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第五縱隊:稀釋一座城市的忠誠—6
這種粗製濫造的約法三章,在最後的時間裡曾經多次遭受過同行的嘲笑。但這卻是郭家走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雖然因為他的年齡和學識問題,而顯得十分幼稚,但是那番話在說出之後,久久的沉澱在了金城郡百姓的心底之中。
能夠像漢陽郡百姓那樣生活,在近期的兩三年以來都是他們的願望,除非這種強烈的民族願望在坊間沸騰,韓遂和王國也不會想著要模仿漢陽大學的樣子,成立一家金城大學。而郭嘉正是巧妙的利用了民間的這種情緒,將一個美好的藍圖大大方方的展現給了當地的居民們。
這雖然只是一個看似擺不上檯面的小伎倆,但是起到的作用卻是至關重要的。我從這句話之後,城市當中曾經受到過韓家恩惠的小市民們,也慢慢的失去了對他們故主的忠心。
可以說,郭嘉只用這一句話,就稀釋了這片城市當中,大多數人對於韓家的中心。而後來,他又組織全城的糧食商人進行平價售糧活動,讓陷入動亂的人心,慢慢的一步步徹底平靜下來。
許多人開始將大量的積蓄取了出來,用智慧換取了大量的糧食,這是他們準備離開這裡的前兆,因為他們要遵循蘇寧的安排,前往武威郡另行安置。當然也有些人選擇拒絕與蘇寧的部下們合作!對此,第五縱隊沒有採取任何強制措施,只要這些人依舊奉行蘇寧制定的秩序,那麼他們留戀故土的行為,就純粹屬於一種情懷,而不是刻意對蘇寧做出的抵制。
由此,金城郡的城池內部,迅速的恢復了平靜,生產秩序雖然因為原材料無法得到及時的供應,而沒有跟隨治安秩序一起恢復到水準以上,但大部分交易都已經恢復到了正常的頻率和價格,與此同時,一支商隊也在第二縱隊的護衛之下,帶著大量的物資向這裡趕來。相信這裡的秩序,不需要多久就可以基本恢復。
相對於已經歸於平靜的金城郡城池,城外的狀況依舊非常糟糕,自從韓家的親信家丁,憑藉武力驅趕莊園中的佃戶之後,混亂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無數佃農們積攢了半生的積蓄,被這些武裝起來的家丁洗劫一空,他們不少人的妻女都慘遭蹂躪,同時,韓家人兇殘的行為,也蔓延到了自耕農組成的村落之中。
可是這些自耕農並不是易於之輩,他們自幼生活在環境惡劣的涼州,而且面臨著游牧部落的身上侵襲,這讓他們練就了一副堅韌的精神,哪怕這次衝擊他們脆弱的,是平日里經常與他們打照面的韓家家丁,他們也會拿起粗製濫造的農具,與對方拼個魚死網破!
差不多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大量的村落與來訪的韓家部曲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蘇寧的影分身們,在前往救援關羽的路上,無意中留意到了這個問題,於是,越來越多的影分身開始加入到這種戰鬥當中,雖然數量不多,且人數大都分散在各個村子,但他們強大的戰鬥力,很快得到了村民的認可。
在一些寡不敵眾的村子里,影分身的蘇寧甚至在村民的掩護下一同撤退,他們共同面臨著生死的考驗,極致熱的感情,甚至遠遠超過了一同作戰的同袍。
蘇寧的耳旁不斷傳來一聲聲的嘶吼,那是正在抗爭的農民們,與韓家家丁殊死搏鬥時發出的聲音,然而他卻沒有足夠的時間停止腳步,因為關羽這時仍舊生死不知,他和冷征都是蘇寧出生之後最早的兄弟,多年以來,雖然因為各自事務繁忙而少了聯絡,但那份感情卻因為時間的流淌而變得愈發沉澱。
蘇寧並不想他們因為自己而冒任何的風險,所以他必須儘快趕到事發地點,但周圍呼救的村民,他也不能置之不理,所以一路上追隨他的影分身越來越少,而他的腦海當中,也不斷的傳來陣亡影分身的各種消息。
不過他沒有足夠的時間一一查閱那些消息,有很多東西都在他腦海之中一閃而過,他的目標還在他的前方呼喚他,尤其是在跨過一道山樑之後,遠處不斷傳來的金鐵交擊之聲,分明告訴他關羽正在這裡苦苦支撐。
當蘇寧帶著他的影分身和第五縱隊的士兵們趕過去的時候,只見一條身披綠色長袍的大漢,正手執青龍偃月刀在拚命廝殺的,這把青龍偃月刀,並不同於歷史或者演義當中的版本,它是由冶金口的物理學家們,花費了足足三個月的功夫才打制而成的。裡面甚至還有徐奧林的一部分手筆。
不過不管這把刀出自何人之手,只要在關羽手中依舊是趁手的兵器,那便是一筆足夠震懾涼州的寶物。雖然在涼州境內,已經有不止一次的火器戰爭案例上演,但冷兵器目前仍舊是戰爭的主流。火器,雖然對使用者的要求不高,但是,對製造者的要求卻是偏高的,而且,涼州是個尚武的地方,對於冷兵器的崇尚,不僅僅流淌在勇士們格鬥的招式里,也流淌在他們的心裡和文化里,所以,對於熱武器的推廣,蘇寧不但需要在製造工藝上進行考量,也需要在屋頂上進行抉擇。
所以,即便是如今的他,也需要手握銀魂搶與對方廝殺。好歹他和他的影分身就有著相同的戰力,而且,系統為他帶來的新技能非常的奇葩,就連他身上的裝備也都複製了一份兒,所以,蘇寧的這支隊伍雖然人數不多,但卻輕易的沖開了一個口子,來到了關羽的身邊。只可惜他來得實在太晚了!關羽雖然還能夠揮舞著大刀與對方拼殺,但曾經受過重傷的冷征,顯然已經不復當年之勇。
蘇寧快步走到他的面前,簡單的查看了一下他的傷勢。發現他的傷口邊緣已經停止流血,看來受傷的時間已經很長,但讓人不解的是,傷口的中間部分卻還在向外滲血,這證明長時間以來,他的血一直沒有停止向外流淌。
雖然他受傷的部位並不致命,但是,數學練和數學時間已經足夠剝奪它的生命力。他現在的狀況,用奄奄一息來形容已經毫不過分,在這一過程當中,他肯定體驗了一把生命的脆弱,可惜這一次,蘇寧不能像當年一樣再次挽救他的生命了。
冷征看到蘇寧來到自己的面前,緩緩的伸出了自己的右手,滿是血污的手上,正捧著一塊小小的官印,那是他承受自大漢朝廷的使命,如今,他的使命並沒有徹底的旅行完成,然而他的生命卻已經要就此消失,所以,他必須將這個使命託付給其他人,涼州草原上,絕對不能重現八九十年前的那場大亂。
蘇寧接過那方官印,雖然冷征什麼話也沒說,但是蘇寧能夠感覺到這方官印的沉重。
自從他來到漢朝以後,他見識過蓮湖那種皇帝的寵臣,也見識過曹操那種拚命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更見識過葉旺那種德高望重之輩,還有就是鍾繇馬雷開華橫溢之徒,當然也不缺少碌碌無為如同蓋勛,殘暴兇狠如同董卓,貪贓枉法如同張讓之人。凡此種種,都讓蘇寧想起了那個曾經熟悉的官場,但是,我有眼前這位冷征,是與他們截然不同的存在。
這是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或許他的才華遠遠比不上重要,他的噪音水平遠遠比不上曹操,他的戰鬥技能遠遠比不上董卓,但是他的責任心,在東漢的所有勛貴官吏當中,毫無疑問是名列前茅的。
至少對於蘇寧來說,這種珍貴的品質,是值得他銘記一生的,雖然眼前的他,正在一步一步的失去生命,但是他用他的鮮血,正在蘇寧的心頭築立起一座豐碑!這座豐碑,即便蘇寧用掉一生的時間,都不一定能夠跨越,因為蘇寧對於官場的那份熾熱,早就在前生的不公和嘲諷之中被慢慢的磨平,如今的他,只是想要為自己鍾愛的文明,付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他家那方觀影緩緩的收入自己的懷中,然後,鄭重其事的在冷征面前發下誓言:「有生之年,絕不負涼州!」
冷征本想點點頭,示意自己已經聽到了蘇寧莊重的誓言,然而僵硬的脖頸,卻讓自己的腦袋顯得有些沉重,所以他最後只是眨了眨眼皮,然後慢慢的吐出了幾個字,作為最終的答覆:「遺表……在我袖中……」
蘇寧驚奇的看了冷征一眼。金城郡的叛亂髮生的如此突然,也就是他這個事先有所準備的人,才能夠出其不意的將其堪平,然而,眼前的冷征,恐怕沒有在這方面做下那麼多的功課,雖然,他對湟中義從早就有所警覺,但是,這次的韓家叛亂,與湟中義從是分開行動的,他不應該對韓遂的行動有提前的預判。那麼這份遺表,他又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準備好的呢。
蘇寧本來想問一問冷征,然而對方已經安詳的閉上了眼睛,蘇寧不知道他是陷入了昏迷,還是就此與世長辭。但他總可以確定,對方的虛弱程度,恐怕已經無力回答自己的問題。
好在這個時候,身後的關羽一邊應付著準備重新結陣,對付援兵的韓家家丁,一邊對蘇寧解釋道:「校尉一直都有一個習慣,每次出征前的夜裡,都要寫下一份遺表,以便在遭遇不測的時候,能夠將自己已經完成的工作,一五一十的交代清楚,而後記者需要注意什麼,也會被重點寫在裡面,我已經看到他的十幾分遺表了。」
蘇寧聽聞此言,默默的閉上了眼睛,古今中外,恐怕沒有多少人能夠讓別人看到自己寫下的十幾份遺表。
倒是左宗棠上任前台的棺材,經常會擺出來給人看一下,以表明他自己的死志,和有些人的死志,不是用來拿出來表明的,而是實實在在潛藏在內心之中,通過一言一行,在感召著他手下的將士們。
關羽顯然就是其中深受影響的那一撥人之一。這是在關羽,不僅僅是剛剛踏入官場,還是剛剛開始將自己的熱血和青春,灑在名為使命的豐碑上。
這個時候的他,你需要有人能夠引導。蘇寧沒有辦法完成這個角色,畢竟,他本就不適合官場上的生活,幸好,蘇寧在來到東漢末年之後,認識了不止一位浙江好友,無論是年紀大都大好多的冷征,還是已經成為他師長的涼州刺史梁鵠,都能給關羽做出很好的指引。
如今,切實履行這一角色的冷征,已經踏上離開人世間的旅途,他的下一站不知道會在哪裡,或許20年之後,他會成為一條好漢,但這是蘇寧的一份嚮往,而他和關羽,則還要繼續扛起冷征留下的旗幟,繼續向前邁進。20年後,他們必須要成為一條好漢,否則無法對得起冷征今日的囑託。
蘇寧緩緩的將郎征衣袖中的遺表取了出來,他只打開來看了一眼。這方面已經是五味雜陳,但遺表之中,冷征保舉自己的部下,擁節長史關羽接任自己的職位。
「他果然,將你當做了他的接班人來培養。涼州的羌胡,一直以來都是他的心腹大患,你我這一次既然繼承了他的衣缽,便絕對不能允許小月氏人在這片土地上放肆。」
關於您沒冷水的對面又重新集結起來的韓家家丁,疑惑的詢問道:「那麼這次發動叛亂的韓遂等人又該怎麼處理呢?」
「且不去理他!」蘇寧的回答讓關羽嚇了一大跳,沒想到冷征的這次劫難,給蘇寧帶來的衝擊如此之大,他的信念似乎都因此而發生了改變,發生叛亂的人,竟然就這樣可以從他的眼前消失,而他要主動對付的對手,卻是他學生的父親。
蘇寧卻沒有在乎關羽的想法,他知道,湟中義從的機動能力,這對系統的最大威脅,他準備在離開這裡之前,給他們一記重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