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萬花小說>书库>歷史軍事>三國之烽煙萬里> 第587章 彭羕兩策謀益州

第587章 彭羕兩策謀益州

  寒邪入體,多日未書,失禮之處,諸位海涵!

  流感,比較嚴重,斷更多天,各位看官見諒啊!不再贅言,書歸正傳。


  彭羕獻了梓潼關,韓煒任命立了功的卓膺為梓潼太守留下。而彭羕則跟隨在韓煒身邊,出謀劃策。


  一向高傲的彭羕來在了涼王大帳,瞬間被涼軍的軍容所震撼。他見過益州最精銳之師,便是大都督張任麾下。可涼軍儀仗,絕非等閑。龍驤虎翼二營可謂上兵,其餘諸營更是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堪稱虎狼之師。


  忽聽一聲傳喚:「彭羕覲見王駕!」


  彭羕進了中軍王帳,文東武西分列兩廂,一時間人傑齊聚,又是讓彭羕大開眼界。


  涼王韓煒正襟危坐,華貴的冕旒,玄色的袞袍皆彰顯王者之息。他一雙眼似睜不睜,好像根本沒看見彭羕。


  韓煒左邊肅立著中軍大將軍典韋,頂盔摜甲,罩袍束帶,那金面之上並無表情,但卻不怒而威,手裡還捧著大涼鎮國寶劍:玄明。


  右邊則站著謀主荀攸,一身素衫,顯得大道至簡。他手裡拿著涼王御賜的摺扇,扇面之上乃韓煒親自題寫的「賢」字。這也就意味著,荀攸正是招賢館的館主,彭羕此來也是要先拜入招賢館的。


  這四謀主,分別有四扇,皆由韓煒親手題寫。「謀、智、賢、明」四扇,分別與賈詡、郭嘉、荀攸、董昭。


  而荀彧則另有一把,不在四扇之內,其為「閑」字,這也是韓煒對他的一種態度,意思是你就閑著吧,也挺好。


  除了荀彧那一把,其餘這四把摺扇可不一般,但凡三公以下的官職,憑此扇可任意裁撤,乃至斬首,不需要與韓煒知會,相當於有先斬後奏的權利。


  不過,這也就是一種殊榮。


  除了郭嘉外放荊州牧,或許還能用上。剩下賈詡、董昭在朝中內閣,本就執掌官員任命;荀攸又跟在韓煒身邊,故而用這扇子的機會並不多。


  但這足矣證明四謀主在韓煒心中的分量,況且這四謀之扇,韓煒已經昭告天下,大漢一十三州大小官吏人盡皆知。


  彭羕一眼便看見了荀攸的「賢」字扇,心中無限嚮往,他的人生目標便是要成為韓煒身邊的謀主。


  可現如今王駕當面,可容不得他多作思量,萬不可失禮,衝撞殿下,急忙恭恭敬敬的施禮下拜。


  「彭羕,拜見涼王殿下,千歲,千千歲!」


  韓煒這才睜眼,淡淡說道:「下拜者可是梓潼太守彭羕?」


  「罪臣歸降來遲,還望涼王殿下恕罪。」彭羕不敢抬頭。


  韓煒抬手示意,言道:「彭使君獻關有功,何罪之有?免禮,平身。」


  「謝涼王殿下!」彭羕這才起身。


  韓煒從袖中取出法正的書信說道:「永年吶,這法孝直在信中再三褒薦,道你是不可多得的謀略之士,孤信得過孝直,自然也信得過你。你且看看,當今之勢該當如何?」


  彭羕順著韓煒所指的沙盤走去,端詳少時,言道:「大王,竊以為如今有兩策可行。」


  「哦?此處皆為孤之心腹肱骨,你可詳盡道來。」韓煒環視一周,說道。


  彭羕這才說道:「如今梓潼關已下,大王往西可取綿陽、涪城、綿竹、廣漢乃至直取成都。不過,若如此,倒是顯得太急,兵荒馬亂,戰火荼毒,劉璋在蜀中頗得民心,若他死心塌地與大王為敵,致使民心向背,有損大王愛民如子的仁義之望。」


  荀攸暗暗稱讚彭羕,一搖摺扇接著問道:「此計確實太急,永年可有緩策?」


  彭羕朝荀攸恭敬一禮:「在老師面前,不敢造次!」


  韓煒也是點了點頭,覺得彭羕孺子可教。當真是個聰明人!


  荀攸將摺扇一合,笑了笑:「哈哈,你但講無妨。」


  彭羕這才施禮之後,又言道:「若要緩策,便向北,倒可奇襲江油、汶山,此二地若得手,萬事俱備,數郡合圍,最後便可將益州的兵馬大都督張任,困死在沓中。張任若敗,想必劉璋定然膽寒,又有張松、法正為內應,勢必能說服劉璋獻出成都投降。劉璋若降,叫其張榜安民,民心則穩。如此,益州可定。」


  韓煒點了點頭,說道:「彭永年果然是川中才俊!此二策與孤不謀而合。孤意,先破張任,以決後顧之憂。」


  言畢,韓煒立即排兵布陣:「麹義,你攜先登營先攻江油,孤給你三日時間,務必拿下!」


  「末將得令!」麹義領命而走,下去準備了。


  「其餘人馬,隨孤直奔汶山,勢必一舉拿下!」韓煒拍案而起,喝道。


  隨後,大軍拔寨,即赴汶山而去。


  行軍路上,彭羕與韓煒進言道:「大王,這汶山郡乃是蚺氐之故地,內中我漢人少之又少,可謂蠻夷之地。而這個部族,規法極嚴,又以母黨而貴,怕是……」


  韓煒直笑道:「嘿嘿,婦人當政?不外女王乎?孤還少這些番邦女王作妃子呢!」


  荀攸聽后,亦是撫須而笑:「哈哈,永年吶,你多慮了。我家大王,可是向來不懼所謂的女王、女帝呢!」


  典韋也是在一旁打趣道:「大王放心,老典願為先鋒,擒下那勞什子蠻族女王,獻於帳中!」


  韓煒嗤之以鼻道:「老典,孤可告訴你,若是這勞什子女王長相跟你相仿,孤可是要將她賜予你呀!」


  典韋一聽,連連搖頭,一帶馬韁,灰溜溜走了,只留下一句:「大王稍候,老典去探探路。」


  擴展內容:


  《三國志·魏志》卷30載:「蚺氐」。實即指的冉國,那時的大民族主義者鄙視少數民族,往往在名字旁加上蟲字、犬字,又把羌與氐常常混稱,所以寫出「蚺氐」二字。後代引用的,都說他即是「冉夷」,但他原文並無「駹」字,這是冉為一國的旁證。


  《後漢書》八十六卷載:「冉駹夷……法嚴,貴母黨」。


  《史記》載:「漢武帝,北逐匈奴,西逐諸羌……。冉駹夷者,武帝所開,以為汶山郡……,其山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


  《山海經·中次九經》中作了描繪:「凡岷山之首,自女幾山至於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馬頭龍或馬身龍首的神,應該是冉、駹人的形象。或是信奉馬頭龍的冉人和駹人,為岷江上游的遠古蜀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