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君子生非異也
「匡梁飲一斗便醉?」
聽鄒奭說完那一夜發生在營丘山獵場的事後,荀況倒不覺得奇怪:「世人有善飲者,亦有不善飲者,比如我,便不勝酒力,休說一斗,半斗都醉了。」
見荀況自嘲,鄒奭不由莞爾:「稷下祭酒不善酒,這已是臨淄的一句諺語了。不過祭酒有所不知,那匡梁將軍卻是個大酒量,據說比稷下前任祭酒淳于先生(淳于髻)都善飲,一石酒不在話下。」
「我有位子侄也參與了當日狩獵,據他說,起初匡梁還出言譏笑,說除非長安君在酒里投毒,否則他必不會喝醉。誰料等酒罐被揭開后,酒味四溢,眾人才面色大變,覺得這酒味不似尋常。匡梁才飲了一斟,也神情大異,質問長安君這是什麼酒?」
「長安君則反詰匡梁若是膽怯,大可放棄。於是匡梁大怒,竟不顧那酒淳烈至極,便拿著大酒樽,一次半升入喉。初時還好,邊喝邊嘲笑長安君,說這酒也不過如此;誰料半斗之後,整個人都開始搖搖晃晃,拿酒樽的手也不穩當;等喝到七八升時,雖還想繼續飲酒,卻難以為繼;強撐到九升時,竟一腳絆倒在地,不省人事,之後還吐了幾次,差點被污物嗆死……」
總之匡梁輸了這場賭鬥,按照約定,他不僅放長安君的私屬入城,次日返回臨淄時,還為長安君持轡。當時臨淄北門眾目睽睽之下,名將之後紅著眼睛為趙國質子牽馬,這是極其少見的事,一時間臨淄對此事津津樂道,匡氏一門顏面掃地。
聽完之後,荀子不由嘆息:「惜哉章子一代豪傑,卻生了這等不肖子孫,不爭於朝堂疆場,竟爭於筵席樽俎間,即便受辱,也是咎由自取!」
鄒奭捋著袖子,在荀子的盞中倒上酒:「當日將匡梁醉倒,眾人心驚之餘也好奇不已,紛紛試飲,都覺得辛辣淳烈世間僅有。長安君卻不小器,回到質子府後,除了進獻兩罐給齊王、太子一些外,還給齊國卿相大夫每家都贈了少許,我雖與他雖無甚交情,卻也收到了贈禮。這便是長安君所釀之酒,祭酒可要嘗嘗?」
隨著那酒從銅壺裡被倒出,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熟悉的酒味,卻不似黃酒那般淡薄,而是濃烈撲鼻,一旁的李斯直起身子,朝案上看去,卻見盞中的的液體無色、清亮透明,與他在上蔡鄉間飲用的濁酒完全不同。
「這應是貴人才喝得起的酒罷……」李斯喉結一動,看著那陰文鎏金的銅壺,有些艷羨。他家境算不上差,也算不上好,中人之家而已,一年到頭也就鄉飲臘祭時能喝酒喝個夠,平日里只能偶爾嘗嘗味道而已。
倒不是酒好喝,只是他覺得,只有上等人,才能喝到上等的酒,那些外物,是用來代表自己身份的,而他的目標,就是躍居人上!
荀況沒有注意弟子的想法,舉起酒盞聞了聞,又品嘗了少許,頓時眉頭大皺,放下酒盞道:「真是辛辣無比……此酒我一杯就醉。」
鄒奭笑道:「祭酒在趙國可見過此酒?」
荀況搖了搖頭:「俗言道趙酒厚而魯酒薄,但就算是趙國最厚的酒,也不如這酒一半烈度。」
「長安君言,此乃燒酒,乃中山酒工世代相傳的秘方。」
「中山已亡,誰又知道他說的是真是假?我雖不太懂酒,但此物絕非尋常工匠能做出來的。」
「不錯,但長安君又聲稱,他覺得如此妙方若是沉寂失散太過可惜,便打算資助那些酒工,在臨淄質子開一家酒坊,專產這種烈酒。」
荀況一眼看穿了長安君的打算:「身為一國公子,已有膏腴封土,食有芻豢,衣有文綉,行有輿馬,還想要在臨淄靠酒來牟利么?」
荀子雖然不像孟子一樣「言仁義而不言利」,但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功利觀,而且在經濟政策上,崇尚節約、抑制慾望、收聚財物、貯藏糧食。反倒比較贊同秦國商鞅推行的禁民間釀酒售酒之法,但這在商賈風氣盛行的齊國,註定是不可能的。
鄒奭也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孟嘗君、穰侯、奉陽君等人尚且貪利,何況長安君?」
荀況無奈地說道:「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酒誥》又有言,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對世人而言,酗酒並非好事。」
鄒奭笑道:「這烈酒,行伍里的武賁之士倒是喜愛,可尋常士大夫哪裡吃得來?比方我,還是喜歡尋常黃酒,祭酒無須擔心。」
言罷他一拍額頭道:「對了,還還有件事忘了說,祭酒可還記得滕更?」
……
提及滕更,荀況淡淡地說道:「我怎能不記得?這位博士,每年都要帶著一眾齊魯之儒,在臨淄朝堂上對我加以抨擊,想要我讓出祭酒之位。」
他與孟氏之儒雖然都以孔子為宗,對孔丘推崇備至,但二者分歧卻十分巨大。荀子對孟子的一些觀點多加批判,甚至提出了與「性善論」截然相反的「性惡論」,但政論歸政論,他對孟子本人「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人格氣節還是欣賞的。
不過連孟子生前都不太待見的弟子滕更,荀況就視之為「鄙儒小拘」了。
於是鄒奭便將那一日營丘山狩獵,長安君與趙國人穿胡服出現,遭到滕更刁難,於是長安君反駁滕更,將那老儒氣倒在地的事說了一遍。
荀況拊手稱快,雖然也「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口不離仁義,但與孔、孟卻又有極大不同,對刑罰變革並不排斥,主張隆禮重法,禮法並用。
他毫不留情地批駁道:「滕更之輩,穿高冠博帶,粗略效法三代先王,學一些皮毛表象,做一些無聊之事,只會擾亂當世,別無它用。彼輩不懂得效法后王、一制度、與形勢相適應,其穿戴看似法古,實則與流俗無異,卻還不知道自己的粗鄙,一味用《詩》《書》里的隻言片語遊說君王,強迫他人效仿他們,認為如此便能恢復三代之治,此俗儒也!」
等又聽鄒奭說了長安君那段關於「人善學於禽獸,故能皆有虎豹、犀兕、鹿馬之長,假於禽獸可矣,假於胡服亦可」的話后,荀況更是細細琢磨,忽而拍案而起!
「此言甚妙!李斯,你速去車上,取筆墨簡牘來!」
鄒奭眼前一亮,笑道:「祭酒又有文思了?」
「然也,然也。」荀況一改方才的不驚,此刻卻有些興奮:「我來回楚國路上,也無事可做,便一直在琢磨一篇文章,只是其中有一段停住,多次修改都不合適。多虧了那長安君這席話,讓我能繼續寫下去!」
鄒奭擊掌贊道:「看來我今日沒有白來,能觀賞祭酒之文,如孔子聞齊韻啊!」
稷下學宮不少人都有公認的綽號,比如田駢,因為能言善辯,如開天口,難逢對手,被叫做「天口駢」。鄒衍善畫九州,言陰陽五行,言論極為宏大廣博,故被稱為「談天衍」。
鄒奭卻是得了一個「雕龍奭」的綽號,因為他除了發揚鄒衍的理論外,也十分擅長詩書文章,以對詞句的精心雕琢聞名,是個好文之人。
這世上文學之士能讓鄒奭佩服的人不多,除了已故的屈原外,就只有荀況了。
此刻橫空出世的楚辭天下屈原已死,世上擅文章詩辭者,南有宋玉、景差、唐勒,這三個楚國人皆好辭見稱。
至於北方,便是稷下的諸子百家了,而其中又以荀子最為著名。
他游於楚國時,吸納了屈原楚辭之美,楚國短賦之妙,結合北方文體,創作了許多作品,《禮賦》、《知賦》、《雲賦》、《蠶賦》、《針賦》等。其中,有對禮、知等抽象的精神產物的形象化描寫,也有對雲、蠶、針等具體事物的逼真摹寫。五篇賦以隱語寫成,句式以四言為主,雜以五七言或多言,善用排比,韻散間出。在手法上,則鋪陳迴環,繪聲繪色……
至於荀況的文章不僅有很深內涵,更難得的是簡單易懂,朗朗上口,每逢他有新文章出爐,必在稷下九流十家的圈子裡傳閱。
若非如此博學全才,也不可能連續三次被推舉為祭酒!
等李斯匆匆忙忙將筆墨木牘取來時,荀況已是文思泉湧,心癢忍耐了,不等炭墨深入筆尖,便拿了起來,就要往簡牘上寫。
鄒奭卻嫌在木牘上寫字太慢,撕拉一聲,竟當著二人的面,將自己那絲帛質地的寬大袖子撕了一大塊下來,攤在石案上,手按住一角,任由荀子揮灑。
此刻此刻,荀況也顧不上客氣了,提筆一揮,在帛上迅速順著他之前的思路,寫下了幾句話……
李斯侍候在側,瞧著那落筆如飛的字句,默默念了起來。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