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都市青春>天界帝國志> 456,太上老君差點殺了文殊菩薩

456,太上老君差點殺了文殊菩薩

  陳玄奘離開長安,開始漫漫取經路,三界眾生渾渾噩噩,並不知道此舉對他們的命運意味著什麼,雙方高層卻是心知肚明,暗中角力。靈山佛派,精神大振,觀音菩薩運籌帷幄,終於促成了這次取經行動,如來佛祖大加讚揚,眾佛陀、菩薩、羅漢也無不敬仰,觀音菩薩只是謙卑地說道:「全靠佛祖護佑。」


  她有資格謙卑,只有做出了成績的人才有資格謙卑。


  如來佛祖又問道:「取經路上,一路艱險,眾人有什麼主意啊?」


  觀音菩薩說道:「佛祖,我已經覓下三個徒弟,可保唐僧一路西行。」


  文殊菩薩早已按捺不住了,曾幾何時,他還想與觀音菩薩爭鋒,可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對手,無論是法力,還是對靈山的貢獻,自己都遠遠不及,尤其是觀音菩薩竟然犧牲了金蟬子,換取靈山五百年平安,從那之後,他對觀音菩薩更是死心塌地地信服。


  但是,眼看著觀音菩薩立此大功,他自然也想為佛祖分憂,為靈山效力,便說道:「佛祖,我看過西牛賀洲的形勝地圖,唐僧西天取經將經過一個大國,此國東西六百餘里,南北四百餘里,都城喚作員渠城,去長安七千三百里。其國人勇而寡略,好自征伐,國無綱紀,法不整肅。」


  如來佛祖問道:「不知道這是哪個國家?」


  文殊菩薩說道:「此國喚作阿耆尼,又命焉耆國,國中本有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佛法,可是最近,現任國王鳩屍卑那突然改弦更張,搗毀寺廟,勒令僧人還俗,並將國名改作烏雞國。」


  如來佛祖呵呵一笑,說道:「烏雞國?虧他想得出這麼個名字來。」


  觀音菩薩問道:「這個烏雞國王為什麼突然失心瘋了呢?」


  文殊菩薩說道:「我擔心背後又是太上老君暗中搗鬼,唐僧取經路過此地,會受到烏雞國王的阻撓。」


  如來佛祖問道:「文殊菩薩有何高見?」


  文殊菩薩說道:「我願親往烏雞國,查明真相,勸化鳩屍卑那皈依我佛,習學大乘佛法。」


  如來佛祖贊道:「正該如此!」又對眾人說道:「若每位佛子都能像文殊菩薩這般,事事皆以靈山大局危重,我佛派何愁發揚光大,何愁恩澤天下?」


  文殊菩薩領命東行,不一日來到烏雞國上空,只見街市上人物齊整,風光鬧熱,鳳閣龍樓,十分壯麗,花迎寶扇紅雲繞,日照鮮袍翠霧光,孔雀屏開香靄出,珍珠簾卷彩旗張。


  文殊菩薩按落雲頭,化作一個普普通通的小和尚走進城門,立即被兵士按住,喝道:「妖僧,膽敢到我烏雞國來。」


  文殊菩薩說道:「我聽說這裡乃是焉耆國,最是敬僧禮佛,為何如今突然對我和尚興師問罪了?」


  兵士說道:「你們裝神弄鬼招搖撞騙,寺院土地不輸課稅,僧侶免除賦役,民眾早就怨聲載道了。」


  文殊菩薩說道:「我們何曾裝神弄鬼,又何曾招搖撞騙?」


  兵士說道:「休要聒噪,要麼滾蛋,不要進我烏雞國門,要麼蓄髮還俗,才能踏進這城門。」


  文殊菩薩說道:「善哉善哉,我要求見鳩屍卑那。」


  兵士怒道:「我們國王的名諱也是你叫得的嗎?來人啊,綁了!」


  文殊菩薩就這樣被綁了起來,帶到國王面前,鳩屍卑那看到一個光頭和尚,立即心生厭煩,問道:「為什麼給我看這禿驢?還不轟出去?」


  那兵士說道:「啟稟我王,這廝公然犯諱!」


  文殊菩薩看著國王,說道:「鳩屍卑那,你為何毀佛謗佛?」


  周圍所有的衛生一起大喊:「大膽禿驢!」


  鳩屍卑那卻擺擺手,示意眾人肅靜,呵呵笑道:「你這和尚倒有幾分膽色,只是不知道你這和尚從哪裡來啊?」


  文殊菩薩說道:「遠遊而來。」


  鳩屍卑那問道:「沿途可有什麼景緻?」


  文殊菩薩說道:「焉耆國實在是物華天寶,土田良沃,並有魚鹽蒲葦之饒。」


  鳩屍卑那冷冷地說道:「但凡和尚,大多是眼瞎之徒!來人啊,給我掌嘴!」


  文殊菩薩還沒反應過來,旁邊的衛士並沖了過來,掄圓了膀子抽他的臉頰,左右開工,抽了七八下之後,文殊菩薩的臉都腫了,還好他有法力護體,才沒有受到重傷。


  鳩屍卑那問道:「知道為什麼抽你嗎?」


  文殊菩薩說道:「昏庸!你會遭報應的!」


  鳩屍卑那說道:「我烏雞國天年乾旱,草子不生,路有飢死之骨,你若不是眼瞎,雲遊至此,又怎會看不見?」


  文殊菩薩被一頓搶白,竟也有幾分臉紅,騰雲駕霧慣了,他的確久已不知民間疾苦了。


  鳩屍卑那又說道:「國中僧侶平時免賦稅,儘力供養,如今國家危困,他們卻只顧念經,不管百姓死活,這種僧徒要來何用?這種經文,念他做甚?如今,我國中已經倉稟空虛,錢糧盡絕,文武兩班早就沒有了俸祿,寡人……寡人……」


  一個衛士雙眼含淚說道:「國王他……他……已經好久沒吃紅燒肉了。」他擦了把眼淚,飽含深情地說道:「大家都知道,國王愛吃紅燒肉,但在最困難時期,國王的餐桌上沒有了紅燒肉,雞、魚、肉、蛋都沒有了,全是素菜。舉個例子,guowang 特別愛吃魚,但在那個時候,他連魚都不吃了。」


  聽了衛士的講述,鳩屍卑那越發悲傷,眼淚滾滾而落。


  一個宮女說道:「半年多來,我幫國王按摩時,他腳背和小腿的肌膚失去了彈性,按下去一個坑,久久不能平復,這是浮腫,國王他老人家已經六七個月不肯吃一口肉,青黃不接的季節,他二十多天不吃一粒糧,常常是一盤子馬齒莧便充一餐飯,一盤子炒菠菜,便能支撐著一天工作。」


  鳩屍卑那正準備感嘆一聲,卻聽一個聲音說道:「胡說八道!你不要誣陷我們好嗎?」


  眾人都愣了,文殊菩薩也懵了,不知道什麼人竟然這麼大膽!鳩屍卑那轉頭看去,發現說話的竟是身邊的太醫。只聽太醫憤怒地說道:「根本沒有這種事,如果我們使國王得浮腫病,那我們就犯了大錯誤,是嚴重的失職。你們不要含血噴人。」


  鳩屍卑那對那宮女說道:「還是要實事求是的嘛!」


  似乎是因為受了國王的鼓勵,又一個太醫說道:「國王不吃紅燒肉,是因為他的飲食習慣不健康,我們這才建議他少吃肉、動物內臟和雞蛋。」


  凡事過猶不及,太醫把話說到這份上了,鳩屍卑那就非常憤怒了,說道:「妖言惑眾!拖下去,斬了!」


  衛士立即上前,將那名多嘴的太醫連拖帶拽地拉到了門外,只聽咔擦一聲,人頭便已落地。


  鳩屍卑那看著面前的僧人,說道:「哼,這就叫引蛇出洞!我看還有誰敢胡言亂語。」


  文殊菩薩嘿嘿笑道:「鳩屍卑那真是好手段,好威風!難怪天不降雨,似汝等濫殺無辜,又怎麼會得天地之庇佑!」


  鳩屍卑那說道:「來人啊!把這妖僧浸豬籠!」


  文殊菩薩見狀,正欲騰空而起,忽然一陣陰風吹來,他頓時覺得渾身無力,力軟筋麻,只能眼睜睜看著眾衛士將他放進豬籠里,然後丟進了護城河。


  他永遠都不知道那股陰風從何而來!


  他永遠也不會知道太上老君跟他幾乎是同時到了烏雞國。


  烏雞國突然不再信奉佛教了,這個消息是王靈官帶來的!王靈官手下有五百靈官,巡遊四大部洲,當得知烏雞國發生這麼大的變故之後,自然立即上報天庭。


  為了向太上老君示好,他還主動向太上老君彙報了此事。


  曾幾何時,太上老君很想扳倒玉皇大帝,為此跟王靈官也曾大打出手。如今,太上老君漸漸明白,徹底扳倒玉皇大帝已經不可能了,如今釋迦牟尼的勢力越來越強,如果天庭再這麼內鬥下去,只怕就徹底管不住靈山了。所以,他必須尋求與玉皇大帝的合作,根本上講,他跟玉皇大帝的利益是一致的。


  王靈官自然也明白天庭目前的處境,所以早已不把太上老君當敵人了。得知烏雞國的變故之後,太上老君立即趕來一探究竟,在他看來,烏雞國現在處於信仰真空期,既然不再信奉佛教了,那麼道教自然應該大施拳腳!


  然後他便看到了文殊菩薩!

  國王要向文殊菩薩下手的時候,太上老君立即明白這是除掉文殊菩薩的絕佳時機,如果由他親自動手的話,天庭與靈山勢必大打出手,到那時候,玉皇大帝或許會責怪自己挑起戰火,要他承擔所有罪責。但是文殊菩薩如果是被人間一個凡人皇帝幹掉了,那豈不是兩全其美皆大歡喜?於是,他立即抽出芭蕉扇,半空中對著文殊菩薩扇了一下。


  太上老君有幾把芭蕉扇,有的可以生火,有的可以滅火,而這把則是融合了陰陽之力,能夠直接攻擊元神,鎖定神通,被攻擊者往往不能變化,只有乖乖就擒。


  太上老君眼看著文殊菩薩被投進了護城河,便開開心心地離開了烏雞國。


  他不能久留,因為他不能暴露自己的行蹤。


  如果沒有惠岸行者,文殊菩薩可能真就淹死了。


  那天,惠岸行者告辭了奎木狼,離開了白虎嶺,回靈山復旨,路過一座高山,八面崖巍,四圍險峻,但見山頂嵯峨摩斗柄,樹梢彷彿接雲霄,古怪喬松盤翠蓋,枯摧老樹掛藤蘿。再往前是一座城池,市井雖然繁華,卻是人人面帶飢色,惠岸行者正欲離開,半空中突然聞得一聲微弱的求救聲,他連忙止住雲頭,凝神細看,原來那護城河裡正浸著一個人!


  人間俗事,他本來不想管,但是瞥眼間發現,那人似乎是個光頭,他頓時起了同門相憐相惜之意,決定救他一救。惠岸行者佇立半空,一直等到天黑,這才按落雲頭,來到護城河邊,將豬籠撈了起來,定睛一看,不由得大吃一驚,他沒想到,救上來的人竟然是文殊菩薩。


  「菩薩,你怎麼在此?」


  文殊菩薩氣息奄奄,說道:「說來話長,快帶我回靈山。」


  惠岸行者連忙帶著文殊菩薩駕雲離開了烏雞國,回到了靈山。看到一身濕淋淋的文殊菩薩,眾人都驚呆了,如來佛祖問道:「是誰傷了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嘆息道:「貧僧愧對佛祖,我本想勸化那烏雞國王,卻沒想到他執迷不悟,反而將我在護城河裡浸了三天,如果不是惠岸行者及時搭救,我恐怕就再也見不到佛祖了。」


  如來佛祖吃驚道:「那國王只是一介凡夫,怎會傷得了你?」


  文殊菩薩說道:「我也不知為何,突然之間勁力全失,只能任人擺布。」


  如來佛祖問道:「一定是被人暗算了,卻不知是何方高人。」


  觀音菩薩說道:「三界之中,能在無影無形之中就讓文殊菩薩束手就擒的人,不超過三個人。一是佛祖,二是玉皇大帝,三是太上老君。」


  如來佛祖嘿嘿一笑,說道:「陳玄奘一上路,天庭就開始緊張啦!」又對眾人說道:「諸位今後需小心防範,不要背後遭人毒手啊。」


  文殊菩薩說道:「佛祖,那烏雞國王鳩屍卑那實在可惡,請佛祖為貧僧做主!」


  如來佛祖問道:「諸位以為該如何處置那個烏雞國王?」


  普賢菩薩說道:「區區一個國王,螻蟻一般的人物,要懲罰他又有何難?」


  觀音菩薩卻說道:「不管是玉皇大帝還是太上老君,目前都不會公然對靈山用兵,所以我們也只能低調從事。」


  文殊菩薩問道:「如何低調從事?」


  觀音菩薩笑道:「派人假扮道士,與那國王親近,然後趁機將其除掉,烏雞國民眾只知道國王是被道士殺死的,從此只會對道派越發憎惡。然後文殊菩薩再去普渡眾生,既報了水浸之仇,又勸化了一國民眾,豈不是一石二鳥?」


  如來佛祖不禁鼓掌而笑,說道:「好好好,好個一石二鳥之計!」


  文殊菩薩說道:「我這就安排人去除掉鳩屍卑那。」


  安排誰去烏雞國呢?離開靈山,回到五台山,文殊菩薩看到了自己的坐騎青毛獅子,便靈機一動,把手一伸,說道:「站起來!」


  那青毛獅子便撒著歡站了起來,只見他生得好不兇惡,眼似琉璃盞,頭若煉炒缸。渾身三伏靛,四爪九秋霜。搭拉兩個耳,一尾掃帚長。青毛生銳氣,紅眼放金光。匾牙排玉板,圓須挺硬槍。


  青獅精開口道:「主人,有什麼美差?」


  文殊菩薩笑道:「西牛賀洲有一國,喚作烏雞國,國中有一個國王,喚作鳩屍卑那,他毀寺謗佛,最是可惡,你去殺了他,算你一功。」


  青獅精問道:「可以吃了嗎?」


  文殊菩薩瞥一眼,說道:「隨便你。」


  青獅精正欲離去,文殊菩薩卻又說道:「你須扮作道士的模樣,取得他的信任之後,再將他除掉!記住,一定要……」文殊菩薩沉吟道,「當著舉國百姓的面殺掉他!」


  青獅精猶疑道:「那……那我……逃不脫怎麼辦?」


  「一群凡人,能奈你何?」


  於是,青獅精便躊躇滿志地出發了,來到烏雞國界,他化作道士模樣,手持拂塵,飄飄然進了城門,守城士兵見到他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便上前問詢:「道長從何而來?」


  青獅精說道:「老道從終南山來。」


  士兵說道:「常聞得人言,道士最能呼風喚雨,不知老道長可有神通?」


  青獅精撫著長須說道:「略知一二。」


  士兵連忙將青獅精引薦到國王跟前,鳩屍卑那狐疑地看著面前這位老道士,說道:「仙長真能呼風喚雨?」


  青獅精說道:「呼風喚雨有點抬舉老道了,不過久旱甘霖,還是可以的。」


  鳩屍卑那還是不相信,說道:「仙長可知道欺君之罪該受何刑嗎?」


  青獅精說道:「如果老道我求不來雨,願受任何責罰。」


  鳩屍卑那說道:「我要三尺雨。」


  青獅精笑了笑,說道:「三尺雨?久旱不能潤澤,不如多下二寸。」


  於是,鳩屍卑那立即命人築壇,請青獅精登壇祈雨。青獅精手持寶劍,嘴中嘿哈有聲,只見令牌響處,頃刻間大雨滂沱。


  原來,這「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傍門皆有正果。靈山佛派本是太上老君西出函谷關化胡而成,所以對道派各種法術多有傳承。


  降雨烏雞國,靈山高層曾經想過請四海龍王幫忙,但是很快打消了這個主意,因為這樣做無疑將暴露佛派插手烏雞國的事實。而通過一個道士做法,則很容易掩蓋佛派的影響。


  那青獅精所使的五雷法得自如來佛祖的真傳,他發了文書,燒了文檄,驚動玉帝,當時太上老君正在奏事,聞得道士做法要在烏雞國降雨,立即啟奏道:「前番烏雞國國王剛剛懲戒了一個和尚,如今又請來道士做法,萬望陛下允准降雨,從此之後,烏雞國民眾便只信奉天庭道派。」


  玉皇大帝覺得有理,便擲下旨意,於是風雨雷電眾神並四海龍王一齊趕往烏雞國。


  大雨足足下了三尺兩寸,鳩屍卑那感激涕零,緊緊握住道長的手,說道:「朕願與道長結為八拜為交,以兄弟相稱,希望道長不要嫌棄。」


  青獅精說道:「陛下說哪裡話,這是老道的三生之幸啊。」


  兩人就在祈雨壇上分享祭拜了天地,從此結為異姓兄弟。半空中,文殊菩薩滿意地笑了笑,便回靈山復命。


  如來佛祖說道:「這青獅精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可造之才,五雷法使得出神入化,連玉皇大帝都難辨真假。」


  文殊菩薩說道:「貧僧也實在沒想到,這孽畜竟會跟鳩屍卑那結拜為異姓兄弟。」


  說話間,五方揭諦昂然而入,金頭揭諦手中還拿著一個揭貼,那面寫著六字真言:唵嘛呢叭謎吽。


  如來佛祖笑了,說道:「那猴子出來了?」


  金頭揭諦說道:「啟稟佛祖,孫悟空已經被陳玄奘放了出來,我們特來繳旨。」說著話,恭恭敬敬地將揭貼呈給如來佛祖。


  此時,誰都沒有想到,這青獅精來到烏雞國之後,享盡了榮華富貴,便不想再回五台山給人當坐騎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