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隨軍家屬
方洲青在巨額利潤的誘惑下為包拯推銷起羊毛織的布料來格外賣力。
大宋開封城中的富戶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新的布料,穿著精美舒適而且還沒有絲綢貴,種種優點集中到一起。開封城中興起了一股穿著羊毛布料的時尚風潮,不但大富人家以穿著用羊毛做成的衣服為榮,連一些日子還過得去的小戶也在盤算著在過年時為自己的孩子添一件新面料做成的衣服。
商人的嗅覺是十分靈敏的,馬上發現了這個可以賺錢的商品,順藤摸瓜找到了商品的源頭方洲青,方洲青一口咬定這東西是從遙遠的西域來的,經過長途跋涉光運費就不便宜。再三打聽確實沒見其他地方有出產這種布料的,開封的商人只好信了方洲青的鬼話,方洲青一下子成了被開封商戶追捧的供貨商。方洲青暗中得意,要是讓你們知道這布料是包拯生產的,跟包拯聯繫上我怎麼賺錢啊。
方洲清向開封城運去了布料,運回來的是包拯急需的各種物資,從硫磺、硝石到鐵礦石和糧食樣樣俱全。
充足的物資為包拯的建設提供了保障。包拯在擴建完紡織工廠后,又建立起了煉鐵的高爐,然後礦石和煤炭都要從外邊購買,煉鐵的成本提高了不少,可還是比大宋其他地方煉鐵要便宜的多,並且那產量是大宋那些落後的技術拍馬也追不上的。
有了充足的鐵料包拯可以做的事情多了起來,火槍的生產是包拯最為重視的,坩堝鍊鋼爐生產出來的鋼鐵質量越來越好,火槍的關鍵部件槍管在工廠里一根根的加工完成,火槍廠生產的火槍的能力大為提高,包拯的目標是在過年前要生產出來五千條火槍,這樣他就可以組成一支三千人的火槍隊,到那時土蕃人要是還敢來進攻,包拯他們就有了抵禦能力了。
包拯雖然將自己的部隊提升到了火器時代,但他還是不敢脫離大宋的現狀,他不敢肯定如果火槍兵同對方的弓箭手對射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他努力加強了火槍兵的防禦能力,為每個火槍兵都裝備了索子甲和頭盔。
火槍兵們拿到索子甲和頭盔時感動的無以復加,盔甲在大宋是奢侈品,只有富有的將領才能擁有,包大人給這些小兵都裝備盔甲,可以看出包大人對士兵有多麼愛護。包拯愛護士兵是真的,不過士兵們不知道包拯所擁有的水力拔絲機和水力鍛錘使得製造索子甲和頭盔的成本急劇下降,這些東西已經沒有那麼貴了。
做為火槍兵兩翼的重要護衛力量的騎兵包拯當然也要將他們武裝到牙齒,精良的馬刀自然是不可少,鍛壓出來的板甲成了標配,連馬身上也披上了索子甲的甲片。
當包拯的騎兵集合在一起時終於有了一種重裝騎兵的感覺。包拯此次的作戰思想就是要依靠強大的工業能力向敵人平推過去,所以由於裝備鎧甲而降低了部隊的機動性,也還是能夠忍受的。
「包大人,您快點兒啊,大家都在等你呢。」公孫策一反常態的催促起包拯來了。
公孫策如此著急是因為外邊還有一批比他還急的士兵。士兵們在外邊排好了隊伍伸著脖子等著包大人出現,他們正急著要出發呢。
士兵們如此著急是因為包拯答應他們一起去迎接從開封來的士兵家屬。
在向皇帝上書制定《平戎策》時,包拯就向皇帝建議要想穩固邊疆就得大量向邊疆地區移民,皇帝當時答應了包拯的請求。真宗皇帝對百姓還是很仁慈的,所以他不想搞強制移民,要求包拯遷移的人口需要是自願的,包拯就將主意打到了廂軍家屬的身上,當包拯他們立住腳之後,包拯就開始命人在廂軍中進行宣傳,廂軍士兵的家屬如果願意隨軍前來那麼包拯將為他們安排工作。年老體弱的可以負責照看牛羊,身強力壯的則可以進入各種工廠,即便是婦女包拯也為她們安排了紡織廠的工廠,每種工作所開出的工資數量都足夠讓廂軍動心,而且包拯還願意承擔這些人到來的一切吃住費用。
包拯手下的士兵大多都是生活沒有著落而被招募進廂軍的,他們的家屬也都生活困苦,只要有口飯吃在哪裡生活對他們來說都無所謂。所以在包拯組織第一批移民時就有廂軍願意將家屬接過來。
為了表彰這幾次作戰有功的士兵,包拯不但獎給了他們財物,而且還將山谷中新開墾出來的部分荒地獎賞給了功勞最大的士兵。那些士兵成為山谷中的第一批地主。擁有了土地的士兵第一次覺得自己和這裡深深的聯繫在了一起,這裡是值得他們用生命去保衛的家園。
包拯給那些獲得財物獎勵的士兵放了幾天假,士兵們在休假的時候包拯給他們出了個主意,告訴士兵們放假期間可以去秦洲等地轉轉,如果可能的話找個媳婦回來。包拯的隊伍接受隨軍家屬。新娶的媳婦也享受安排工作的待遇。
士兵們這下樂壞了,現在大宋的愛情其實很簡單,帶著錢的士兵很容易就從秦洲城領回了屬於自己的女子,頭腦靈活的士兵已經算清楚了,娶個媳婦放在工廠幹活,用不了多長時間娶媳婦的錢就賺回來了。
沒有軍功的士兵一個個羨慕的不得了,後悔自己沒有在戰場上找到立功的機會,都在想著是慢慢攢錢還是爭取在下次戰事中能夠立個大功,也過上有妻子兒女的生活。
迎接開封來的家屬的隊伍走出了很遠,隊伍中的士兵沒有顯出一點兒疲憊的樣子。
在快到中午時分,包拯他們終於和開封來的家屬會合了。
親人相逢悲喜交加,士兵們一個個都咧著嘴笑不停,家屬們眼淚不斷的在流淌。家屬們不知道遠涉千里之後等待他們的將是怎麼樣的一種生活環境。
包拯立馬於人群之外,看著士兵們和家屬急切的交流著,訴說著相見的喜悅,介紹著各自的處境。
包拯心中很是感慨,生活在富足太平的年月里有多麼寶貴,要不是生活困苦,這些家屬也不會背井離鄉來到這充滿危險的邊境地區討生活。