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第20路諸侯蘇寧—1
比起魯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蘇寧對這句詩的理解,就更顯得悲壯了。因為魯迅所感慨的,是他救國志想,並不被當時的漁民所理解,而蘇寧所表達的,卻與底層群眾的局限性無關,而是自己的想法實在太過超前,以至於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在這一點上,目光長遠的人,很有可能會成為孤獨的人,所以那些目光短淺的傢伙,才是如此容易的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推而廣之大獎,這在民主制度當中,很容易就形成一種錯誤的心態。以至於能夠得到大多數人支持的事情,並不一定是正確的,而只是容易理解的事情。
董卓是永遠都不會理解著名真實想法的,所以他們到最後只能分道揚鑣。而身處河內郡的司馬家,似乎也沒有能夠全部理解蘇寧的意思,但是從蘇寧目前所擁有的最難開,他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統一天下的人物,如果在這個時候抱緊她的大腿,那麼對於他們家族來說,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投資。至於多年以後,他們能夠從這筆投資當中收穫多少,是權傾天下還是滿門抄斬,就不是如今的話事人們所能預料到的了。
對於此,他們所能夠做的事情也只剩下祈禱了,祈禱自己的下一代,甚至下一代的下一代,能夠誕生出那麼一兩個出色的人物,能夠支撐起整個家族在新的朝廷當中的地位,好在這群傢伙製造人口的能力都還非常可以,比如說這個叫做司馬防的傢伙,他就有八個兒子,而其中多人都在蘇寧的教育體系當中就學。
蘇寧對她們是寄予厚望的,某種程度上來講,開明的世家大族,還是值得拉攏的。可惜的是,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似乎並不屬於這樣的勢力。
這就讓蘇寧有些難以接受了,因為這個傢伙原本應該在幾年之前,只有因病而一命嗚呼,結果這個傢伙因為自己的緣故,而在涼州活的好好的,卻反過來不太願意接受他對梁祝的領導,他甚至曾經多次表示,要在自己那個聰明絕頂的兒子諸葛亮離開涼州體系,投奔到曹操或者其他適合頭像的人那裡。
在這一點上,他那位誰明大義的父親,曾經三番五次的勸導他,放棄這樣的想法,但不幸的是,這個老傢伙的執拗,一直貫徹在他的骨子裡,所以知道他夫人因為難產而去世,也沒能夠成功的說服他。
失去了夫人的羈絆之後,諸葛珪開始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起來。根據已經掌握的消息,她與曹操之間的聯絡已經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他與幾位皇室宗親之間的暗通款曲,更是有出賣涼州體系的嫌疑。
雖然相關的情報機構一直拿不到是哪時的證據,但是近些年來,涼州曲所流傳的文化和相關技術,已經有很大部分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流傳到外面去。這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蘇寧所喜聞樂見的,但是對於一些機密技術的保管,他於現世進行的非常嚴格,尤其是那些不容易形成技術壁壘的領域,他對每一項取得實質進展的科技發明,都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一般人是根本沒有那個能力傳出去的。然而。諸葛珪這個傢伙似乎並不是一般人。
而在這件事情上。在幾年之前才陸續對蘇寧表示,箱中的關中各大氏族,則一直奉行的非常嚴格的保密制度,這或許是因為他們身為京畿大足的緣故,對於朝廷的一些秘聞,有著比其他地方更為嚴格的保密。在蘇寧也更願意相信這群人希望自己能夠為這片土地帶來足夠穩定的秩序。所以他們還會在某種程度上願意幫助自己,而不是其他的勢力。至少。包括一州和荊州在內的劉氏宗親,根本得不到關中子弟的認可,這與曾經大漢王朝時期的現象有著迥然不同的差異。
雖然在一部皇帝劉洪的安排之下,天下13州的刺史和周母當中,有至少四個人出自劉氏宗親之中,但不幸的是,這四個人當中也就只有幽州的那位,能夠在戰場上對蘇寧造成危險,然而蘇寧如今所擁有的力量已經橫跨三州,並且控制著西域和更加遙遠的地區。這讓那些劉氏宗親們只能高呼徒呼奈何,因為他們就算能夠集合其他十州的實力也不一定能夠打敗蘇寧,因為他的涼州體系,似乎與傳統的世俗政權有著巨大的差異。
雖然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都弄不懂這種差異,但是他們知道這種場景很有可能就是蘇寧強盛的原因。可生在蘇寧身邊的蔡邕,也非常想知道蘇寧究竟通過什麼樣的方式。
蔡邕不同於關中的這幾大氏族,雖然他的開明程度與這些人並無二致,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這些世家大族們之所以會對蘇寧的理念保持著開明的態度,是對蘇寧能夠建設一個更加符合他們利益的秩序報,有著強大的信心,因為這一段時間以來,銅梁中的我們邊流出來的輕工業品,以及相關的生產理念,都深深的影響著這些世家大族們,對於他們而言曾經掌握的知識,迅速的幫助他們了解了涼州體系的新生事物,至少是改在底層的群眾之前了解到了,於是他們藉機又一次賺取了一大筆豐厚的商業收入,這讓他們看到了兩種體系的好處,也希望這兩周體系能夠更早的將自己的觸角伸到關中地區來。
而蔡邕的與他們有著很大的不同,採用與蘇寧之間的關係,沒有任何的利益糾纏,蔡邕之所以在以往的人生當中多次收到其他官員的排擠,正是因為他的內心之中有一顆孤傲的心。這種孤傲的感覺,讓他不願意和其他人同流合污,即便是在原有的歷史軌跡當中死在了王允王司徒的手下,他也沒有輕易的去改變這一顆高傲的心。
這個人是非常坦誠的,值得蘇寧進行交流的。他對涼州曲式的關心,來源於蘇寧與他理念上的共鳴,而不是像那些觀眾的世家大族一樣需要利益上的共贏,來捆綁彼此的盟友關係,其實在即將到來的心急之下,這種盟友關係恐怕都會土崩瓦解,就連名義上的光彩照人都不會繼續再待下去,因為蘇寧很快就要成為下一個董卓一樣的人物,這次他之所以會做出如此大膽的軍事行動,完全是因為受到了洛陽城中賭注的刺激,都這個傢伙自從控制了天子之後,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飛揚跋扈不把朝廷重臣放在心上,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已經不止有一部人表示想要殺掉董卓,然而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得手。反而是董卓接住了天子的名義,殺掉了一批又一批不肯忠誠於他的傢伙,而這一次,蘇寧也要學著懂的樣子,弄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地方來。
只不過這個地方並不是在蘇寧熟悉的洛陽城,而是在大家對陌生的長安城裡。賄賂的手中被他控制的也不是皇子劉協,而是被他救出來的皇子劉辯,這個孩子雖然年齡偏大了一些,但他在性格上顯得更加孤僻而又舉止無度,對於蘇寧來說,這樣的孩子是比較容易控制的。
其實單就從這兩位皇子的資質來看,董卓是用不著換皇帝的,因為換上去的那位皇子,劉協新生擁有著更高的智商,而下台的這一位,反而是相對比較容易控制的,雖然她在年齡上對權臣來說是有些不利的,但是董卓的飛揚跋扈只能為他招來更多的殺身之禍。對於他這樣的人來說,考慮十幾年之後的長遠安排,實在是有些浪費時間和青春。
可惜蘇寧就不得不做出這樣的安排,而且還要群策群力的把這些安排做的,儘可能的周密和科學合理,於是他的身邊才聚攏起了越來越多的各種人才,其中自然也包括在東漢末年的文學圈子裡,非常有名的蔡邕,雖然他用提出來的建議有很多都不具備可用價值,但是他的這份積極,還是讓蘇寧頗為感動。
而在他們兩個人的共同謀划之下,這一個受到董卓啟發而誕生的計劃,也很快被陸續使用起來。
首先,皇子劉辯的登基大典已經準備的基本就緒。洛陽城裡的妻子恐怕永遠都不會想到,在距離他並不在遙遠的長安城裡,已經有了另外一個店子,準備隨時登記取代他的位置,至少去帶他們,聽下人面前的合法地位。
而鍾靈也將會學著懂的樣子,成為一名實實在在的成效,掌管的西安的大漢朝廷。想要順理成章的做到這一點,蘇寧最應該準備的就是軍事實力,豪泰這個時候的薛仁貴已經完成了,對關中西部地區的攻略。他的大部分手下都已經來到了長安城的周圍。如果洛陽城的董卓膽敢輕易發難的話,那麼他一定會在半路上遭遇慘敗的失利。
與此同時,阿拉里克的快速反應隊也終於出現在了康採恩的視野里,這個傢伙花費了詩篇的時間,從萬里之外的河中地區奔波而來,一路之上不知道受了多少苦帶來到河內郡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像試圖進公司五年的董卓軍隊,發起了兇猛的反擊。
雖然那個時候董卓的軍隊已經離開了蘇寧的事業,但是阿拉里克認為,如果不讓他的士兵們衝上去,將對方打個落花流水,那麼這一場遠途奔襲就會顯得十分無語,這對於士兵的士氣來說,將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他不能看到他的士兵們陷入這種負面情緒的包裹之中,所以他果斷的選擇了追擊。
對著包括蘇寧在內的大多數人都表示了理解,但是沒有人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關注它的戰略成果,因為。蘇寧突然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為了這件事情,他甚至暫時中止了扶持劉辯登基稱帝的計劃。
在原來的歷史軌跡當中,董卓在控制朝政之後,遭遇到了諸侯的聯合討伐。而現在的歷史時空中的倒行逆施,也帶來了非常嚴重的惡果,尤其是在袁紹等人順利的逃出之後,幾乎將動物中的惡行添油加醋的向全天下人散布了一遍,多在洛陽城裡醉生夢死的動作,還不知道自己的統治基礎已經發生了動搖。而蘇寧卻正在等待著這樣一個機會,他準備人參與到反對登陸的聯盟當中去,一起和他們在酸棗會盟,一起和他們攻打汜水關。
之所以這樣做,是他準備藉助諸侯聯合起來支付的實力,狠狠的打擊一下董卓的囂張氣焰,在原本的歷史進程當中,受到諸侯聯軍討伐,董卓不得已遷都,從洛陽城逃到南昌一場,然而現在的長安城已經在蘇寧的控制之下,如果生意在洛陽城的董卓遭遇的攻擊,那他將無路可逃,至於那個時候他會選擇困獸猶鬥,還是爆發出最後的力量,來與諸侯聯軍拼個魚死網破,那就不知道了,不過總之一件事,那這會是個消滅掉董卓的絕佳時機。
至少比起和他一樣,扶植起一個皇帝難受,在關中平原上大打出手,要來得乾脆利落一些。畢竟涼州體系在東線戰場上的總兵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夠藉助其他人的力量,消除董卓對於關東地區的影響,那麼對於蘇寧來說,能夠獲取的利益恐怕絕不在少數。
不過要想和那些人一起結盟的話,有一些事情他就不得不在乎而放下,尤其是服務者,劉辯登基稱帝的行為,恐怕很有可能會被天下的住戶們當作是另外一個動作,如果董卓那個傢伙在洛陽城裡不好好抵抗的話,那麼那群烏合之眾一樣的諸侯聯軍,很有可能在幹掉洛陽的動作之後,繼續向西推進,衝到長安城面前,那樣一來蘇寧就會顯得十分被動了。
為了不出現這種尷尬的局面,也為了用最小的代價,消滅掉董卓的有生力量,蘇寧決定參與到諸侯會盟,討伐董卓的行動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