫻熟的游牧民族,才會使出的招數。
因此一個猝不及防之下,己方竟然又折損了四名騎卒,轉眼之下竟然只剩了幾人還在衝鋒的路途上。
然而李延昭那邊卻也不客氣,又是一波接一波的箭雨襲來。葉隊率終是心有不甘地看著一支棉花箭射在自己的鎧甲上,隨後掉落下去。
葉隊率終究是嘆了口氣,而後緩緩撥轉馬頭,向著一旁行去。
不過兩個衝鋒的功夫,這場對抗已是落下帷幕。李延昭一方僅以一人的微弱代價,便是戰勝了葉隊率這一方。
兩方士卒均是營中打亂選取的,論技藝,絕對沒有太大的差距。要說傷亡比為何如此懸殊,一方面是李延昭出色的臨陣指揮,另一方面,加裝在馬鞍上的小小馬鐙,無疑功不可沒。
正是這個小小的馬鐙,給李延昭那組人提供了在顛簸的馬背上無比穩固的支撐點。使得他們可以向那些弓馬嫻熟的游牧民一樣,在馬背上開弓放箭。
在對抗中落敗的葉隊率,經過對演練過程的一番思索,倒也是認可了這一結果。馬鐙能在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如今經過這一場對抗演練,也逐漸被眾騎卒所接受。
李延昭也很滿意這場對抗的結果。這個結果無疑能使自己手下的這眾多騎卒更快地從心裡接受馬鐙這種新事物。從而使得廣武軍騎卒的戰力,得到一種突飛猛進的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