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中場陰謀家,中場不休息—7
「好,那我說給你聽聽。」荀攸荀公達的臉上,既沒有炫耀的神色,也沒有謙虛的做作,有的只是一本正經的宣講,像是講台上的老師,尤其像是種花家學校里的老師。
但除非是荀彧這種親近的人,否則是無法觀察到這些細緻變化的,所以楊阜雖然就在面前,卻也沒有覺察出有何不妥之處,故而這是見到對方平靜的端起那本書,然後更加平靜的念道:「貝特洛,1827年10月27日生於巴黎,1907年3月18日卒於同地。法國有機化學家,物理化學家,科學史學家,先在法蘭西學院學醫,后改學化學,1851年任法蘭西學院助教,1854年完成博士論文《甘油與酸的化學和天然脂肪的人造方法》。1859年任巴黎藥學院有機化學教授,1865年……」
隨著荀攸荀公達的聲音前面這間不算寬廣的書房,楊阜把心情開始變得愈發沉重起來,
這顯然是一份非常詳盡的個人履歷,相當於他在史書上讀過的那些個人列傳,而其中用阿拉伯數字錶示的年份,就相當於中原王朝所使用的某年號加某某年的組合。
後來楊阜才知道,其實這裡的阿拉伯數字,也有一個類似年號的前綴,叫做公元。
只是這個公元紀年與中原王朝的傳統紀念有所不同,在公元元年之前的那些時間,被稱之為公元前,比如說發生周召共和的那一年,便是公元前841年。荀彧甚至從一些秘密的渠道獲悉,蘇寧有意將此年定為共和元年,但既無法得到西方科學家們的支持——因為他們更加喜歡用耶穌誕生的那一年,作為公元元年,依然無法得到本土十大方面的支持——因為他們更喜歡用孔夫子的誕辰之年,或者是華夏歷史上傳統的紀年法,推算出華夏歷史的起始之年,也就是後世所謂的農曆4000多少多少年?當然,東漢末年應該還是兩千幾百年。
不過那都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現在的楊阜,聽著這些個人履歷,就像是在聽天書一樣,裡面提到的那些專有名詞,更是讓她費解,什麼化學家,物理化學家,有機化學家,科學史學家,這tnd都是些什麼玩意兒啊!
還有那個法國是什麼國?在中國的歷史上,只有秦國、晉國、齊國,哪tnd有什麼法國?
至於更後面提到的什麼學院,什麼論文,什麼助教,告訴他楊阜從不曾聽過的東西,他甚至不知道在這幾個詞語中間應該怎樣斷句,還好荀攸荀公達似乎是個天生就對文字非常敏感的人物,他輕而易舉的將這些生僻的辭彙,從那些冗長的句子里摘了出來,一個一個切割的非常完美,就像是在切割鑽石或者是羊排。
可是他無論怎樣羨慕,他都無法修鍊出這份本領,不光是沒有天賦的問題,他對於蘇寧所帶來的那些學問,尤其是那些學問當中的專有名詞,一直保持著一種強烈的抗拒心理,基於此,他不可能做到像荀攸荀公達這樣,平靜的端起這本書,然後更平靜的朗讀下來。
那平靜的聲音,此時仍然在繼續:「……1873年,選入法國科學院,1877年英國皇家學會接納他為外籍會員,1886年至1887年任教育部長,1895年至1896年任外交部長。貝特洛一生的研究工作,約可歸納為五個方面……」
這一段文字仍然是用平靜的語氣朗讀出來的,但它的內容卻絕對不會讓人平靜,因為其中有那麼幾個字,顯得是如此的讓人振奮,尤其是上士大夫們振奮。
教育部長,外交部長,雖然他們都不明白這些官職意味著什麼,但前面的一個「任」字,就證明這至少是朝廷的官職,只是他們的這些「部」的行政長官被稱之為部長,而不是像前為涼州刺史梁鵠那樣,如今被稱為選部尚書。
至於放在前面的「教育」和「外交」二字,想必和選部尚書的「選」字,在作用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
然而前領涼州刺史梁鵠,是當今陛下的心腹之臣,他如今所擔任的職務,雖然剛剛設立不久,但卻肩負著揀選官吏的重責,是朝廷中數一數二的實權人物。
那麼這位貝先生,又是什麼級別的人物呢?他在他生活的那個法國,難道也是涼州刺史梁鵠那一類的人物嗎?
如果是那樣的話,難道他不應該老老實實的呆在那裡,像梁鵠一樣吃飽喝暖,等著朝廷發放俸祿,然後回家頤養天年嗎?可他為什麼又大老遠的跑到涼州來,幫助所謂的師弟蘇寧呢?
兩人之間又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這是一個有待於繼續解決的問題。
楊阜在這個問題上花費的思考時間,要比之前的那個問題長了許多,所以當他重新回過神來的時候,荀攸荀公達那平靜的聲音,已經讀到了那份履歷的尾端:「貝特洛1883年獲戴維獎章,1900年獲科普利獎章,著有《合成有機化學》(1860),《化學力學》(1878),《熱化學》(1897),《烴類》(1901),《點金術之起源》和《研究上古和中古化學之嚮導》等書。」
念到這裡,荀攸荀公達那平靜的聲音,突兀的消失在了這間狹窄的書房裡,以至於正在思考當中的楊阜,忽然陷入了一種痴獃的狀態,他剛才還在高速運轉的思維,此刻卡在哪一片空白之中。剛剛做出的所有假設和猜想,莫名其妙的化作了一句無聊的疑問。
「完啦?這就完啦?」
他問出這個問題之後就有些後悔,這實在是個幼稚的不能再幼稚的問題,怎麼能夠在這樣高端的對話當中說出來呢?這隻能證明自己的智商實在太低,純粹最後讓對面的叔侄二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他是有意思的,應該趕緊做些什麼?以挽回對自己形象造成的損失,於是只見他搜腸刮肚一番之後,卡在那二人開口之前,用一副想要變白的口氣,急急慌慌的說道:「我是想問,這段履歷的最後,不應該交代一下這個人的死亡嗎?我讀過的那些列傳,可都是這樣寫的。」
列傳在書寫的過程當中,的確廣泛的存在著他所說的這個現象,但他的這個建議或用來掩飾自己的幼稚,實在是用錯了地方,因為荀攸荀公達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交代了此人的死亡。
於是荀彧荀文若的聲音便響了起來:「所以說,這好像並不是我們習慣是用的列傳記錄方式,至少最後的那幾句話,並沒有交代她何時死亡,也沒有交代他的死亡原因,更沒有交代他的時候待遇,尤其是嗜好之類的東西,這在我們中原地區,是十分罕見的事情。」
楊阜聽完這段話,不禁非常尷尬,荀彧荀文若顯然發現了他剛才那番話中的不妥之處,不過對方只是稍微點了出來,而且很快的一筆帶過。最主要的是,他還為接下來的話題開了個頭,如此,便能很快的轉移主意力,把剛才的尷尬立刻翻篇兒。
那麼接下來的話題是什麼呢?
楊阜幾乎是條件反射的就想到,這個人在死後,是不是備極哀榮,是不是受到了國家以及君主的禮遇?然而,他突然想到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如此的震撼,以至於她竟然陷入了短暫的師生當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的站在那裡,只是用驚恐的目光看向對面的荀彧荀文若。像是從他那裡得到了一封來自魔鬼的家信。
「文若兄,你剛才說,這篇履歷在一開始,就交代了此人的死亡時間,可是這片履歷所描述的人,不正是這幅畫上的那個人嗎?而這幅畫上的那個人,難道不是我們曾經見過的那位,如今正在渭水公司擔任要職的貝特洛嗎?」
「是他沒錯!」荀攸荀公達微微笑著,說出了這個讓她更加震驚的答案。對於楊阜來說,這四個字的意思,並不像他表面上的那麼簡單,而是在肯定自己一個瘋狂的設想。
一個死去的人,如今竟然出現在了渭水公司里。而且還天天活蹦亂跳的在他們面前蹦噠,時不時的還一直氣勢的命令他們這些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做些他們其實並不願意去做的事情。這種事實,讓他們實在無法接受!
難道說這傢伙從一旁地府里又爬了回來,或者說,那個叫做法國的地方,並不像中原王朝那樣有陰曹地府這種東西,他們那裡死的人,還會留在陽間繼續蹦噠。
只知道他們並不知道歐洲大陸上的神話鬼怪,對於中原王朝的很遠豐富多彩,至少希臘神話中的冥王哈得斯,是肯定會照顧一下這些文物復興運動催生出來的科學家的。
但這個人的的確確是活著,無論是哪一路的神明,都沒有將它帶走的意思,那這一切,應該用什麼來解釋呢?
楊阜不禁驚恐的看著荀攸荀公達,若非這家人的確來自潁川郡,而且在多年前就已經聲名顯赫,那他楊阜還真要擔心一下,他們是不是像貝某人那樣,是個還活著的死人。
但是那號人看到楊阜的表情變化,卻沒有流露出任何震驚的意思,反而露出了一絲玩味的笑容。
顯而易見的是,他們叔侄兩個早就已經知道了答案,甚至早就猜到了楊阜會問出這樣的問題,但他並沒有給出任何解釋,或者說就連目前的他,甚至是目前的蘇寧,也無法從他們可以認可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一個死去的歷史名人,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現在自己面前,畢竟系統的功能,實在是超過了地球科技的解釋能力,雖然還在地球科幻的解釋範疇之內,但科幻方式的解釋,對於蘇寧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而對於這群東漢末年的土著來講,他們寧可相信老祖宗留下來的神話,也不會相信那些鬼怪故事都不如的科幻說辭。
這些科幻級別的說辭,其實在這之前,就已經通過盤古教的口。秘密的把涼州換為內傳播者,很多老百姓對此都已經有了基本的了解,但盤古教,畢竟不同於其他的宗教,他對唯物主義的崇尚,對於無神論的堅決擁護,使他這樣的宗教,幾乎是在冒著普通百姓的強烈反感,在堅決的傳播者,這也是他為什麼在很多方面都做得比張角還好,但卻不能迅速的向黃巾軍一樣招攬人手的原因。不過,盤古教的事情,並未引起這三位士大夫的注意,楊阜自然是不屑於去關注那些老百姓的事情,而荀彧和荀攸,都是認為盤古教與張角的太平道並沒有本質區別,他們都是在忽悠老百姓,至於誰能夠為大漢天下子民帶來真正的幸福與安康,那當然是皇帝本人,而不是什麼神仙。
所以,他們還在為這個問題所困惑著,兩條不靠譜的解釋都不曾得到。
如果這並不能阻止他們的求知心理,每個人的好奇心,都會讓他們在學問面前變成一隻貓,有的貓因為專註,而很快在這方面取得了成績,並且最終功成名就,在自己的墓碑旁邊豎立起了一座更高的豐碑,但有的貓卻因為專註力不強,錯過了很多精彩的內容,於是他們只能在社會當中上竄下跳,卻始終找不到生存的法門,更找不到發展和事業的方向,於是當他們臨死的時候,他們只能像奧斯特洛夫斯基所指責的那樣,庸碌無為的面對著過往的一生,到最後帶著最大的遺憾,在談不上豪華,但卻非常想要豪華的棺木上。緩緩的閉上眼睛,更加緩緩的被放入土坑之中,從此重新回到大地母親的懷抱。
楊阜不知道他自己屬於哪種貓,但荀攸荀公達顯然更清楚,他和他周圍的人,都認定它肯定屬於前一種貓,他對於某一件事的專註程度,超乎了正常人的想象,尤其是在蘇寧的秘密這件事情上,他如今已經做到了的,遠遠比他的叔父當初希望他做到的要多得多。
於是只聽他說的:「這樣的現象,其實廣泛的存在著。」他一邊說著,一邊從自己的桌案上,取出了厚厚的一個本子,這本子顯然是涼州本地的產物,紙張的特色,帶有明顯的涼州製造的色彩,不過,這一點可不是楊阜所關心的,對於所有的讀書人來說,紙張只不過是承載文字的工具。而上面的文字才是他們最為關心的事情。因為那極有可能關係到他們的命運。
而荀攸荀公達拿出的這個本子,似乎在這方面尤有甚之。
楊阜輕輕地結果這沓厚厚的記錄,卻發現上面的名字,有很多都是前不久他剛剛行賄過的,比如說那個在小道消息當中,已經將他出賣給了姜冏的阿基米德,就出現在這份名單之中,而且排名還比較靠前。
如果他很快就發現,這個名單的排列順序,好像並不是按照重要程度來排列的,而是按照名字第一個字的發音,通過某種以確定的順序排列下來。
但這並不是他想關注的重點,重點是,這些名單上的人,是不是和那位貝先生一樣……
於是他很快找到了失事日期的那一欄,只見荀攸荀公達在上面標記了很多數字,其中有三位數的也有四位數的,甚至其中還有那麼幾個,前面是帶來減號的。
楊阜以前在摩羯路透快報上,見到我科普這些數學常識的科普文章,如果那個時候他對蘇寧的一切都保持著嚴重的不耐煩,所以他並沒有把那篇文章,認真的徹底的仔細的讀完。
故而,他在這個時候只能抬起頭來問道:「不知道這裡面的減號,是個什麼意思。」
跟他提出這樣的詢問,荀攸荀公達,只好略顯不耐煩地回答說:「我在剛才念過的那篇文章里,提到過這些數字的用處,這是用來表示出生時間的,至於前面的減號,就相當於數學當中的負數,負數表示的是在某一個數反方向上的數字,那麼,這個帶有富豪的年份,表示的自然是在某一年之前的年份。」
楊阜聽到這個解釋,顯然有些難以接受,他萬萬沒有想到,年後竟然還可以用這種方式來排序。其實他沒有意識到的是,這不是在為年份排序,而只是給每一年取一個名字。這是因為數字能夠更好的反映年份之間的串聯關係,所以才最終確定使用數字,而不是使用其他的紀年方式,作為交流的統一標準。
不過對於他來說,這一點已經不算重要了,因為他那些小聰明,終於在這個時候,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像剛才的那一個一樣,充滿了劇烈的震撼感,只聽她有些哆嗦的說道:「那麼這個帶有減號的年份,豈不是和不帶減號的年份之間,相差許多年?」
聽到這個問題的群友,水工廠,立刻又露出了鬼魅一般的微笑,這微笑,楊阜才剛剛見識過。
如此以來,他們不再需要對方向自己解釋什麼呢?因為又一個問題出現在了他的面前,這些你精出現在渭水公司里的所謂師兄們,即出生時間和死亡時間,在這些列傳書籍,或者說是履歷當中的記載,幾乎遍及三四千年的歷史。
這句話說的再直白一些,就是:這些人原本生活在不同的時代里,但如今卻都在他們面前活蹦亂跳,這意味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