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0章 天賜祥瑞?
南贍部洲,烏馱城
隙突然開啟,讓全城人目瞪口呆。經曆了最初的騷亂,已有個別機靈的城守軍士回過神來,這時就拚命趕往鍾樓,三步作兩步爬了上去。
自從蠻人入侵的預言在全大陸範圍內擴展,許多城市裏頭都會修造鍾樓,係上一人多高的黃銅大鍾。
這鍾是各仙派祭煉法器,一大一為一套,而後免費分發給駐地內各大城池。凡人遇敵遇險後自行鳴鍾求救,鍾聲不僅可送去千裏之外,連留在仙派的相對應的鍾也會突然自鳴,以此告之外敵入侵。
軍士想要撞響的,就是這口大鍾。
隻不過他的手才剛剛碰到撞木,隙當中就有一道雪亮的光芒電射而至,直接穿透了他的胸膛。
隨後這道亮光返回主人手裏,卻是一把長刀,其主人是身高七尺有餘的大漢。
凡人受了這樣的致命傷,當然是立刻倒斃,不過他順勢倒下,腦袋也直直撞向黃銅鍾。
這要撞實了,不定還真把大鍾撞響了。
底下那蠻人大漢低咒一聲,雙足在地上輕點,發力躍了起來。
他的彈跳能力極強,一瞬間就躍到了鍾樓上,一把將凡人的屍體抓住、丟下。
這時王都的大軍也已經挺進隙,衝入烏馱城。
由於這裏的隙開放太突然,城內居民都未撤離,也沒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結果不必多,沙度烈大軍安靜地、不費什麽功夫就占領了這裏。
對於這個湊巧揀到手的城市,沙度烈問清了它的地理位置以後就沒什麽興趣了。烏馱城本身並不是饒平、中京那樣的巨型都市,並沒有多少油水可撈,其地理位置也算不得特別優越,在南贍部洲南部一隅,毗鄰奉府的領地。
對於蠻人來,這個城市最大的亮點,或許就是當地最富有的家族——加入了寧遠商會的齊家。
要問出齊家住址,對於攻占了整個城市的蠻軍來,不過舉手之勞。所以約莫是一個多時辰以後,蠻兵就將齊家大宅團團圍住,方才那個飛刀斬落敲鍾者的大漢帶著親隨,抬步走了進去。
早在三百年前,齊家的大厝就讓西行途中的寧閑眼前一亮。這麽多年來,經過齊家曆代的精心修繕和添置,這裏更是變作了占地數頃的龐大莊園,房間超過了六十九間,亭台樓閣、水榭廊坊,皆是錯落有致,舉步行於其中,隻感賞心悅目。
這名蠻人大將穿過曲折的回廊和無重樓台,也不由得暗自感歎南贍部洲的繁華,區區一個城裏的紳戶,就能積聚起如此財富。可見先輩所言,故鄉的土地都富得流油,此話不虛也。
可惜的是,偌大的宅院四處都被翻箱倒櫃了,顯然主人家聞得城破望風而逃,倉促間隻收拾了細軟,卻還落下了大量古玩家私。別的不提,主厝前頭的影壁是鬆鶴延年圖案,鑲嵌了龜珠、瑪瑙、綠鬆石和硨磲,雕工細致,看出來有些年代了,卻還一塵不染,看出來平時是被精心保存和擦拭過的。
影壁上題“福延子孫”,字跡格外絹秀,能看出是女子所書。待得目光落到影壁左下角的落款,大漢的眼睛一下睜得比銅鈴還大,因為那幾個字赫然就是:
隱流寧閑。
後麵是年月日。
這家人與隱流的關係,比他原本料想的更加親密嘛!否則堂堂隱流妖王,怎會給一個凡人家族賜禮?他揮了揮手,就有一名屬下押著簌簌發抖的家丁過來。
“這是怎麽回事?”
那家丁沒來得及逃出大宅就被抓了,隻覺自己必死,麵如死灰,這時神不守舍:“那是家主最珍愛之物,也是齊家的榮耀,三百年前玄娘娘贈予齊家祖先齊清泉。”
大漢眉毛挑了起來:“齊家居然這樣得隱流看重?”修仙者也不是什麽好餅,能對凡人這樣親厚的,實屬少見。
家丁答道:“這是齊氏榮耀,家中時常提起。三百年前齊清泉走商,不慎誤入深山陣法,三年都不得出。但是齊家世代為善,頭頂就有三彩光暈衝而起。雖然凡人肉眼不能見,不過路過這裏的玄娘娘卻看到了,知道他福緣深厚、命不該絕,於是出手相救,又招攬齊家並入寧遠商會……”
話音未落,大漢並身後親隨忍不住笑出聲。想來事實的真相是齊家先祖得了機緣與寧閑相識,或許還有些過人的本事才被隱流招募。結果齊家後輩倒真懂得給祖先臉上貼金,所謂“頭頂三彩光暈”雲雲,不過是強行附會之辭罷了,橫豎“凡人肉眼不能見”,想怎麽渲染不行?
大漢笑罵一聲:“少拿這些唬人的傳糊弄我,你這裏窮鄉僻壤,能有什麽福澤出三彩光?”
所謂深山大澤出蛟龍,池塘淺灘隻能出幾個蜻蜒而已。烏馱城的規模太,能培養什麽不世出的大善人?
家丁怯怯道:“可是大夥兒都這裏是風水寶地,甚至就在三前還有賜祥瑞呢。”
“不,不!真是我親眼所見。”家丁趕緊搖頭,心翼翼望他一眼,“蠻爺饒我性命,我與您聽!”
這大漢一瞪眼:“少廢話!”
家丁硬著頭皮道:“大約三前的傍晚,家家舉炊之時,我們烏馱城西南邊兒的大山上突然出現一棵巨大的金樹!”
大漢的親隨笑了:“金樹很稀罕麽,我們那裏到處都是金子,金色的野獸金色的樹。”
家丁聲道:“是,是,不過人看到的這一棵實在是大!有山那麽大,不,不對,比山還大!它比東邊兒的山都高,樹冠撐開來,差不多能覆蓋兩個山頭呢。”
大漢還未話,外頭忽然有個聲音道:“慢著,你,比山嶽還高大的樹?”
忽然被人插話,大漢和其他蠻人臉上並不惱怒,反而流露幾分恭敬,連人群都讓出條道兒,顯然後來者在蠻軍當中威望很高。
果然人群外踱進來一個白胡子老頭兒,慈眉善目,和周圍一臉凶相的彪形大漢形成了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