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頑劣三國
第一百四十章頑劣三國
湯予頷首道:“不錯。我在洪州城外遇見王勃,他酒醉落馬被我救下,後我二人意氣相投,肝膽相照,遂結拜為異姓兄弟。”
太子李賢和王勃交情匪淺,此刻聞聽王勃的消息很是興奮,說道:“這倒是奇事一樁。王勃才華橫溢,乃當今詩傑。湯大俠武藝超群,劍術精妙,人稱天下第一劍客。你二人一文一武,互不相幹,竟能結拜為兄弟,實在出乎本宮的意料。”
湯予說道:“不瞞太子殿下,我性格孤僻,惹人不喜,這些年獨來獨往慣了沒什麽朋友。連我自己也沒料到,居然能和王勃巧遇又義結金蘭。”
李賢饒有興味,問道:“王勃公子離開沛王府已有數年,本宮一直非常想念,不知他近況如何?”
湯予答道:“多謝太子殿下掛懷,我義弟王勃近年仕途不順,經曆坎坷。好在他天性灑脫,已將塵世間的風風雨雨看輕看淡,不願再踏足官場這是非之地。”
李賢輕歎一聲,說道:“王勃公子直率真誠,不諂不媚,像官場這樣汙穢肮髒的所在確實不適合他。”李賢講到此處稍加思量,接著說道:“湯大俠可知他現在何處?”
湯予說道:“前日我和義弟王勃途經洪州,洪州都督閻伯嶼張榜為新修的滕王閣求文,我義弟以一篇《滕王閣序》技壓群儒。閻伯嶼看後大加讚賞,命工匠將此文篆刻於滕王閣前的石碑上,讓來往的遊客欣賞,又賞賜義弟千金並減免洪州城百姓半年的賦稅……”
李賢深知王勃之才,聽說王勃又有大作問世,暗道:能得閻伯嶼推崇備至,想來《滕王閣序》必是一篇驚世之作,日後有機會倒要好好拜讀一番。
湯予繼續說道:“我有要事去辦,隻得在洪州和義弟王勃分別。而再過幾日便是義弟父親的壽誕,他急欲趕奔交趾為老父祝壽,想來此刻應是於南下的路上。”
李賢眼光望向遠方,滿臉牽掛之色,說道:“交趾地處南疆,路途遙遠艱險,還需過海度洋才能到達。王勃此一去,不知何日何時再能同他一會。”(交趾是今天的越南。)
湯予看太子李賢情義深重,對王勃的牽掛實是出自真心,心頭一熱說道:“太子殿下不必太過縈懷,待我將事情處理妥當就去新州與義弟王勃會合,到時候一定把今日之事告訴他。我義弟為父親辦完壽誕自會回來,那時他可去東都洛陽拜會太子,你二人也可相見。”
李賢甚喜,說道:“如此最好,有勞湯大俠了。”
湯予笑道:“舉手之勞,太子殿下無需客氣。”
二人經此一番交談熟識了不少,彼此更添好感。
那邊金庾信見二人言畢,衝湯予說道:“湯大俠若是見到你義弟王勃公子,請替老夫捎句話。就說老夫久慕王勃公子之才,特請王勃公子來我新羅盤桓幾日,老夫一定親自迎接。”
湯予說道:“金老將軍放心,我一定把話帶到。”
金庾信又朝太子李賢說道:“方才老夫邀太子殿下賭上一局,不知太子殿下是否願意?”
李賢略有遲疑,他雖然喜歡鬥雞,不過自從坐上太子之位,為避免他人口實已經有所收斂。金庾信見狀冷笑幾聲,說道:“想不到堂堂的大唐太子竟然如此膽小,連跟老夫一賭的勇氣都沒有!唉,大唐泱泱大國人傑地靈,藏龍臥虎,難道還怕我新羅小邦的一個老頭子?”
湯予剛才聽金庾信出言狂妄覺得奇怪,此時聽金庾信這般說,已猜出他用的是激將法,就是想故意激怒眾人,逼迫太子李賢答應和自己相賭一場。
果不其然,李賢聽罷說道:“我大唐乃天朝上國,新羅不過是大唐的藩屬,豈有懼怕之理?金老將軍想和本宮以鬥雞相賭,本宮答應就是。”
金庾信十分高興,連聲說道:“好,好。多謝太子殿下。”
李賢說道:“金老將軍想賭些什麽?”
金庾信說道:“你我二人各出一隻鬥雞,如太子殿下勝了,新羅願意永絕刀兵,世世代代為大唐的臣,民。如老夫勝了,隻求太子殿下答應老夫一件事。”
李賢眉頭一皺,問道:“金老將軍讓我答應什麽事?”
金庾信哈哈一笑,說道:“其實也不算什麽大事,老夫就是想等太子殿下有朝一日登上皇位後,能下令從高句麗、百濟撤出唐軍,裁銷安東都護府,把高句麗和百濟的國土人口劃歸我新羅所有。”
李賢麵色漸漸變得陰沉,一言不發。
原來大唐的東北方有三個小國盤踞,一是高句麗,二是百濟,三是新羅。這三個小國仗著離中土遙遠屢犯我中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隋朝時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都曾派兵討伐這三個小邦,結果損兵折將被殺的大敗。高句麗、百濟、新羅因此越加驕橫,氣焰更是囂張。後大唐滅隋,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橫空出世。他親自帶兵東征,打得三國節節敗退,大揚中華之威。高句麗、百濟、新州不得以獻上降書,割地求和。太宗皇帝不忍心把三國亡國滅種,遂撤兵回唐,這三個小國才得以苟延殘喘。豈料太宗皇帝駕崩後,此三國又開始蠢蠢欲動,尤其是高句麗公然撕毀當年所簽的降表妄圖一統朝鮮半島,不僅對大唐挑釁示威,還聯合百濟攻打新羅。新羅國主金春秋懇求大唐出兵救援,唐高宗李治接到奏章思量再三,終於決定調兵遣將出重兵數十萬征討高句麗、百濟。此兩國怎能抵擋的住大唐的鐵騎雄師,沒多久就被殺得大敗,最後兩國滅亡,消失於曆史的長河中。大唐在此地設立安東都護府,管轄兩國的舊地。怎料新羅國不思報恩,反倒變本加厲的侵擾大唐的邊境,並屢次偷襲安東都護府,搶奪財物,殘害百姓。大唐無奈之下隻得守土護國,奮起反擊。戰爭時打時和已持續多年,雙方互有勝負,都已疲憊不堪不想再打下去,但又不甘心撤軍,以免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