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三件至寶
第四十七章三件至寶
宗凡雙手接過木盒,神色凝重。宗悔張口欲言,但看湯予在側,話到嘴邊卻未出口,施了一禮自去忙碌。宗凡衝身旁的湯予說道:“湯大俠,殿內嘈雜,請借一步說話。”
宗凡說完緩步出了大殿,湯予不知宗凡有何事要講,跟在宗凡身後。宗凡在前穿過幾處禪房,來至一座小院,頓住腳步往周圍瞧了瞧。這小院環境幽僻,四下無人。湯予見狀心頭不解,問道:“宗凡方丈有何指教?”
宗凡看著湯予,正色說道:“老納有一事相求,還望湯大俠不要推辭。”
湯予更覺困惑,說道:“宗凡方丈盡管吩咐,隻要我力所能及,便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去做。”
宗凡麵帶感激,說道:“湯大俠扶危助困,古道熱腸,真不愧俠之大者!”
湯予失聲笑道:“我即非君子,更非大俠,不過一介武夫。宗凡大師這般說,真讓湯予無地自容。”
宗凡說道:“湯大俠宅心仁厚,恩怨分明,視富貴如糞土,單憑這份膽識氣度已使人折服。當今武林被人稱作大俠的碌碌之輩不少,可像湯大俠這般的真英雄、真豪傑卻是鳳毛麟角。”
聽宗凡誇讚,湯予心中好笑,但看宗凡語氣誠懇知其是肺腑之言又不免感動,遂說道:“宗凡方丈謬讚,湯予愧不敢當。”
宗凡沉思片刻,說道:“老納想煩勞湯大俠將這三個木盒送往白馬寺,交給釋道大師。”宗凡邊說邊把木盒放到院內的石桌上。
方才湯予見宗悔從大雄寶殿的佛像後取出這三個木盒就覺奇怪,此刻聞宗凡之言更加疑惑,說道:“送往白馬寺……交給釋道大師……不知這三個木盒裏裝的是什麽?”
宗凡說道:“這就是馬吉達貪圖的三件至寶。”
湯予早有預感但仍是一驚,脫口說道:“這三個小盒子能裝什麽寶物?”
宗凡仰天長歎一聲,說道:“佛家講究六根清淨,四大皆空,隻求一餐之食,不貪身外之物。金銀財寶,香車美器在我們這些僧侶比丘眼裏不過是浮雲塵土,虛幻之物。可此三件物事不僅珍貴異常,還與我佛門有莫大的關係。”
湯予暗道:能被馬吉達覬覦又讓宗凡這般珍視,想必定是稀世罕有之物。可他見那三個木盒材質普通,個頭甚小,又不禁滿腹猜疑。
湯予的神情宗凡瞧在眼裏,說道:“湯大俠可想知道盒子中裝的何物?”
湯予連忙搖頭說道:“佛家至寶,湯予不敢有好奇之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湯予口上雖推辭但眼中卻是渴望之色。宗凡笑道:“老納既然懇請湯大俠把這三件物事轉交釋道大師,又怎會不以實相告。湯大俠可聽說過隋侯之珠?”
湯予臉色大變,說道:“隋侯之珠,和氏之璧,世間兩大奇珍!此連三歲的孩童都知道,湯予當然聽過。”
宗凡打開一隻木盒的盒蓋,說道:“湯大俠請看,這便是隋侯之珠!”
湯予舉目觀瞧,見木盒內是一串項懸念珠。念珠是用天竺的紫檀木製成,樣式古樸,倒也並無稀奇之處。隻是念珠上所佩的一顆吊珠潔白圓潤,光彩奪目,近觀如晶瑩之火,遠望似海上明月,一看便知是枚價值連城的寶珠。湯予驚道:“隋侯之珠……這就是隋侯之珠?”
宗凡點點頭,湯予半信半疑的說道:“傳聞隋侯之珠早失傳多年,自秦之後再無人知其下落,怎麽會在少林寺中?”
宗凡想了想說道:“說起隋
侯之珠還有個傳說。戰國時隨國是一個小國,隨國的國君名叫隨侯。一日隨侯出巡封地,行至渣水,隨侯突然發現遠處山坡上有一條巨大無比的蛇,那條巨蛇受了重傷奄奄一息,但它的兩隻眼睛依然神采奕奕,仿佛能明白人意。隨侯見巨蛇充滿靈性,動了惻隱之心,命令侍從為其治傷。巨蛇得到救治恢複了體力,繞著隨侯的馬車轉了三圈,徑直向蒼茫的山林遊去。第二年秋天,隨侯再次巡行至渣水地界,中午在山間驛站小憩。睡夢中隱約走來一位黃發少年跪倒於他的麵前,稱自己是去年獲救的巨蛇,為感謝隨侯的救命之恩特來獻寶。隨侯猛然驚醒,果真發現榻邊多了一顆珍珠。這顆碩大的珍珠似乎剛剛出水尚餘水漬,絢麗奪目,雍容華貴。隨侯歎曰,一條蛇尚且知道遇恩圖報,有些人受人恩德卻不懂報答。隨侯得到寶珠的消息不脛而走,引起各國諸侯的垂涎,經過一番明爭暗鬥,隋侯之珠落入楚武王之手。秦始皇剪除六國,統一天下,隋侯之珠又被秦始皇占有,並被視做秦國的國寶。秦滅,天下大亂,隋侯之珠流落民間,不知所蹤。因隋文帝楊堅發跡於隨國舊地,後改隨為隋,世人便把隨珠改稱隋侯之珠。”
湯予說道:“這個傳說我也有所耳聞,但不知失傳已久的隋侯之珠為何竟在少林?”
宗凡展顏笑道:“日升月落,大江東去。一顆光彩照人的寶珠淹沒於滾滾的曆史煙塵中。可數百年後隋侯之珠重現人間,自然又引來一番腥風血雨,幾經輾轉被獻文帝拓跋弘所得。拓跋弘死後,其子拓跋宏繼位,史稱孝文帝。孝文帝篤信佛教,廣建廟宇,開鑿石窟,引四海高僧來朝。其中有一名天竺僧人名叫跋陀,深得孝文帝敬重。孝文帝為安頓跋陀祖師在少室山北麓敕建了一座寺院,便是我少林寺,並把隋侯之珠賜予跋陀祖師。跋陀祖師感激孝文帝深情厚意,便將隋侯之珠鑲嵌在念珠上,從此隋侯之珠就成了我少林的鎮寺之寶。隻是此珠過於耀眼,為免生事端從不輕易示人,故而天下之人並不知曉隋侯之珠在少林之事。”
湯予自幼生於極北苦寒之地家中清貧,後又遭逢變故,所以性格中帶有一絲偏激執拗,平日最討厭的就是擊鼎鍾食,膏粱錦繡,奢侈無度。世人眼中的奇珍異寶他視如蔽履從不放在心上,但今日一見這串念珠也不禁心神不寧。隻因隋侯珠乃天下珍寶之首,唯有和氏璧可同它比肩。想當年秦昭襄王為得和氏璧與趙惠文王會於澠池,提出以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後秦統一中華又以和氏璧做為國璽。可想而知這隋侯之珠應該是何等珍貴,真說的上是價值連城。
湯予呆了呆,沉吟自語道:“原以為隋侯之珠是一個傳說並不存在,豈料今日有幸一睹真容。”
宗凡頷首道:“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不過一顆小小的珠子,從古至今卻有無數人為了它刀兵相見,拚的你死我活,丟了性命。想想真是可笑。”
宗凡說罷扣上盒蓋,拿起另一隻木盒將其打開。盒中居然也是一顆珠子,不過這顆珠子顏色暗紅毫無光彩。
“這是……”湯予說道。
“大還丹!”宗凡說道。
湯予又是一驚,大還丹是少林寺的獨門療傷聖藥,可治一切內外傷,有壯元陽,暖丹田,強筋骨,益精神,增強功力之效,甚至能起死回生。
宗凡把木盒放在石桌上,說道:“湯大俠可知大還丹的來曆?”
湯予搖頭說道:“我隻知道大還丹是少林寺的療傷神物,至於來曆我卻不知。”
宗凡雙手合十朝空中拜了一拜,說道:“湯大俠可知達摩祖師和慧可禪師的故事?”
湯予一臉尷尬,說道:“達摩祖師
的大名如雷貫耳,但恕在下孤陋寡聞,從未聽說過他和慧可禪師之事。”
宗凡說道:“達摩祖師原名菩提多羅,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第三子,早年得般若多羅法師教化,香至王歸天後,菩提多羅拜般若多羅法師為師,遁入空門,法名達摩。梁武帝元年,達摩祖師從天竺東渡中土傳揚四行禪法,可沒有得到梁武帝的器重,所以達摩祖師乘著用蘆葦製成的簡易小筏越過長江,北上洛陽。後達摩祖師雲遊至我少林寺,在五老峰的石洞中麵壁九年,終於大徹大悟,參透宇宙真諦。達摩祖師開創了中華禪宗,被後人奉做禪宗始祖,少林寺也因達摩祖師而得禪宗祖庭的美譽。”
湯予聽到此處,問道:“達摩祖師神仙般的人物,隻恨晚生了幾載無緣得見。江湖人言,少林寺七十二項絕技皆是傳於達摩祖師,不知是真是假?”
宗凡莞爾,說道:“達摩祖師武藝絕倫又因修行方式獨特,影響了少林僧眾尚武的風氣,不過少林寺七十二項絕技多是本寺僧侶數百年來自創,卻和達摩祖師無關。”
湯予一笑,說道:“世人訛傳,湯予無知,讓宗凡方丈見笑了。”
宗凡擺擺手,說道:“慧可禪師俗名頤光,洛陽虎牢人。慧可禪師少為儒生,誌氣不凡,曠達不羈,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喜歡遊山樂水。年齡漸長慧可禪師開始接觸佛典,深感“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玄妙”,於是棲心佛理,超然物外,先跟隨洛陽龍門香山的寶靜大師學習佛事,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直到四十歲那年,慧可禪師聽聞達摩祖師於少室山麵壁,遂來至達摩祖師麵壁處朝夕承侍。起初達摩祖師對其置之不理,更談不上有什麽教誨,但是慧可禪師並不氣餒,內心反而越發恭敬虔誠。他不斷用古德為法舍軀的精神激勵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濟肌,布發掩泥,舍身飼虎。古尚如此,何況我輩。就這樣慧可禪師每天從早到晚一直守在洞外,絲毫不敢懈怠。時間一天天過去,有一年臘月初九的夜晚,天氣陡然變冷,寒風刺骨,下起了鵝毛大雪。慧可禪師依舊站在雪地裏一動不動,天快亮時積雪已埋過膝蓋。達摩祖師心生憐憫,問道:“你久立積雪,當求何事?”慧可禪師流著眼淚回答道:“唯願祖師慈悲,開甘露門,廣度群品。”達摩祖師不願收其為徒,說道:“若欲入我門下,需天降紅雪!”慧可禪師為表達求法的決心,哢嚓一下斬斷自己的左臂,頓時鮮血噴濺,空中的雪花被染成血色,漫天紅雪飛舞。達摩祖師深受感動,知慧可禪師是個法器,便收慧可禪師做了弟子,賜名慧可。後慧可禪師繼承達摩祖師衣缽,成為禪宗二世祖。”
湯予眼角流淚,說道:“慧可禪師舍身求法,尊師重道,讓我等汗顏!”
宗凡說起兩位高僧,心中充滿尊敬,又低誦了一聲佛號。湯予問道:“宗凡方丈講了達摩祖師和慧可禪師的事,卻不知大還丹與其二人有何關係?”
宗凡說道:“慧可禪師拜入達摩祖師門下潛心修佛,可達摩祖師每每見到慧可禪師失去一臂都感謙然,遂遍尋天下藥草親手調配,製成三顆藥丸,名“大還丹”,取恢複、回到之意。但慧可禪師竟不服用,他說斷臂求道,心之所願……唉,前輩高僧的氣節風骨,宗凡不及萬一。”
湯予聽完才知大還丹的來曆,心中越發敬佩慧可禪師。宗凡又說道:“大還丹本有三顆,百餘年前我寺法雲方丈被歹人所害,曾服過一顆。太宗皇帝當年同王世充交兵鏖戰,身負重傷逃入少林避難又服了一顆。現今天下隻餘此一顆。”宗凡說著一指木盒。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