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分歧
ps:今晚還有兩章,大概在11點和1點
安平君府邸內,田單感覺有些不自在,不僅是突然出現,聚精會神看長安君表演的女兒田葭,還有交頭接耳,心存疑惑的鄒衍叔侄,他心中不由暗嘆,好好一場宴饗,如今卻變成了學宮課堂。
見眾人曉有興緻,田單也不願掃興,只能耐著性子聽下去,誰料這一聽,連自己也被長安君描述的東西給吸引進去了。
伴隨著刷刷聲,黑板上,長安君用粉筆畫出了一個中學物理課本上司空見慣的「物質的變化過程圖」,這個跨越時代的圖表,出現在了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呈現在鄒衍、鄒奭叔侄眼前,讓他們挪不開眼睛。
」氣態變液態,乃是液化,此過程放熱。固態變液態,乃是熔化,此過程吸熱。液態變固態,乃是凝固,此過程放熱。固態變氣態,乃是升華,此過程吸熱。氣態變固態,乃是凝華,此過程放熱……「
鄒衍老先生好奇心不減當年,每當明月提出一種物質狀態的變化,他都會提出自己的疑問,好似在詰難他。
好在那些生活常識是個現代人都清楚,明月不僅將物質三態的關係畫出來,還舉了相應的例子如水凝為冰,鐵加熱化為鐵水,雌黃、雄黃受熱化氣等現象來證明,讓鄒衍挑不出毛病來。
而當他開始用這一套理論來推演降雨降雪過程時,卻並非料到,自己一不小心,竟道破了一個困擾古人幾千年的難題……
」地面上水蒸發為氣,升上高空,變為細小的水滴或冰晶,形成可見的雲層,雲中水汽又凝結,最後再降至地面,這便是吾等司空見慣的降雨、降雪乃至於降冰雹了。「
此言一出,不僅田葭微愣,連方才對此無甚興趣的田單也面露驚訝。
父女二人齊聲說道:
「雲原來就是水?」
」這竟就是降雨的緣由?「
還是鄒奭見多識廣,他略一思索,頷首道:」數十年前,學宮中有位齊國醫官,托黃帝之名,寫了一本《素問》,其中也提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其認為雨雖從天降,卻是出自於地氣。我一直苦苦思索這地氣究竟是何物,今日受長安君之教,才恍然大悟,原來就是普通的水汽啊……」
「先生果然博學多聞……「
鄒奭的反應,倒是讓明月驚出了一身冷汗,本以為道破降雨過程,已是超越了時代眼光,誰料土生土長的戰國諸子們已經依靠長年觀察,提出了與真相極其接近的假想來,怎能不讓他汗顏?
不過鄒奭依然沉浸在興奮中道:「我還從古人的古書里讀到過,陰陽之氣,各從其所,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雷,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本來還覺得此說無根無據不足為信,今日聽長安君解釋三態之變化,將這規律套用進去,我這才知道,降雨降雪,果然是陰陽變化作用於水氣引發的!」
陰陽家並不是陰陽五行學說的原創者,他們只是將春秋以來的「陰陽」和「五行」兩個概念結合起來,認為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物質基礎,陰陽則是引發它們變化的原因。
這一概念放在公元前雖然已經十分先進,可惜太過寬泛了,乍一聽很有道理,但若有人用生活中常見的例子來細細質問,鄒奭也無法把那些現象一一解釋清楚。所以相信這套理論的人實在不多,還在私下裡把鄒氏叔侄視為「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談」。
現如今,有了長安君提出的」物質三態「作為補足,日常所見的許多現象都能一一道出緣由,簡直是對陰陽五行說的巨大補全,鄒奭豈能不喜?
然而,等他興奮地朝叔叔看去,誰料鄒衍臉上沒有恍然大悟的釋然,反倒陰沉下去幾分。
鄒奭心裡不由咯噔一下,暗道不好!
鄒衍遲遲沒有發表意見,鄒奭也不敢說話了,氣氛一下子變得有些微妙,最後還是田葭從回過神來,笑了起來:「長安君這說法若是真的,鼓吹雨師風伯降雨之說的鄉野巫祝,可要恨透你了。「
明月不由疑惑:」為何?」
田葭鼓著手道:「既然降雨、降雪這類常人眼裡的神跡都能用簡單的道理解釋清楚,就沒人會在旱天找巫祝祈雨了,大臣們也再也無法以天旱作為君王失德的緣由了……」
這句話似是在開玩笑,又似是在提醒明月什麼,再瞧瞧鄒衍的面色,他才猛地意識到,這套降雨說要是散播開去被世人廣泛接受,砸的不僅是鬼神巫祝的飯碗,恐怕也挖了鄒衍的根啊!
果然,鄒衍沉默半響后緩緩開口道:
」長安君此說雖有道理,但天地陰陽變化何等奇妙,吾等生於其中,不過滄海一粟,人了解的知識有限,豈能將無限的天地變化解釋得如此簡單?太不敬了!老夫以為,天上的水汽盈縮,雲雨變化,除了自然而成外,一定還有天意在作用,而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故而雨露雷霆,都是人間治亂的體現,豈能以淺言蔽之?」
……
半個時辰后,天色已黑,安平君府門口,鄒衍叔侄登車而去,這場不歡而散的宴饗便宣告結束了。
奉田單之命來送明月的田虎悄悄對他說:「長安君,我表兄方才喊我入室,讓我代為傳話,說你今日恐怕是得罪鄒子了……」
「這話她為何不來親口對我說?」明月哭笑不得,都到這時候了,那位「田嘉」還在裝,真當她自己換了身女裝,他就認不出來了么?
不過那少女的提醒並非無中生有,今晚他只怕真的與鄒衍結怨了。
明月在大談物質變化時,卻渾然忘了一件事,那就是鄒衍雖然號稱「陰陽家」,可實際上,他早年卻是從儒家學習的,很認同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節儉」。
但早於他的孔、孟,試圖向戰國君王們推銷「仁政」、「王道」,全都以失敗而告終,且被譏笑迂闊不著邊際。
於是聰明的鄒衍改變了推銷的方式,他以陰陽五行為基礎,造出了一套「五德始終」之論來,變相售賣與儒家那一套無甚區別的德政理論。
按鄒衍的說法,每個政權都會與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德對應,得到該德的支持。等到這一德衰弱,就會被「相生」的另一德取代,政權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比如,土生木,木生火,所以黃帝那時候是土德;大禹那會兒是木德……
為了取信於人,鄒衍足足把這套東西拼湊出了「十餘萬言」,體量很能唬人,還在裡面羅列出天降的災祥禍福,比如大旱、暴雨,打算來恐嚇那些驕奢淫逸、「不尚德」的君王們,節制他們的私心私意。
這套理論,後來被董仲舒吸納,變成了「天人感應」,再後來,陰陽五行說也再無半點科學依據可言,反而被讖緯之說充斥。
但如明月所說,降雨降雪只是自然現象,跟鬼神沒什麼關係的話,那五德始終之說又如何讓人相信呢?
「說到底,鄒衍只是一個需要用陰陽五行理論來為自己政見找根據的稷下大夫,而不是純粹的學者。」
這就好比地心說和日心說都是解釋天文現象的理論,但因為地心說迎合了教會的神權理論,所以大受歡迎,面對更進一步的日心說,迎來的就是瘋狂的否定和鎮壓,支持者也被斥為異端……
和那件事類似,到頭來,鄒衍說不定會成為抵觸這種說法的保守者!
明月無奈的搖了搖頭,看來,他打算從鄒衍處得到讚譽為自己貼金的想法是失敗了。
「今日之事,恐怕很快就將為稷下學宮所知,不知又會有多少人支持,多少人圍攻?」
……
而另一邊,等離開安平君府時,老邁的鄒衍也緩緩對侄兒鄒奭說道:「長安君,果然與吾等並非同路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